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126522A
公开(公告)日:2011-07-20
申请号:CN201110005117.5
申请日:2011-01-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K5/01 , B60K1/00 , B60Y2200/124 , B62J2099/0046 , B62K11/02 , B62M2701/0015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能轻量化且便于发动机等车载物品出入的车架的车辆。车架(21)形成为能够从第一横梁部(53)和第二横梁部(55)装拆上张紧管(56)的构造。把发动机(22)载置在车架(21)上时,通过拆下上张紧管(56)就可以把作为重物的车载物品从上方降落到车架(21)内。因此,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具有方便车载物品出入的车架的车辆。
-
公开(公告)号:CN102205862B
公开(公告)日:2014-03-12
申请号:CN201110079086.8
申请日:2011-03-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K5/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K5/01 , B62K2005/0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其能够实现车体的轻量化,并且具备能够提高组装精度的车体框架。车辆(10)具备:车体框架(21);动力产生机构(22),其安装于车体框架并产生动力;和动力传递装置(28),其将该动力产生机构(22)所产生的输出传递到车轮(11)。而且,具备悬挂支撑托架(1),其与在车体框架(21)的车体下部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框架(51L、51R)的前方端部一体连接,并与在车体框架(21)的车体前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框架(57L、57R)的下端侧一体连接,且一体形成悬挂臂支撑部(6)而构成板状部件。
-
公开(公告)号:CN102126522B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1110005117.5
申请日:2011-01-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K5/01 , B60K1/00 , B60Y2200/124 , B62J2099/0046 , B62K11/02 , B62M2701/0015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能轻量化且便于发动机等车载物品出入的车架的车辆。车架(21)形成为能够从第一横梁部(53)和第二横梁部(55)装拆上张紧管(56)的构造。把发动机(22)载置在车架(21)上时,通过拆下上张紧管(56)就可以把作为重物的车载物品从上方降落到车架(21)内。因此,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具有方便车载物品出入的车架的车辆。
-
公开(公告)号:CN107407186A
公开(公告)日:2017-11-28
申请号:CN201680017613.3
申请日:2016-03-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01N13/00 , B62M7/02 , F01N3/20 , F01N3/24 , F01N13/08 , F01N13/18 , F02B61/02 , F02B67/00 , F02D3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能够进行催化剂装置的劣化检测的两个氧传感器配设于合适的位置的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20)具有通过发动机(E)的下方而将排出气体向车身后方引导并收纳催化剂装置(C)的管部分(19)和与管部分(19)的后端连接的消声器(26),且在管部分(19)配设位于催化剂装置(C)的上游侧的上游侧氧传感器(U)和位于催化剂装置(C)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氧传感器(D)。在管部分(19)设置有为了收纳催化剂装置(C)而大径化了的扩径部(61)。将下游侧氧传感器(D)配设于扩径部(61)。使上游侧氧传感器(U)及下游侧氧传感器(D)在车身侧视下位于比扩径部(61)的中心线(Oc)靠车身上方的位置。扩径部(61)位于发动机(E)的气缸体(43)的下方且曲轴箱(52)的前方。
-
公开(公告)号:CN102126521A
公开(公告)日:2011-07-20
申请号:CN201110005278.4
申请日:2011-01-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K5/01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车辆,其构造为,能够在不降低后副管的情况下把燃料箱等大型配件类安装在后管的下方。该车辆通过把另一方的后副管(37R)从主架(31R)以及后管(36R)拆下,就能把燃料箱等大型配件类插入后管(36R)下面。仅仅固定螺栓(43、44)就可以把另一方的后副管(37R)固定在主架(31R)及后管(36R)上。而且,仅仅松开螺栓(43、44)就可以把另一方的后副管(37R)从主架(31R)及后管(36R)拆下,把大型配件朝车宽方向外侧拆下。因此,组装容易,可以减少配件类的组装工时数。
