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257309A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2011058087.X
申请日:2020-09-2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30/15 , G06F111/04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履带装备流场及力学响应预测方法及系统,包括:批量建立不同姿态的履带装备和不同地形的水下环境的三维实体模型,以交叉的形式进行组合并装配,得到装配模型;对装配模型进行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分析,建立不同地形的水环境模型和不同姿态的履带装备有限元模型;得到不同姿态的履带装备在不同流速下的流场数据和结构体力学响应数据;建立不同姿态履带装备在不同流速下的流场数据与结构体力学响应数据的对应关系,以实现对水下履带装备不同姿态的流场和动力学响应的预测。本发明方案可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提高水下履带装备不同姿态动力学响应及流场的预测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107201537B
公开(公告)日:2019-11-12
申请号:CN201710357714.1
申请日:2017-05-1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一种同种或异种合金之间的连接方法,属于材料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步骤如下:①连接前预处理:首先根据具体的环境和连接部位,将被连接件及W材料按照所需的形状切割,经打磨、抛光、除油后,用Ni丝将被连接件连接部位捆绑固定。②实施连接过程:采用脉冲电镀电源,用Pt丝连接阴极被连接件及阳极W,放入Na2WO4、WO3熔化的熔盐中,在800~900℃的环境下实施电镀连接环节,电沉积时间具体根据被连接件的大小及连接部位确定,一般大于30h。③后期处理阶段:从电解液中取出已经连接好的试样,分别采用NaOH水溶液、丙酮和去离子水小心地将附着的熔盐洗掉,水洗后用冷风吹干。本发明工艺流程操作简单,相比电焊连接,连接部位更加的均匀致密,无裂纹,连接区域表面氧含量低。
-
公开(公告)号:CN112257307B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011053502.2
申请日:2020-09-2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5 , G06F30/28 , G06F30/15 , G06F111/04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履带装备行走阻力的仿真计算方法及系统,包括:建立履带板、水下履带装备及水环境的三维实体模型;基于履带板的三维实体模型,建立水下土壤的离散单元模型,计算土体颗粒力学特性及履带板的动力学响应数据;基于水下履带装备及水环境的三维实体模型,建立水环境有限元模型,计算水下履带装备在不同流速下的动力学响应数据;基于上述土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的仿真计算结果建立水下履带装备行走的动力学方程;求解动力学方程,得到不同土壤环境和水环境联合作用下的水下履带装备行走时的环境阻力的三维示意图。本发明可精确计算水下履带装备复杂环境下的行走阻
-
公开(公告)号:CN112257307A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2011053502.2
申请日:2020-09-2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5 , G06F30/28 , G06F30/15 , G06F111/04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履带装备行走阻力的仿真计算方法及系统,包括:建立履带板、水下履带装备及水环境的三维实体模型;基于履带板的三维实体模型,建立水下土壤的离散单元模型,计算土体颗粒力学特性及履带板的动力学响应数据;基于水下履带装备及水环境的三维实体模型,建立水环境有限元模型,计算水下履带装备在不同流速下的动力学响应数据;基于上述土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的仿真计算结果建立水下履带装备行走的动力学方程;求解动力学方程,得到不同土壤环境和水环境联合作用下的水下履带装备行走时的环境阻力的三维示意图。本发明可精确计算水下履带装备复杂环境下的行走阻力。
-
公开(公告)号:CN109208045B
公开(公告)日:2020-06-19
申请号:CN201811002669.9
申请日:2018-08-30
Applicant: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棒包壳的加工工艺和燃料棒包壳,所述燃料棒包壳的加工工艺,包括步骤电镀:将锆合金制成的基体接入电源的阴极,将锆金属接入所述电源的阳极,将所述基体和所述锆金属放入熔盐中,通电预定时间。本发明的燃料棒包壳的加工工艺,电镀形成的纯锆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大,加工出的燃料棒包壳的耐腐蚀性能好。
-
公开(公告)号:CN112257308B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011058070.4
