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施工现场围岩粗糙度测量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01907B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010859691.6

    申请日:2020-08-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施工现场围岩粗糙度测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隧道开挖形成的毛洞内壁图像采集,获取围岩表面图像;步骤2、对围岩表面图像进行灰度处理,获得灰度图像;步骤3、将灰度图像进行颜色区域划分并计算各区域的面积占比;步骤4、对进行围岩图像采集的区域进行抹灰处理,计算围岩表面的粗糙度平均深度;步骤5、根据不同颜色区域的面积占比计算粗糙度深度的标准差,基于标准差和平均深度确定围岩表面粗糙度正态分布函数,获得围岩表面粗糙度的量化的评定。本发明可以反映隧道围岩表面的粗糙程度,并根据其对围岩界面的粘结性能做出判断,有效减少喷射混凝土脱落造成的浪费,保证形成的支护结构达到预定的设计强度。

    一种小净距隧道开挖损伤区的计算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159949A

    公开(公告)日:2020-05-15

    申请号:CN201911400238.2

    申请日:2019-12-3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小净距隧道开挖损伤区的计算方法及系统,其包括:其包括:S1、在隧道开挖区设置声波监测点以获取对应的声波监测数据;S2、计算所述声波监测数据对应的岩体爆破损伤值;S3、基于所述岩体爆破损伤值,创建爆破损伤与爆破次数的关系模型;S4、创建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弹塑性损伤模型;S5、基于所述弹塑性损伤模型计算得出不同爆破次数下的岩体耦合损伤值及位移值大小,并获取对隧道开挖区工程稳定性的评价结果。本发明较好的表达了循环爆破作用下岩体损伤的演化规律;并通过所创建的弹塑性损伤模型来反映不同爆破次数下围岩损伤区的分布特性,以对工程安全设计给出更好的指导作用。

    一种岩质基坑爆破参数动态调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826714A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911038692.8

    申请日:2019-10-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质基坑爆破参数动态调控方法,利用GP机器学习法建立输入矢量和输出向量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将GP中的最优超参数作为DE算法中的种群样本,通过DE过程中的变异、交叉、选择,借助DE的寻优能力寻找GP的各项最优超参数,优化GP模型,提高GP模型的预测能力,从而预测出更加接近最优解的输出值;进一步,采用GP模型预测结果最优的输出值,所述输出值与控制值之间的均方差作为DE的适应值函数,通过优化样本种群、逐步逼近最优解提高GP模型的预测能力,从而预测出更加接近最优解的目标向量。本发明在爆破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引入高斯-差异进化算法(GP-DE)爆破智能优化算法对爆破参数进行快捷有效的优化,保证施工过程安全进行。

    一种小净距隧道开挖损伤区的计算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159949B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1911400238.2

    申请日:2019-12-3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小净距隧道开挖损伤区的计算方法及系统,其包括:其包括:S1、在隧道开挖区设置声波监测点以获取对应的声波监测数据;S2、计算所述声波监测数据对应的岩体爆破损伤值;S3、基于所述岩体爆破损伤值,创建爆破损伤与爆破次数的关系模型;S4、创建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弹塑性损伤模型;S5、基于所述弹塑性损伤模型计算得出不同爆破次数下的岩体耦合损伤值及位移值大小,并获取对隧道开挖区工程稳定性的评价结果。本发明较好的表达了循环爆破作用下岩体损伤的演化规律;并通过所创建的弹塑性损伤模型来反映不同爆破次数下围岩损伤区的分布特性,以对工程安全设计给出更好的指导作用。

    一种岩质基坑爆破参数动态调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826714B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1911038692.8

    申请日:2019-10-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质基坑爆破参数动态调控方法,利用GP机器学习法建立输入矢量和输出向量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将GP中的最优超参数作为DE算法中的种群样本,通过DE过程中的变异、交叉、选择,借助DE的寻优能力寻找GP的各项最优超参数,优化GP模型,提高GP模型的预测能力,从而预测出更加接近最优解的输出值;进一步,采用GP模型预测结果最优的输出值,所述输出值与控制值之间的均方差作为DE的适应值函数,通过优化样本种群、逐步逼近最优解提高GP模型的预测能力,从而预测出更加接近最优解的目标向量。本发明在爆破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引入高斯‑差异进化算法(GP‑DE)爆破智能优化算法对爆破参数进行快捷有效的优化,保证施工过程安全进行。

    一种隧道施工现场围岩粗糙度测量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01907A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2010859691.6

    申请日:2020-08-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施工现场围岩粗糙度测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隧道开挖形成的毛洞内壁图像采集,获取围岩表面图像;步骤2、对围岩表面图像进行灰度处理,获得灰度图像;步骤3、将灰度图像进行颜色区域划分并计算各区域的面积占比;步骤4、对进行围岩图像采集的区域进行抹灰处理,计算围岩表面的粗糙度平均深度;步骤5、根据不同颜色区域的面积占比计算粗糙度深度的标准差,基于标准差和平均深度确定围岩表面粗糙度正态分布函数,获得围岩表面粗糙度的量化的评定。本发明可以反映隧道围岩表面的粗糙程度,并根据其对围岩界面的粘结性能做出判断,有效减少喷射混凝土脱落造成的浪费,保证形成的支护结构达到预定的设计强度。

    一种考虑高温的节理岩石累计损伤本构模型建立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436264A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311443560.X

    申请日:2023-10-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高温的节理岩石累计损伤本构模型建立的方法,采用Drucker‑Prager准则描述岩石的微元强度,通过层理岩体在高温后受荷载时的总损伤变量,建立高温处理层理砂岩统计损伤本构模型。能够有效的从损伤本质特性揭示高温作用含层理岩石破坏机理,建立的模型参数可以刻画力学行为,物理意义明确,可为岩石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安全性评估的依据。本发明所建立的本构模型不包含非常规力学参数,模型参数能够体现出岩体的延脆性和强度特征,物理意义明确,可为高温作用后层理岩石力学的相关计算与数值模拟提供理论支撑。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