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925975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148485.2
申请日:2024-02-01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中锰钢抑制室温锯齿流变兼具高强塑积的组织调控方法,属于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碳含量;S2:确定热处理温度;S3:制备沿长度方向的非均匀组织;S4:确定工艺参数范围和非均匀组织特征。本发明采取适当降低碳含量结合构筑长度方向的非均匀组织来抑制中锰钢的室温锯齿流变并具有高强塑积,可以为中锰钢提供抑制锯齿流变、兼具高强塑积的组织调控方法,对其他含亚稳奥氏体相金属材料的抑制锯齿流变、保持良好力学性能也具有借鉴意义,值得被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187692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105861.1
申请日:2023-08-30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免常化的中牌号无取向硅钢及制造方法,成分为:C:0.0010%‑0.0033%,Si:1.30%‑1.55%,Al:0.25%‑0.45%,Mn:0.70%‑1.10%,O≤0.005%,P≤0.004%,S≤0.003%,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优化的合金成分设计并配合合理的工艺参数实现性能优良的中牌号无取向硅钢的免常化生产,能耗显著降低、生产效率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本发明突破了传统观念对无取向硅钢生产的认识,在热轧阶段完成常化阶段第二相粒子粗化和组织演变,实现充分再结晶和晶粒适当长大,完成中牌号无取向硅钢的免常化高效绿色制造的目标。
-
公开(公告)号:CN116445825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310441325.2
申请日:2023-04-20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温环境用锰全代镍型热轧中锰钢板、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包括以下步骤:S1:设计锰全代镍型中锰钢的化学成分;S2:建立锰全代镍型中锰钢的工艺‑组织‑拉伸性能关系;S3:制定热轧工艺制备锰全代镍型中锰钢板;S4:筛选出符合船舶及海洋工程用低温钢和第三代高强钢性能要求的锰全代镍型中锰钢板。本发明将用于建造船舶及海洋工程低温部件的9Ni钢中的贵重镍元素全部替代为低成本的锰元素,可以在保证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大幅降低建造成本,便于大规模建造船舶及海洋工程装置,由于成分简单还便于钢材的循环利用,绿色环保,值得被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247758B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111579729.5
申请日:2021-12-22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业纯铁增强增塑的方法,室温下采用同步双棍轧机将工业纯铁工件轧至70%压下量;将轧制后的工业纯铁工件置于电阻炉中进行680℃保温30min的退火处理,然后水冷至室温;采用同步双棍轧机将退火后的工业纯铁工件再轧至90%压下量,轧制前使用液氮将工业纯铁保温10min,轧制期间每间隔两个道次用液氮将工业纯铁工件冷却5min;将工业纯铁工件置于电阻炉中进行630℃‑680℃保温15‑20min的退火处理,然后水冷至室温,经过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工业纯铁样品的强度与塑性都明显提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可分别达325MPa和410MPa,同时延伸率达16.1%,综合力学性能显著高于其他工艺所制造产品的性能,并且本工艺简便高效,可大规模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4635018A
公开(公告)日:2022-06-17
申请号:CN202210292538.9
申请日:2022-03-23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Q345低碳钢增强增塑的方法,先将Q345低碳钢钢板淬火,再进行室温轧制,最后进行退火处理,水冷至室温。通过轧制预处理获得高位错密度的低碳马氏体组织,弥补了轧制变形对基体组织分割破碎方面的不足,为退火再结晶提供了充足的形核位置,采用大压下量轧制从而保留更大的形变储存能,最终在两相区附近温度退火的产品可实现适当的晶粒细化并且呈现出小晶粒围绕大晶粒的组织形貌。本发明方法处理后的钢板屈服强度430~462Mpa;抗拉强度可达到565~766Mpa,断后延伸24~33%,强塑积高达17.9~18.6GPa·%,综合力学性能显著高于现有技术,并且本工艺简便高效,可大规模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2380690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1255111.9
申请日:2020-11-11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IPC: G06F30/20 , G16C60/0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亚稳复相金属材料流变应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属于金属材料分析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构建组成相体积分数物理模型;S2:构建组成相应力物理模型;S3:构建流变应力模型;S4:计算得到流变应力模型。本发明针对含亚稳相金属材料,在建立了具有物理冶金意义、体现组成相对其流变应力贡献的应力‑应变模型的同时,还便于深入区分理解组成相在亚稳金属材料加工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另外采用本发明的模型构建方法及模型可编写成标准计算软件,进一步提高获取相关信息的效率,值得被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130978A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111436763.7
申请日:2021-11-29
Applicant: 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江苏集萃冶金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安徽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铸智慧集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根据连铸所涉及的工艺流程,将连铸智慧集控分解为大包智慧集控单元、中包智慧集控单元、结晶器智慧集控单元、铸坯质量智慧集控单元、铸坯物流智慧集控单元;步骤二:根据各智慧集控单元,分别建立大包、中包、结晶器、铸坯质量、铸坯物流等智慧集控单元的智能化的工艺模型;步骤三:根据所述的智能化的工艺模型,基于智能传感器和智能机器人,实现各个单元智慧集控;步骤四: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激光视觉、视频监控、图像处理设备和技术,通过信息物理网络进行各个智慧集控单元耦合,实现连铸全流程一体化智慧集控。
-
公开(公告)号:CN110735022A
公开(公告)日:2020-01-31
申请号:CN201911141401.8
申请日:2019-11-20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兼具冷、热成形柔性化应用的高强塑积超高强度汽车用钢,涉及新材料技术领域,以C-Mn-Cr为主要合金元素,以质量百分比计,该汽车用钢包括以下成分:碳0.18-0.28%,铬1.3-2.4%,锰1.6-3.0%,硅≦1.0%,合金元素总含量不大于3.5%。该钢在经过冷轧工艺及连续退火工艺后成为用于制备汽车部件的钢板,钢板可以经冷成形工艺制备汽车部件,也可以经热成形工艺制备汽车部件,即兼具冷、热成形的柔性化应用,上述两种成形工艺制备的汽车部件,均具有超高强度(≥1000MPa)和高强塑积(≥20GPa%)的性能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10724796A
公开(公告)日:2020-01-24
申请号:CN201911131751.6
申请日:2019-11-18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IPC: C21D1/22 , C21D1/74 , C21D1/773 , C21D6/00 , C21D9/00 , C22C38/02 , C22C38/26 , C22C38/28 , C22C38/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强汽车用钢组织细化的热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高强汽车用钢板放入热处理炉中;进行930℃~950℃加热温度的淬火处理,完成淬火处理后,进行600℃~630℃加热温度的回火处理;重复若干次所述淬火处理和所述回火处理;本发明所需设备简单、易于操作、效果好,能实现不同成分钢铁材料的组织细化。
-
公开(公告)号:CN107974631B
公开(公告)日:2019-07-30
申请号:CN201711246316.9
申请日:2017-12-01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维度增强增塑生产高强塑积超高强度第三代汽车用钢的方法,属于新材料技术领域。该方法以使用性能逆向设计开发了低合金含量的碳‑铬‑锰‑铌微合金钢品种体系,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以开发第二相粒子增强增塑的原理和适用条件为基础,配合组织细化和多相组织设计的多维度增强增塑的新的技术路线,保证钢铁材料在超高强度条件下实现塑性的提高,突破同时实现钢铁材料的强度和塑性的高性能化的技术难题,从而在1200MPa以上抗拉强度的水平上,实现强塑积达到20GPa%以上的高强塑积目标。本发明利用多种机制在现有装备条件下制备超高强度高强塑积汽车用钢,是一种低成本、低能耗、易于实现,适合第三代汽车用钢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新方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