申请日:2020-09-2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5 , G06F30/28 , G06F30/15 , G06F111/04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履带装备稀软土体行走的动力学响应计算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水下稀软土体的物理特性参数;构建不同齿形履带板的三维实体模型;基于赫兹接触理论,结合水下稀软土体的物理特性参数和履带板的三维实体模型,构建水下稀软土体的离散单元模型,并通过离散单元批量仿真,得到不同齿形的履带板与水下稀软土体的相互作用结果;对仿真结果进行曲线拟合,建立履带板与水下稀软土体的半经验通用动力学方程;求解动力学方程,得到水下履带装备在稀软土体上行走的动力学响应。本发明可以更加准确的描述履带与稀软土体的力学作用规律,为水下履带装备的行走控制提供理
-
公开(公告)号:CN112985516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110497641.2
申请日:2021-05-08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1D2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人工侧线的水下履带装备状态感知系统,包括安装在待进行状态感知的水下履带装备上的人工侧线系统、惯性传感器、超声波探测头、多通道信号采集模块以及数据处理模块;其中,多通道信号采集模块用于循环采集人工侧线系统的检测信号,并传递到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基于人工侧线系统的检测信号,融合惯性传感器和超声波探测头的检测信号,结合涡街理论与伯努利理论,感知当前流场状态下的水流来流速度,来流方向,并对当前流场中的水下履带装备状态进行主动感知,实现水下履带装备的姿态检测、局部流场检测和障碍物检测。本发明可以有效地预测水下履带装备作业过程中的局部流场信息、装备姿态信息以及局部障碍物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12257309B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011058087.X
申请日:2020-09-2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30/15 , G06F111/04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履带装备流场及力学响应预测方法及系统,包括:批量建立不同姿态的履带装备和不同地形的水下环境的三维实体模型,以交叉的形式进行组合并装配,得到装配模型;对装配模型进行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分析,建立不同地形的水环境模型和不同姿态的履带装备有限元模型;得到不同姿态的履带装备在不同流速下的流场数据和结构体力学响应数据;建立不同姿态履带装备在不同流速下的流场数据与结构体力学响应数据的对应关系,以实现对水下履带装备不同姿态的流场和动力学响应的预测。本发明方案可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提高水下履带装备不同姿态动力学响应及流场的预测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107201538B
公开(公告)日:2019-06-18
申请号:CN201710364870.0
申请日:2017-05-22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氧化铬‑氧化铝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涂层位于管状金属基体内壁,从内向外依次为:CuCr/(Al,Cr)2O3/Al2O3,厚度为10‑40μm。所述制备方法结合了化学电镀铬、熔盐电沉积铝及微弧氧化技术,使三种不同的金属至少存在Cu‑Cr和Cr‑Al两种两相涂层,从而形成CuCr/(Al,Cr)2O3过渡层,过渡层具有梯度的功能,可以有效提高不同涂层的结合能力,降低由于热失配而导致的氧化物脱落问题,所制备的氧化铬‑氧化铝复合涂层,成分均匀,与管内壁结合紧密,不易脱落,高温机械性能稳定;将氧化铬‑氧化铝复合涂层应用在核聚变阻氚领域,可以有效阻止氚渗透,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7201538A
公开(公告)日:2017-09-26
申请号:CN201710364870.0
申请日:2017-05-22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5D5/12 , C25D3/66 , C25D5/18 , C25D7/04 , C25D11/026 , C25D11/04 , C25D11/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氧化铬‑氧化铝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涂层位于管状金属基体内壁,从内向外依次为:CuCr/(Al,Cr)2O3 /Al2O3,厚度为10‑40μm。所述制备方法结合了化学电镀铬、熔盐电沉积铝及微弧氧化技术,使三种不同的金属至少存在Cu‑Cr和Cr‑Al两种两相涂层,从而形成CuCr/(Al,Cr)2O3过渡层,过渡层具有梯度的功能,可以有效提高不同涂层的结合能力,降低由于热失配而导致的氧化物脱落问题,所制备的氧化铬‑氧化铝复合涂层,成分均匀,与管内壁结合紧密,不易脱落,高温机械性能稳定;将氧化铬‑氧化铝复合涂层应用在核聚变阻氚领域,可以有效阻止氚渗透,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