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轧奥氏体不锈钢带钢表面过烧后的退火酸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58935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211270439.7

    申请日:2022-10-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轧不锈钢带钢退火酸洗领域。一种热轧奥氏体不锈钢带钢表面过烧后的退火酸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炉温控制:炉温高于1000℃会有严重的二次氧化,炉温控制在700‑1000℃;步骤二:重新酸洗挽救时加大机械除鳞能力,提高抛丸机电流及转速,抛丸机转速控制在1900‑2100转/分,电流控制在95‑120A;步骤三:化学除鳞。本发明的实施,对于热轧奥氏体不锈钢带钢表面过烧后的退火酸洗方法,可以一次性进行挽救,生产出不锈钢表面能够满足客户要求。不需要专门停车降温,因此不影响原生产计划,能实现连续生产作业。

    SUS410L冷轧带钢退火酸洗的方法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913322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133786.2

    申请日:2025-02-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带钢酸洗领域,涉及一种SUS410L冷轧带钢退火酸洗的方法。确保SUS410L带钢性能稳定,连轧支撑切换单机架制程率降低,另外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技术方案包括:对SUS410L冷轧带钢进行在线退火,较之前1#热线的7个区增加了5个区,炉温为825‑865℃,前面3个区设置炉温快速拉升至退火温度,后面9个区保持炉温不变,提高退火时间;对SUS410L冷轧带钢进行破鳞,破鳞按照张力模式控制,张力设定为340KN,破鳞之后进行抛丸处理;对SUS410L冷轧带钢进行硫酸酸洗;对SUS410L冷轧带钢进行混酸酸洗,混酸酸洗使用硝酸和氢氟酸混合酸洗,使用两段混酸,硝酸浓度为60‑100g/l,氢氟酸浓度为0‑5g/l,温度控制在40‑50℃,铁离子浓度控制在40g/l以内。

    一种热轧奥氏体不锈钢带钢表面过烧后的退火酸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58935A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11270439.7

    申请日:2022-10-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轧不锈钢带钢退火酸洗领域。一种热轧奥氏体不锈钢带钢表面过烧后的退火酸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炉温控制:炉温高于1000℃会有严重的二次氧化,炉温控制在700‑1000℃;步骤二:重新酸洗挽救时加大机械除鳞能力,提高抛丸机电流及转速,抛丸机转速控制在1900‑2100转/分,电流控制在95‑120A;步骤三:化学除鳞。本发明的实施,对于热轧奥氏体不锈钢带钢表面过烧后的退火酸洗方法,可以一次性进行挽救,生产出不锈钢表面能够满足客户要求。不需要专门停车降温,因此不影响原生产计划,能实现连续生产作业。

    沉淀硬化马氏体不锈钢SUS630热轧退火酸洗的生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697327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493909.0

    申请日:2023-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沉淀硬化马氏体不锈钢SUS630热轧退火酸洗的生产方法。沉淀硬化马氏体不锈钢SUS630热轧退火酸洗的生产方法包括备料;焊接;固溶退火,将焊接后的钢带先进行预热在进行退火;拉伸矫直破鳞工艺,将退火后的钢带放入拉伸矫直破鳞区域;抛丸破磷工艺,将拉伸矫直后的钢带放入抛丸区域进行抛丸;化学酸洗,将抛丸后的钢带通过硫酸+硝酸与氢氟酸的混酸进行酸洗;在生产过程中对各部分的张力密度进行控制。本发明保证了SUS630钢带硬度、屈服强度以及抗拉强度,同时提高了延伸率,降低了酸洗难度,使沉淀硬化马氏体不锈钢SUS630热轧退火酸洗实现流水线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种带钢纠偏挤干装置
    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159718U

    公开(公告)日:2013-08-28

    申请号:CN201320139216.7

    申请日:2013-03-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带钢纠偏挤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组纠偏挤干辊,由上下两个辊组成,带钢从两个辊中间穿过,辊放置在轴承座上,轴承座下方设有机架,机架采用液压传动以实现对中控制。该装置成功解决了原料线生产薄规格原料在烘干机出口带钢跑偏及表面带水问题,实现纠偏对中功能,用于改善薄规格原料在冷却段出口处跑偏的状况;挤干辊可以清除冷却段出口处薄规格带钢表面残存的冷却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