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293024A
公开(公告)日:2019-02-01
申请号:CN201811072729.4
申请日:2018-09-14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C02F9/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去除河道悬浮污染物的装置,包括主体装置和辅助固定装置,所述主体装置包括导流片、筒体、滤网、滤盒和水泵;所述辅助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架、活动升降架和泡沫;所述主体装置筒体的上沿外侧安装有导流片,所述滤网、滤盒分别安装在筒体内的上部和下部,筒体底部通过管道与水泵连接;所述辅助固定装置的固定架为U型固定架,其上端可嵌入河岸土壤,下端为扁平形状,使固定架固定在直立护岸上,在固定架上设有活动升降架,所述活动升降架内置有泡沫。本方案能在不同岸坡条件下部署,主体装置能吸入、去除流经的悬浮污染物,并且有一定的曝气效果,有效改善污染河道水质及河道景观。
-
公开(公告)号:CN103235099B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310175477.9
申请日:2013-05-12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G01N33/18
Abstract: 一种环境管理数据传输、预警和存储查询的系统及其方法,属于环境管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已有的七个不同的传感器检测获取不同的水质指标数据,实现了七个传感器、现场主机及监控室客户端的结合,并将七个传感器的水质指标数据整合到现场主机的同一个数据库中,从而将七个监测不同水质指标的传感器与现场主机完善的整合到一起,并利用网络通信将其从检测现场传送监控室,实现了将现场主机与监控室客户端结合,并将水质指标数据整合到监控室客户端的同一个数据库中,并且在监控室客户端上设置预警阈值。从而实现了传感器、现场主机和监控室客户端系统,形成了连贯的监控、传输、预警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控完全自动化,无人值守在线监测的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03819006B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410096071.6
申请日:2014-03-17
Applicant: 南京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净化污染河道的生物绳强化植物修复系统,它涉及水体的污染控制方法。本发明采用生物绳对植物修复技术进行强化,组成“植物-微生物”强化净化修复系统,系统上部为挺水植物床,下部为生物绳固定床,挺水植物床和生物绳固定床使用框架相连后固定于河道中。挺水植物床种植美人蕉、鸢尾、菖蒲、旱伞草等,采用真空塑料水面浮床固定于框架上;生物绳固定床采用高性能接触过滤材料-生物绳,将生物绳上下两端固定在框架上,生物绳固定床底部设2-4cm的吸附层,吸附层从上至下为纳米碳微球层、纳米碳管层、吸附网。本发明可以解决流域河网地区河道水体的污染问题,有效去除污水中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
-
公开(公告)号:CN103235099A
公开(公告)日:2013-08-07
申请号:CN201310175477.9
申请日:2013-05-12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G01N33/18
Abstract: 一种环境管理数据传输、预警和存储查询的系统及其方法,属于环境管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已有的七个不同的传感器检测获取不同的水质指标数据,实现了七个传感器、现场主机及监控室客户端的结合,并将七个传感器的水质指标数据整合到现场主机的同一个数据库中,从而将七个监测不同水质指标的传感器与现场主机完善的整合到一起,并利用网络通信将其从检测现场传送监控室,实现了将现场主机与监控室客户端结合,并将水质指标数据整合到监控室客户端的同一个数据库中,并且在监控室客户端上设置预警阈值。从而实现了传感器、现场主机和监控室客户端系统,形成了连贯的监控、传输、预警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控完全自动化,无人值守在线监测的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952923B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310931530.7
申请日:2023-07-27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G01N21/65 , G06F18/27 , G06N20/00 , G01N21/3563 , G01N33/1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体监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微塑料现场高精度监测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若干组历史数据;以每组历史数据中环境理化数据、第一微塑料含量作为特征,第二微塑料含量作为标签构建第一样本;以环境理化数据、第一微塑料类型作为特征,第二微塑料类型作为标签构建第二样本;基于第一样本对回归模型训练以获取微塑料数量矫正模型;基于第二样本对分类模型训练以获取微塑料分类矫正模型;获取现场水体的实测理化数据、实测微塑料含量及实测微塑料类型,并将它们分别输入微塑料数量矫正模型以及微塑料分类矫正模型以获取最终微塑料含量及最终微塑料类型。本发明在微塑料现场监测中兼具实时性及高精度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07978368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1711251113.9
