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455453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1910904240.7
申请日:2019-09-24
Applicant: 广西大学
IPC: G01L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振动测试装置及索力测试方法,移动振动测试装置包括本体、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本体上设有走行单元和测试单元,走行单元用于带动本体走行,测试单元包括振动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用于采集振动信号,控制单元分别与走行单元、测试单元、存储单元相连接,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走行单元、测试单元和存储单元,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振动信号;索力测试方法为启动测试装置,走行单元带动本体沿着索构件走行,在走行过程中测试单元连续测试索构件振动,并发送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将测试时间和振动信号发送给存储单元进行存储;根据振动信号对索构件两端约束条件进行识别,求得索构件的索力。
-
公开(公告)号:CN115952575A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211390489.9
申请日:2022-11-08
Applicant: 广西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7 , G06F18/2411 , G06N3/126 , G06N20/10
Abstract: 基于参数映射学习算法的钢管混凝土拱桥线形预测方法,步骤为:S1.收集与划分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样本数据;S2.归一化处理样本数据;S3.选择径向基函数建立参数映射学习钢管混凝土拱桁线形预测模型;S4.对预测模型进行遗传算法参数寻优,确定C、γ和ε的最佳组合;S5.以拼装完毕节段的参数作为训练样本,并在SMO‑SVM算法中输入最佳参数组合C,γ,ε,求解SMO算法优化后支持向量回归问题,得到参数映射学习钢管混凝土拱桁线形训练模型;S6.测试训练模型,完成大跨CFST拱桥斜拉扣挂拼装过程拱桁的竖向位移预测。本发明通过建立钢管混凝土拱桥线形预测模型,实现对拱桥施工过程中拱桁线形高精度预测,验证该方法在大跨CFST拱桥施工过程中拱桁竖向位移预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032272A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644304.6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广西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的融合敲击力信号与声音信号的结构缺陷检测装置包括敲击装置,敲击装置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顶部的WIFI天线、安装于壳体底部的隔音罩和设于壳体内的激振器、总电路板、声音放大器、声音采集器、北斗装置、螺杆、力传感器、锤头,壳体内设有激振器室,激振器安装在激振器室内,且底部两侧通过垫块支撑,螺杆顶部连接激振器,底部活动穿过壳体底部和隔音罩顶部连接力传感器,力传感器连接锤头,北斗装置位于壳体底部,声音采集器贯穿设置在壳体底部和隔音罩顶部之间,WIFI天线、激振器、声音放大器、声音采集器、北斗装置和力传感器分别连接总电路板,还提供了缺陷检测方法,该装置能对结构缺陷分类,检测精度高,现场检测操作简单,携带方便。
-
公开(公告)号:CN111337178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2010259548.3
申请日:2020-04-03
Applicant: 广西大学
IPC: G01L5/102 , E01D19/16 , E01D19/14 , E01D101/40 , E01D10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分子应变片传感器及智能索制作方法,包括高分子块和高温应变片,所述高分子块上的中间位置处设有应变片槽,且应变片槽的内部通过高温胶水粘贴有高温应变片,所述高温应变片包括基底和金属敏感丝,所述金属敏感丝分布在基底上,且基底上一端的两侧均设有焊点,所述金属敏感丝的一端焊接在焊点上,所述焊点的另一端焊接有高温线,且高温线的外侧套设有屏蔽套;本发明将特制的高分子应变片传感器粘贴到钢丝上制成智能索,其中,高分子应变片传感器的高分子块为聚四氟乙烯制成,密封性、高润滑不粘性、电绝缘性和抗老化能力良好、耐温优异,在应力长期作用下会变形,使得智能索的应变力测量更精准。
-
公开(公告)号:CN106702914B
公开(公告)日:2019-06-07
申请号:CN201710017997.5
申请日:2017-01-10
Applicant: 广西大学
IPC: E01D22/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的加固系统用其施工方法,加固系统包括拱圈、拱脚和钢梁;所述钢梁连接在被加固结构主梁的底面,拱圈的跨中顶部连接钢梁底面,拱圈的两个端部分别通过拱脚连接被加固结构主梁两侧的混凝土构筑物。本发明加固系统能大幅度提高被加固结构的承载能力,加固系统能够灵活调整,结构受力更加科学合理,加固效率高,后期维护方便、快捷,耐火性好,使用寿命长,综合经济效益高。
-
公开(公告)号:CN107642037A
公开(公告)日:2018-01-30
申请号:CN201710991660.4
申请日:2017-10-23
Applicant: 广西大学
