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649493B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1811190719.0
申请日:2018-10-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异种材料接合构造体,与以往相比,其能够实现铁制部件的轻量化、摩擦搅拌接合成本降低、耐腐蚀可靠性提高。副车架构造体(10)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车架前部(12)和车架后部(14)连结构成,车架前部(12)具有比车架后部(14)高的强度,使副车架的强度局部改变,车架前部(12)由实施了电镀的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GA钢板)构成,车架后部(14)的后横向板(24)由实施了电镀的熔融镀锌钢板(GI钢板)构成,压铸铝的后横梁(22)与熔融镀锌钢板(GI钢板)的后横向板24通过摩擦搅拌接合而接合为一体。
-
公开(公告)号:CN105246767A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480030155.8
申请日:2014-04-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柳河精机株式会社
Abstract: 车辆的副车架(15)包括主体部(32),该主体部(32)通过型芯单元(80)而形成为中空状,从而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设有上部(41)及下部(42)。在主体部(3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32h)且在前半部(32g)设有中央连结部(38)。并且,在主体部(32)中,在中央连结部(38)的车辆后方的上部(41)及下部(42)连结有后隔壁(64)。该后隔壁(64)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出。
-
公开(公告)号:CN103987615A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280058812.0
申请日:2012-12-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5 , B60G7/02 , B60G2204/1222 , B60G2204/143 , B60G2204/15 , B62D21/11 , B62D25/082
Abstract: 一种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以跨越前侧车架(7、7)和车身底板的前部的方式支承悬架部件和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副车架(22)至少在前端部和后端部被支承,副车架(22)具有:由轻合金的铸造物形成的副车架主体(23);和固定在该副车架主体上且向所述副车架主体(23)的前方延伸、且由轻合金或钢冲压成型的左右一对的延长臂(24、24),在延长臂(24)的后部且在副车架主体(23)附近具有凹陷形状部(32),该凹陷形状部(32)成为由于车辆正面碰撞时的输入载荷而在副车架(22)的前后方向中途部向下方折曲的起点。
-
公开(公告)号:CN109649493A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811190719.0
申请日:2018-10-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异种材料接合构造体,与以往相比,其能够实现铁制部件的轻量化、摩擦搅拌接合成本降低、耐腐蚀可靠性提高。副车架构造体(10)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车架前部(12)和车架后部(14)连结构成,车架前部(12)具有比车架后部(14)高的强度,使副车架的强度局部改变,车架前部(12)由实施了电镀的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GA钢板)构成,车架后部(14)的后横向板(24)由实施了电镀的熔融镀锌钢板(GI钢板)构成,压铸铝的后横梁(22)与熔融镀锌钢板(GI钢板)的后横向板24通过摩擦搅拌接合而接合为一体。
-
公开(公告)号:CN105143020B
公开(公告)日:2017-06-27
申请号:CN201480023296.7
申请日:2014-12-09
Applicant: 株式会社 F.泰克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5 , B62D21/11 , B62D27/023 , B62D29/007
Abstract: 在车辆用副车架(1)中,前方部件(20)的突出部(24、31)在宽度方向上从主体部突出并向上方侧延伸而具有上端部(25、32)、并且呈向前方侧凸出的形状,上端部(25、32)作为相对于车身的前方安装部而起作用,由此,能够通过简便的结构确保良好的生产率及高强度等,同时能够提高悬架的支撑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143019B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480022983.7
申请日:2014-04-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今西智之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1 , B22C9/10 , B22C9/24 , B62D29/0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的副架。车辆的副架(15)在主体部(32)的下部(42)包括横向鼓出部(65)、左纵向鼓出部(66)、右纵向鼓出部(67)及凹部连结部(87)连结,且向凹部(68)的下方鼓出。左纵向鼓出部(66)的前端部(66b)与横向鼓出部(65)的左端部(65a)连结,随着从主体部(32)的后部(32d)侧朝向前端部(66b)而以下降的坡度倾斜。右纵向鼓出部(67)形成为与左纵向鼓出部(66)左右对称,前端部与横向鼓出部(65)的右端部(65b)连结。凹部(68)被横向鼓出部(65)及左右的纵向鼓出部(66、67)包围,朝向上方形成为凹状。(68)。横向鼓出部(65)将左前连结部(81)及右前
-
公开(公告)号:CN105246767B
公开(公告)日:2017-08-08
申请号:CN201480030155.8
申请日:2014-04-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柳河精机株式会社
Abstract: 车辆的副车架(15)包括主体部(32),该主体部(32)通过型芯单元(80)而形成为中空状,从而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设有上部(41)及下部(42)。在主体部(3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32h)且在前半部(32g)设有中央连结部(38)。并且,在主体部(32)中,在中央连结部(38)的车辆后方的上部(41)及下部(42)连结有后隔壁(64)。该后隔壁(64)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出。
-
公开(公告)号:CN103987615B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申请号:CN201280058812.0
申请日:2012-12-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5 , B60G7/02 , B60G2204/1222 , B60G2204/143 , B60G2204/15 , B62D21/11 , B62D25/082
Abstract: 一种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以跨越前侧车架(7、7)和车身底板的前部的方式支承悬架部件和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副车架(22)至少在前端部和后端部被支承,副车架(22)具有:由轻合金的铸造物形成的副车架主体(23);和固定在该副车架主体上且向所述副车架主体(23)的前方延伸、且由轻合金或钢冲压成型的左右一对的延长臂(24、24),在延长臂(24)的后部且在副车架主体(23)附近具有凹陷形状部(32),该凹陷形状部(32)成为由于车辆正面碰撞时的输入载荷而在副车架(22)的前后方向中途部向下方折曲的起点。
-
公开(公告)号:CN105143018A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480022457.0
申请日:2014-04-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1 , B22C9/24 , B22D19/00 , B62D29/007 , B62D29/0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均匀地形成副车架的壁厚的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副车架(15)具有通过型芯单元(200)而形成为中空状的主体部(32)。该副车架(15)包括:上平行部(52)及下后平行部(71),其设置于主体部(32)的上部(41)及下部(42),且大致平行;左上排砂口(56)及右上排砂口(57),它们形成于上平行部(52);以及左下后排砂口(75)及右下后排砂口(76),它们形成于下后平行部(71)。左下后排砂口(75)设置在与左上排砂口(56)对置的部位,且形成为与左上排砂口(56)同等的形状。右下后排砂口(76)设置在与右上排砂口(57)对置的部位,且形成为与右上排砂口(57)同等的形状。
-
公开(公告)号:CN105143018B
公开(公告)日:2017-08-08
申请号:CN201480022457.0
申请日:2014-04-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1 , B22C9/24 , B22D19/00 , B62D29/007 , B62D29/0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均匀地形成副车架的壁厚的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副车架(15)具有通过型芯单元(200)而形成为中空状的主体部(32)。该副车架(15)包括:上平行部(52)及下后平行部(71),其设置于主体部(32)的上部(41)及下部(42),且大致平行;左上排砂口(56)及右上排砂口(57),它们形成于上平行部(52);以及左下后排砂口(75)及右下后排砂口(76),它们形成于下后平行部(71)。左下后排砂口(75)设置在与左上排砂口(56)对置的部位,且形成为与左上排砂口(56)同等的形状。右下后排砂口(76)设置在与右上排砂口(57)对置的部位,且形成为与右上排砂口(57)同等的形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