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107885B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210068313.5

    申请日:2022-01-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即使在弯曲部作用有来自减震器的输入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欲要使弯曲部展开的力。车身前部构造包括:第1加强部件(22),其在减震器外壳(16)与轮罩(18)之间设有弯曲部(20),并沿着该弯曲部(20)的车辆前方的轮罩(18)架设于前侧车架(12)与上构件(14)之间;以及减震器基座(24),其固定于减震器外壳(16)的上端,车身前部构造配置有第2加强部件(26),该第2加强部件(26)以跨过该弯曲部(20)的方式将减震器基座(24)与第1加强部件(22)连结。

    车身前部构造
    2.
    发明公开
    车身前部构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654106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031315.1

    申请日:2023-0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适当地承受偏置碰撞时的前碰撞载荷的车身前部构造。车身前部构造(1)包括:前侧车架(5),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以及下构件(6),其在比所述前侧车架(5)靠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前侧车架(5)的前端部及下构件(6)的前端部相互连结,前侧车架(5)的车宽方向外端部随着趋向车身前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下构件(6)的车宽方向内端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未随着趋向车身前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

    车身构造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537536A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111300748.X

    申请日:2021-11-04

    Inventor: 近藤武宏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从外部输入过大载荷时能够避免被支承框架与支承被支承框架的支承框架之间不慎弯折的车身构造。该车身构造设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的前侧车架(11、被支承框架);支承前侧车架(11)的车室侧端部的前侧后端部(12、支承框架);加强件(21),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前侧后端部(12)内,与前侧后端部(12)一起形成闭合截面;以及隔板(22),其与加强件(21)的前侧车架(11)侧的部位邻接,并面向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前侧后端部(12)内,将隔板(22)的上方缘部与加强件(21)的被支承框架侧端部构成为一体。

    车身前部构造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562792B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1780048090.3

    申请日:2017-06-14

    Abstract: 左右独立地以轻量构造提高减震器基座上下方向的刚性并改善乘坐舒适性。本发明涉及的车身前部构造(10)包括:减震器基座(12),其供减震器固定;减震器壳体(14),其包围该减震器基座(12)的周缘并向下方侧延伸设置;前侧车架(18),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与减震器壳体(14)的下端部接合;以及加强部件(11),其将减震器基座(12)与前侧车架(18)在上下方向连结。加强部件(11)将帽形截面形状的周缘的接合凸缘(11f)与减震器壳体(14)的侧面结合,形成自上而下截面积增大的闭合截面,接合凸缘(11f)的上端部分与减震器基座(12)的上表面结合,接合凸缘(11f)的下端部分与前侧车架(18)的上表面及侧面结合。

    车身前部构造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204531B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申请号:CN201810608951.5

    申请日:2018-06-13

    Inventor: 近藤武宏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在具有弯曲形状的侧部车架的车身前部构造中,使针对碰撞载荷的变形形状稳定化,并稳定地吸收冲击能量。在前侧车架(31)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侧部车架(1),侧部车架(1)具有上构件(2)和与上构件(2)的前端连接且向前下方延伸的下构件(3),在上构件(2)和下构件(3)的连接部形成有朝向前上方弯曲的上弯曲部(4),在上弯曲部(4)的前方设置有将下构件(3)的闭合截面部分隔开的隔板(17)。

    车身前部构造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496191B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1780044961.4

    申请日:2017-05-23

    Abstract: 在前侧车架(31)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侧部车架(1),侧部车架(1)构成为具有:后端与前柱连接的车轮罩上构件(2);和车轮罩下构件(3),其从车轮罩上构件(2)经由上弯曲部(4)及下弯曲部(5)而向前下方延伸至前端关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位于与前侧车架(31)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在车轮罩下构件(3)的内部安装有夹着上弯曲部(4)而向前后延伸的加强板(18),加强板(18)构成为具有:夹着内侧棱线(12A)而安装在下表面部(7A)和内侧面部(7B)上的前刚性部(18A)及后刚性部(18B);和至少安装在内侧面部(7B)上且将前刚性部(18A)与后刚性部(18B)连结的连结部(18C)。

    车身前部构造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476348B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1780044715.9

    申请日:2017-05-23

    Abstract: 在前侧车架(31)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侧部车架(1),侧部车架(1)构成为具有:后端与前柱(41)连接的车轮罩上构件(2);和车轮罩下构件(3),其从车轮罩上构件(2)经由上弯曲部(4)及下弯曲部(5)而向前下方延伸至前端关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位于与前侧车架(31)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车轮罩下构件(3)构成为具有由上凸缘部(6C)、(7C)和下凸缘部(6D)、(7D)结合的外面板(6)以及内面板(7),车轮罩下构件(3)的前部的上凸缘部(6C)、(7C)由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向上凸缘构成。

    车身前部构造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496191A

    公开(公告)日:2019-03-19

    申请号:CN201780044961.4

    申请日:2017-05-23

    Abstract: 在前侧车架(31)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侧部车架(1),侧部车架(1)构成为具有:后端与前柱连接的车轮罩上构件(2);和车轮罩下构件(3),其从车轮罩上构件(2)经由上弯曲部(4)及下弯曲部(5)而向前下方延伸至前端关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位于与前侧车架(31)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在车轮罩下构件(3)的内部安装有夹着上弯曲部(4)而向前后延伸的加强板(18),加强板(18)构成为具有:夹着内侧棱线(12A)而安装在下表面部(7A)和内侧面部(7B)上的前刚性部(18A)及后刚性部(18B);和至少安装在内侧面部(7B)上且将前刚性部(18A)与后刚性部(18B)连结的连结部(18C)。

    车身前部构造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107882B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210020701.6

    申请日:2022-0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能够缩短车身前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且能够支承SOT碰撞载荷。在车身前部构造(10)中,框架(11)具有俯视观察时以三角形状向前端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1d),还具有配置于框架(11)的车宽外侧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上构件(12),上构件(12)中向前方侧下降倾斜的前端部(12a)朝向车宽内侧方向弯折至框架(11)的附近,由弯折的前端部(12a)的侧面和在框架(11)的前端侧以喇叭形状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1d)的侧面形成俯视观察时大致为V字形状的V字空间。V字空间中具备架设于前端部(12a)和突出部(11d)的接合部件(17)。

    车身前部构造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246445B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210117704.1

    申请日:2022-02-08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能够抑制与高度不同于本车前侧车架的前端的对向车辆之间的错车碰撞,并且吸收基于前侧车架的前端部外侧的SOT碰撞产生的碰撞能量。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中空形状的前侧车架(11);配置在车架(11)的内部的L字截面形状的第一加强板(21a、21b、21c);和在车架(11)的内部配置在第一加强板(21a~21c)的前方侧的第二加强板(22)。车架(1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棱线,第一加强板(21a~21c)以使L字截面形状的棱线与车架(11)的棱线重合的方式配置。第二加强板(22)构成为,前端侧与后端侧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离,并且后端侧与第一加强板(21a~21c)的前端侧沿前后方向排列。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