IPC: E01D19/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桥梁检测的智能系统,包括桥面小车、轨道梁、升降小车和动力控制系统;桥面小车有两辆,分别置于桥梁桥面的两侧;桥面小车底部安装行走轮,车上有配重,桥面小车上均安装桁架,桁架上固定有定滑轮,定滑轮上绕有钢丝,钢丝一端连接桥梁底下的轨道梁;轨道梁上设有轨道;升降小车的底部设有可沿轨道行走的车轮,升降小车上安装有升降平台;所述动力控制系统包括分别和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连接的控制模块;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分别安装在桥面小车上,第三电机安装在升降小车上。本发明的系统,适用多种桥梁种类、结构组成简单、受力明确、实现模块化和智能化、成本低、轻质、强度高、耐腐蚀,便于运输、拼接和拆除。
-
公开(公告)号:CN112252164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011272476.2
申请日:2020-11-13
Applicant: 广西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善桁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脚锚固性能结构,属于钢管混凝土拱桥领域,包括锚箱,所述锚箱内贯穿插设有多个主拱钢管,且每个主拱钢管的外侧均设有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通过贯穿锚箱设置,所述锚箱的上侧设有环形盖板,所述环形盖板套设在主拱钢管的外侧,所述环形盖板的下侧设有内螺纹管,所述内螺纹管通过限位滑环转动安装在锚箱的顶板上,所述环形盖板的底壁上固定有外螺纹管,所述外螺纹管与内螺纹管螺纹安装,所述锚箱的底壁上还固定有多个套管。本方案的拱桥拱脚锚固结构可实现拱脚的稳定锚固,结构形式更加简单,锚固后安全稳定,锚箱内的连接点可避免被空气和雨水腐蚀,安全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16401571A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211551181.8
申请日:2022-12-05
Applicant: 广西大学
IPC: G06F18/24 , G06F18/213 , G06F18/214 , G01N29/04
Abstract: 基于敲击声波与MiniRocket的钢管混凝土异型脱空识别方法,步骤为S1,通过敲击获取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声波时域信号;S2,将声波时域信号转化为频域信号,并提取钢管混凝土构件的脱空数据建立特征集;S3,将建立的特征集输入MiniRocket模型进行训练,以预测钢管混凝土构件的脱空深度。本发明提出了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后的数据进行互信息(MI)计算的简化特征提取方法,并结合MiniRocket深度学习网络对钢管混凝土构件脱空缺陷进行训练和预测,简化的特征提取方法有效避免了繁琐的数学运算并提高SVM和DT模型的分类准确性,所提出的FFT‑MI‑MiniRocket预测方法整体精度达到99.89%,并具有良好的抗噪性能。本发明检测成本低、不损害结构、效率高和精度高,有望在工程项目中实现快速智能原位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6359386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331223.5
申请日:2023-03-30
Applicant: 广西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桥梁加载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特大跨拱桥模型复杂受力加载试验系统,包括电液伺服多点多向加载系统,控制系统和测试系统,多个间隔布置的承载反力架之间通过连续梁进行连接,承载反力架承载反力架电液伺服作动器中至少一个为静态伺服作动器且至少一个为动态伺服作动器,承载反力架安装有可自动升降的框架横梁,且承载反力架内部安装有水平加载梁,框架横梁、水平加载梁、连续梁均安装有伺服作动器,安装于框架横梁、连续梁的伺服作动器用于竖向加载,安装于水平加载梁的伺服作动器用于水平向加载,控制系统用于控制伺服作动器。本发明可以对特大跨拱桥进行复杂的多点多向静力及动力相结合的缩尺模型加载试验。
-
公开(公告)号:CN115948915A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310007988.3
申请日:2023-01-04
Applicant: 广西大学
IPC: D06M15/53 , C04B20/10 , C04B16/06 , D06M101/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短切聚乙烯纤维表面改性方法及其产品,其中纤维表面改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先将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按质量比0.1%‑5%溶解到有机溶剂中;加热到50‑75℃,持续搅拌,使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在有机溶剂中充分溶解;(2)待溶解完毕后,加入短切聚乙烯纤维,加入过程中保持搅拌;(3)待短切聚乙烯纤维全部加入后,升温到75‑85℃并持续搅拌溶液,直到有机溶剂挥发除去;(4)将聚乙烯纤维从容器中取出,自然风干或干燥箱内30‑60℃干燥1‑24小时,蒸发除去残余有机溶剂。本方法工艺原料易得,操作简单,步骤极少,使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短纤维表面从疏水性变为亲水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