-
公开(公告)号:CN107407186B
公开(公告)日:2019-09-27
申请号:CN201680017613.3
申请日:2016-03-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01N13/00 , B62M7/02 , F01N3/20 , F01N3/24 , F01N13/08 , F01N13/18 , F02B61/02 , F02B67/00 , F02D3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能够进行催化剂装置的劣化检测的两个氧传感器配设于合适的位置的机动二轮车的排气装置。机动二轮车的排气装置(20)具有通过发动机(E)的下方而将排出气体向车身后方引导并收纳催化剂装置(C)的管部分(19)和与管部分(19)的后端连接的消声器(26),且在管部分(19)配设位于催化剂装置(C)的上游侧的上游侧氧传感器(U)和位于催化剂装置(C)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氧传感器(D)。在管部分(19)设置有为了收纳催化剂装置(C)而大径化了的扩径部(61)。将下游侧氧传感器(D)配设于扩径部(61)。使上游侧氧传感器(U)及下游侧氧传感器(D)在车身侧视下位于比扩径部(61)的中心线(Oc)靠车身上方的位置。扩径部(61)位于发动机(E)的气缸体(43)的下方且曲轴箱(52)的前方。
-
公开(公告)号:CN107429597B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680017684.3
申请日:2016-03-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能够进行催化剂装置的劣化检测的两个氧传感器配设于合适的位置的机动二轮车的排气装置。机动二轮车的排气装置(20)具有通过发动机(E)的下方而将排出气体向车身后方引导并收纳催化剂装置(C)的管部分(19)和与管部分(19)的后端连接的消声器(26),且具备位于催化剂装置(C)的上游侧的上游侧氧传感器(U)和位于催化剂装置(C)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氧传感器(D)。将下游侧氧传感器(D)配置于在对机动二轮车(1)进行支承的主停车架(22)的收纳时与主停车架(22)在车身仰视下重叠的位置,或者配置于与停车架承接部(90)在车身仰视下重叠的位置,所述停车架承接部(90)在主停车架(22)的收纳时与主停车架(22)抵接。在管部分(19)设置有收纳催化剂装置(C)的扩径部(61)。扩径部(61)位于发动机(E)的气缸体(43)的下方且曲轴箱(52)的前方。
-
公开(公告)号:CN107429597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680017684.3
申请日:2016-03-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能够进行催化剂装置的劣化检测的两个氧传感器配设于合适的位置的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20)具有通过发动机(E)的下方而将排出气体向车身后方引导并收纳催化剂装置(C)的管部分(19)和与管部分(19)的后端连接的消声器(26),且具备位于催化剂装置(C)的上游侧的上游侧氧传感器(U)和位于催化剂装置(C)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氧传感器(D)。将下游侧氧传感器(D)配置于在对机动二轮车(1)进行支承的主停车架(22)的收纳时与主停车架(22)在车身仰视下重叠的位置,或者配置于与停车架承接部(90)在车身仰视下重叠的位置,所述停车架承接部(90)在主停车架(22)的收纳时与主停车架(22)抵接。在管部分(19)设置有收纳催化剂装置(C)的扩径部(61)。扩径部(61)位于发动机(E)的气缸体(43)的下方且曲轴箱(52)的前方。
-
公开(公告)号:CN102205862A
公开(公告)日:2011-10-05
申请号:CN201110079086.8
申请日:2011-03-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K5/01 , B62K2005/0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其能够实现车体的轻量化,并且具备能够提高组装精度的车体框架。车辆(10)具备:车体框架(21);动力产生机构(22),其安装于车体框架并产生动力;和动力传递装置(28),其将该动力产生机构(22)所产生的输出传递到车轮(11)。而且,具备悬挂支撑托架(1),其与在车体框架(21)的车体下部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框架(51L、51R)的前方端部一体连接,并与在车体框架(21)的车体前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框架(57L、57R)的下端侧一体连接,且一体形成悬挂臂支撑部(6)而构成板状部件。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