异种金属接合方法以及异种金属接合部件

    公开(公告)号:CN106925881A

    公开(公告)日:2017-07-07

    申请号:CN201611154463.9

    申请日:2016-12-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异种金属接合方法以及异种金属接合部件,在对由互不相同的材质构成的异种金属之间进行摩擦搅拌接合时,能够在摩擦搅拌接合的母材中恰当地抑制金属毛刺的产生,并且减小母材中热影响部所占的比例。在中空的第1轴(11)的内部压入接合同样中空的第2轴(12),使摩擦搅拌接合工具(20)相对于第1轴(11)的内周面(11a)与第2轴(12)的外周面(11b)的轴向重叠部(40)旋转并从径向外侧按压第1轴(11)的外周面(11b),将摩擦搅拌接合工具(20)相对于第1轴(11)以及第2轴(12)插入深度(D2)。然后,使摩擦搅拌接合工具(20)沿着圆周方向移动2周。另外,使第2周的摩擦搅拌接合工具(20)的轴向位置比第1周的摩擦搅拌接合工具(20)的轴向位置偏移(ΔL),并且使插入深度比第1周浅。

    车辆用余热利用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941063A

    公开(公告)日:2019-06-28

    申请号:CN201811520783.0

    申请日:2018-12-12

    Inventor: 野老洋介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余热利用装置。在空调侧流路(42)上设置有空调侧旁通流路(54)和第1切换阀(56),其中,所述空调侧旁通流路(54)连接于在空调侧散热器(50)的上游侧设置的空调侧第1连接部(42a)和在下游侧设置的空调侧第2连接部(42b);所述第1切换阀(56)切换空调侧第1连接部(42a)的上游侧的空调侧流路(42)、下游侧的空调侧流路(42)与空调侧旁通流路(54)的连通和阻断。车辆用余热利用装置(10)还具有换热器(70),该换热器(70)横跨热源体(26)的下游侧的冷却侧流路(22)和第1切换阀(56)的下游侧的空调侧旁通流路(54)而设置,在第1热媒与第2热媒之间进行热交换。据此,能够不降低供暖能力而进行稳定的供暖。

    车辆用废热利用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878296A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811452472.5

    申请日:2018-11-30

    Inventor: 野老洋介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废热利用装置。在冷却侧流路(22)中,冷却侧泵(30)、流量控制阀(34)、高温热源体(36)和热交换器(110)按照该顺序配置。在空调侧流路(52)中,空调侧泵(60)、热交换器(110)和加热器芯体(64)按照该顺序配置。空调控制部(102)使流量控制阀(34)工作,以使流入热交换器(110)的第一热介质的第一温度(T12)高于流入热交换器(110)的第二热介质的第二温度(T21)。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制热效率。

    车辆用余热利用装置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941063B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1811520783.0

    申请日:2018-12-12

    Inventor: 野老洋介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余热利用装置。在空调侧流路(42)上设置有空调侧旁通流路(54)和第1切换阀(56),其中,所述空调侧旁通流路(54)连接于在空调侧散热器(50)的上游侧设置的空调侧第1连接部(42a)和在下游侧设置的空调侧第2连接部(42b);所述第1切换阀(56)切换空调侧第1连接部(42a)的上游侧的空调侧流路(42)、下游侧的空调侧流路(42)与空调侧旁通流路(54)的连通和阻断。车辆用余热利用装置(10)还具有换热器(70),该换热器(70)横跨热源体(26)的下游侧的冷却侧流路(22)和第1切换阀(56)的下游侧的空调侧旁通流路(54)而设置,在第1热媒与第2热媒之间进行热交换。据此,能够不降低供暖能力而进行稳定的供暖。

    异种金属接合方法以及异种金属接合部件

    公开(公告)号:CN106925881B

    公开(公告)日:2019-09-17

    申请号:CN201611154463.9

    申请日:2016-12-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异种金属接合方法以及异种金属接合部件,在对由互不相同的材质构成的异种金属之间进行摩擦搅拌接合时,能够在摩擦搅拌接合的母材中恰当地抑制金属毛刺的产生,并且减小母材中热影响部所占的比例。在中空的第1轴(11)的内部压入接合同样中空的第2轴(12),使摩擦搅拌接合工具(20)相对于第1轴(11)的内周面(11a)与第2轴(12)的外周面(11b)的轴向重叠部(40)旋转并从径向外侧按压第1轴(11)的外周面(11b),将摩擦搅拌接合工具(20)相对于第1轴(11)以及第2轴(12)插入深度(D2)。然后,使摩擦搅拌接合工具(20)沿着圆周方向移动2周。另外,使第2周的摩擦搅拌接合工具(20)的轴向位置比第1周的摩擦搅拌接合工具(20)的轴向位置偏移(ΔL),并且使插入深度比第1周浅。

    车身结构
    7.
    发明公开
    车身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5195438A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210140753.7

    申请日:2022-02-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其具备:蓄电装置,其配置于相对于车辆的座位而言形成在所述车辆的后方的凹部;以及引导构件,其从所述蓄电装置的上表面朝向所述车辆的前方及下方延伸,其中,将所述车辆的地板覆盖的地毯延伸至所述引导构件的上方。

    金属复合材料及金属接合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78227B

    公开(公告)日:2020-03-06

    申请号:CN201710327748.6

    申请日:2017-05-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复合材料及金属接合方法,在将两种金属加以摩擦搅拌接合时,能够最小限度地抑制抽出工具时所形成的工具孔对摩擦搅拌接合部的接合强度所造成的影响。在第1轴与第2轴沿轴方向重叠的轴方向重叠部,分别形成第1轴与第2轴相接的内接部、以及第1轴与第2轴未相接的非内接部。在非内接部,使第2轴的板厚变薄,相对于第1轴的内周面形成深度(=工具的插入深度‑第1轴的板厚)以上的间隙。并且,摩擦搅拌接合部的起点部形成于内接部,摩擦搅拌接合部的终点部形成于非内接部。根据需要,从第1轴切下包含工具孔的非内接部。

    动力传递装置的部件接合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0030292B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1811516417.8

    申请日:2018-12-12

    Inventor: 野老洋介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部件接合结构,其能够实现动力传递装置的小型化及轻量化。动力传递装置(1)的部件接合结构具备:齿轮(3),其设置在旋转轴(5)上;以及离合器(2),其具有在轴向上与齿轮(3)相邻地配置的离合器引导件(21),该动力传递装置的部件接合结构是将齿轮(3)的朝向离合器引导件(21)侧的面(31a、31b)与离合器引导件(21)的朝向齿轮(3)侧的面(21c、21d)接合而成的,具备通过摩擦搅拌接合将离合器引导件(21)与齿轮(3)的接合面(4a)接合而成的摩擦搅拌接合部(4)。

    动力传递装置的部件接合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0030292A

    公开(公告)日:2019-07-19

    申请号:CN201811516417.8

    申请日:2018-12-12

    Inventor: 野老洋介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部件接合结构,其能够实现动力传递装置的小型化及轻量化。动力传递装置(1)的部件接合结构具备:齿轮(3),其设置在旋转轴(5)上;以及离合器(2),其具有在轴向上与齿轮(3)相邻地配置的离合器引导件(21),该动力传递装置的部件接合结构是将齿轮(3)的朝向离合器引导件(21)侧的面(31a、31b)与离合器引导件(21)的朝向齿轮(3)侧的面(21c、21d)接合而成的,具备通过摩擦搅拌接合将离合器引导件(21)与齿轮(3)的接合面(4a)接合而成的摩擦搅拌接合部(4)。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