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54046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0876424.8
申请日:2024-07-02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PC: H02M7/5387 , H02M7/5395 , H02M3/335 , H02M1/1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原边控制的EV‑DWPT系统输出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属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根据LCC‑S拓扑结构的输出特性,确定功率波动影响因子;基于双电能发射端、单电能接收端的LCC‑S补偿EV‑DWPT系统,采集所述双电能发射端的参数信息,建立关于所述功率波动影响因子的系统等效互感模型;其中,所述双电能发射端包括第一电能发射端和第二电能发射端,所述第一电能发射端至少包括第一高频逆变模块,所述第二电能发射端至少包括第二高频逆变模块;根据所述系统等效互感模型,通过同步控制结构对所述第一高频逆变模块和第二高频逆变模块进行同步移相控制,使所述电能接收端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保持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18889717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06858.8
申请日:2024-07-08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动态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短导轨式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针对短导轨式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在短导轨模式下的过渡区域存在严重的功率跌落问题,发射端和接收端均采用LCC‑S串联混合拓扑网络,构成输入串联输出串联(ISOS)的双能量传输通道,避免了因为互感值跌落引起的电流激增问题;在发射端和接收端采用解耦的DDQ线圈,其中LCC型网络用于Q线圈,S网络用于DD线圈,利于实现电流恒定输出;通过配置相应的电感与电容值,使系统的输出电流与负载无关,在此基础上,优化参数Lf的取值以及选取两个相邻接收端的最优间距,使短导轨式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的电流输出波动率满足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8611279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875940.9
申请日:2024-07-02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α‑β滤波的大功率无线充电异物检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采用检测线圈铺装在发射线圈的表面,并基于检测线圈搭建异物检测电路;获取检测线圈的交流信号;采用带通滤波器对交流信号中除检测线圈的激励信号以外的其他信号进行滤除,得到带通滤波信号;对带通滤波信号进行幅值和相位的采集,获得幅值信号和相位信号;采用α‑β滤波器对幅值信号和相位信号进行滤波,得到幅值数字滤波信号和相位数字滤波信号;根据幅值数字滤波信号和相位数字滤波信号判断是否存在异物。本发明采用α‑β数字滤波对强功率场下异物检测幅值和相位信号进行滤波,以减小信号干扰,提高异物检测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447409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210953044.0
申请日:2022-08-10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nventor: 龚文兰 , 袁文杰 , 唐春森 , 肖静 , 尹立群 , 王智慧 , 吴晓锐 , 韩帅 , 陈绍南 , 吴宁 , 莫宇鸿 , 陈卫东 , 郭敏 , 郭小璇 , 张龙飞 , 李小飞 , 左志平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额外耦合通道的无线充电汽车副边电压反馈系统,在能量接收线圈中绕制有信号发射线圈,在能量发射线圈中绕制有信号接收线圈,能量发射线圈与能量接收线圈均设置成Q型线圈,二者相互耦合且形状和尺寸相适应;信号发射线圈和信号接收线圈均设置成“8”字型线圈,二者相互耦合且形状和尺寸相适应;能量发射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电路连接,能量接收线圈与无线充电接收电路连接,信号发射线圈与副边电压采样电路连接,信号接收线圈与反馈电压提取电路连接。其效果是:既能实现原边向副边的功率传输,又能实现副边向原边的信号反馈,两条通道互不影响,可快速实现无线充电汽车副边电压反馈,便于本地闭环控制,稳定系统输出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284900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210861069.8
申请日:2022-07-22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nventor: 肖静 , 李小飞 , 唐春森 , 龚文兰 , 吴晓锐 , 梁家添 , 韩帅 , 陈绍南 , 吴宁 , 莫宇鸿 , 陈卫东 , 郭敏 , 郭小璇 , 姚知洋 , 阮诗雅 , 王智慧 , 左志平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折叠式无线电能接收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能量接收线圈和线圈翻折机构,其中所述能量接收线圈设计呈方形线圈,在未充电状态,所述线圈翻折机构控制所述能量接收线圈折叠呈水平状态;在充电状态,所述线圈翻折机构推动所述能量接收线圈伸展呈竖直状态。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了折叠式无线电能接收机构的无线充电汽车。其效果是:折叠式无线电能接收机构取代了通常所使用的两平行线圈耦合机构,并且适用不同车型的底盘高度,同时很大程度提高了耦合系数,在系统偏移时仍然可以正常工作,拥有良好的抗偏移性能,大大增加了系统输出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277613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189132.9