申请日:2017-12-01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G16H50/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金属SBET的降尘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属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领域,先对大气中降尘进行取样及预处理,根据食物摄入、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三种途径进入人体的灰尘直径将降尘样品分为三组,分别对其进行重金属总含量浓度的计算和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提取,根据得到的数据先进行重金属暴露剂量的计算,然后分别对三种途径中的重金属进入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总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操作方便、评估科学、误差小的风险评估方法,为人们对降尘中重金属的致癌风险进行评估预防。
-
公开(公告)号:CN104266978B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410545845.9
申请日:2014-10-16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G01N21/25
Abstract: 一种利用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来调查沉水植物生物量的方法,步骤如下:(1)围栏水域,将调查水域的水体围成若干单元水域,并进行顺序标记序号,利用地物光谱仪对所述的若干单元水域的沉水植物测定地物反射率,同时采用传统沉水植物生物量调查方法得到沉水植物的生物量;物量的沉水植物地物反射率后,获得不同生物量沉水植物的光谱特征图谱,根据步骤(1)的标记序号进行记录建立光谱特征图谱库;(3)该水域今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通过测定沉水植物地物反射率,然后比对光谱特征图谱库并查找不同生物量沉水植物的光谱特征图谱获得。(2)在所需调查水域的若干单元水域测得不同生
-
公开(公告)号:CN103819006A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申请号:CN201410096071.6
申请日:2014-03-17
Applicant: 南京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净化污染河道的生物绳强化植物修复系统,它涉及水体的污染控制方法。本发明采用生物绳对植物修复技术进行强化,组成“植物-微生物”强化净化修复系统,系统上部为挺水植物床,下部为生物绳固定床,挺水植物床和生物绳固定床使用框架相连后固定于河道中。挺水植物床种植美人蕉、鸢尾、菖蒲、旱伞草等,采用真空塑料水面浮床固定于框架上;生物绳固定床采用高性能接触过滤材料-生物绳,将生物绳上下两端固定在框架上,生物绳固定床底部设2-4cm的吸附层,吸附层从上至下为纳米碳微球层、纳米碳管层、吸附网。本发明可以解决流域河网地区河道水体的污染问题,有效去除污水中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
-
公开(公告)号:CN101723520B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0910263375.6
申请日:2009-12-18
Applicant: 南京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静脉河道低污染水负荷削减的方法,属于水处理领域。其步骤为:(1)利用废弃河道或低洼地近自然型河道构建静脉河道,(2)在静脉河道中按水流方向在上游设置生态浮岛与岸边修复带;(3)在静脉河道上游与中游之间设置生态透水坝;(4)在静脉河道中游设置潜没式生态床与生物接触氧化床;(5)在静脉河道中游与下游之间设置生态透水坝;(6)在静脉河道下游设置生态浮岛与岸边修复带。通过本发明的运用,静脉河道中COD、氨氮、总氮和SS的去除率均可达60%以上。最终使静脉河道取得较好的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实现河道功能性、生态性和景观性合一,达到“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效果,为河网地区的水质改善提供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1973637B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申请号:CN201010532924.8
申请日:2010-11-04
Applicant: 南京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河道净化系统,属于农村污水处理领域。本发明利用废弃河道或低洼地近自然型河道构建处理单元,按水流方向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植物栅沉降单元,人工仿生材料接触氧化单元、垂直流人工湿地单元和浮水植物单元。农村生活污水依次经过以上四个处理单元后最终能够达到水质改善的目的。通过本发明的运用,进入系统的生活污水的CODcr、SS、NH3-N、TN、TP去除率分别可达77.1%,84.1%,70%,68%,58.8%,起到了消减污染负荷,改善水质的效果,为下游河流的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了保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