申请日:2023-09-14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集成检测线圈和红外传感进行异物检测的MCR‑WPT系统,设置了异物检测模块,该异物检测模块包括MCU、红外传感电路和检测线圈电路,MCU通过测量检测线圈的阻抗变化快速确定是否有金属异物或生物体异物存在,当存在时通过红外传感对异物进行温升判断,若不存在温升,则可确认异物是生物体异物,若存在温升,则需要判断此种情形是只存在金属异物还是金属异物和生物体异物共存,所以,进一步根据温度分布特性来区分两种异物,生物体异物的表面温度一般低于其内部温度,呈现外冷内热,而金属异物由于涡流分布的不均匀,其温度主要是集中在表面,呈现外热内冷,从而可区分出是只存在金属异物还是两种异物共存。
-
公开(公告)号:CN117220426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11189107.0
申请日:2023-09-14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自激振荡的无线充电异物检测系统及方法,属于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系统包括受控电压源、起振电容、异物检测线圈,在所述受控电压源上配置有自激反馈电路,在所述异物检测线圈上连接有频率检测电路,所述受控电压源、所述起振电容和所述异物检测线圈构成检测线圈振荡回路,利用所述自激反馈电路使得所述异物检测线圈和所述起振电容处于谐振状态,通过所述频率检测电路检测谐振频率从而确定是否存在异物。其效果是:将其配合对应的自激振荡电路工作时,不需要设置特定的谐振频率,避免传统阻抗法中由于配谐电容偏差导致检测精度的下降。除此之外,无需对每一个线圈进行配谐,只需要有起振电容即可,减少了阵列化线圈的工作量。
-
公开(公告)号:CN117183776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197431.7
申请日:2023-09-15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PC: B60L53/126 , B60R1/26 , B60L53/3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融合机器视觉与磁场感应的电动汽车对位引导方法及系统,分为机器视觉引导与磁场引导两个部分,机器视觉引导即摄像头检测车位线,远距离时通过视觉处理计算出原副边线圈的相对位置,给予反馈后给出位置信息和引导路线;磁场引导基于原副边线圈展开,近距离时地面端给予小电压激励,检测副边的电压变化来判断位置信息,对基于摄像头给出的引导路线进行修正。本发明考虑在固定场景下,仅需设置摄像头,实现车位及原边线圈的检测,这种方式实现成本比较低,可适应的范围比较广,然后结合原副边线圈的电磁感应进行磁场引导,能较为准确地获得原副边线圈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
公开(公告)号:CN116945925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720659.3
申请日:2023-06-16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nventor: 吴晓锐 , 李小飞 , 周柯 , 肖静 , 李志恒 , 韩帅 , 林锐 , 卓浩泽 , 龚文兰 , 莫宇鸿 , 陈卫东 , 吴剑豪 , 侯莉婕 , 吴宁 , 陈绍南 , 郭敏 , 张龙飞 , 郭小璇 , 卢健斌
IPC: B60L53/124 , H02J50/90 , H02J50/60 , H02J50/12 , G01B21/00 , G01V9/00 , G01M17/0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位置偏移与金属异物检测系统,地面端和车载端之间配置有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地面端线圈上还配置有阵列式异物检测线圈,在执行金属异物检测时,分别采集每个异物检测子线圈的检测电压,并以原点中心对称位置上的两个异物检测子线圈的检测电压之和后作为一组参考电压,通过分析8组参考电压的变化情况实现金属异物检测,在4个顶角处的异物检测子线圈上还分别叠合有偏移检测子线圈,在执行车载端线圈偏移检测时,采集任一偏移检测子线圈的电压实现车载端线圈偏移检测。其效果是:结构简单,控制方便,既能够高效低成本的实现车载端偏移检测,又能够方便的实现金属异物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6729147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699283.2
申请日:2023-06-13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nventor: 肖静 , 周柯 , 李小飞 , 陈丰伟 , 吴晓锐 , 龚文兰 , 卓浩泽 , 韩帅 , 林锐 , 陈卫东 , 吴剑豪 , 吴宁 , 陈绍南 , 莫宇鸿 , 张龙飞 , 郭敏 , 侯莉婕 , 郭小璇 , 卢健斌 , 阎浩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PDM特征波进行ID认证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当电动汽车停靠在充电区域后,该系统通过控制充电端逆变开关的脉冲密度,发射带有充电端ID信息的电能信号到电动汽车,电动汽车识别此ID信号并与其进行连接后返还电动汽车自身ID信号,实现电动汽车与充电端充电前的身份认证和通信连接。本发明通过开关切换的频率(即脉冲密度)定义不同充电端的身份ID,不同切换频率对应不同的ID信息,具有准确度高、检测简单等优点;基于无线电能传输的方法,开关切换频率对应不同的传输电能值,将充电端的ID信息以电能的方式传输给电动汽车,在进行身份认证过程中无需其他额外设备,结构简单,节约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