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材料累积损伤模型及其标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09213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646929.0

    申请日:2023-06-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材料累积损伤模型及其标定方法,其标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开展单轴循环加载试验,获得材料的工程应力‑应变曲线;(2)、计算不同工程应变下的杨氏模量E;(3)、计算不同应变下的累积损伤D,并获得累积损伤与工程应变的数据点;(4)、将累积损伤与工程应变的数据点线转化为累积损伤与等效塑性应变的数据点;(5)、累积损伤模型参数标定。本发明通过构建累积损伤模型并设计模型参数标定试验的循环控制条件,实现了简单快捷、低成本的金属材料累积损伤测试和拟合,获得更贴近金属材料实际情况的等效塑性应变‑累积损伤曲线,克服了现有模型无法准确描述材料的累积损伤行为的问题。

    一种基于等效实体单元的铆接失效仿真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167589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019070.1

    申请日:2024-07-29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等效实体单元的铆接失效仿真方法及装置。获取母材试验数据,建立材料本构和断裂模型,设计连接件的实验矩阵并获得实验结果,基于实验矩阵、材料本构和断裂模型建立连接件仿真模型,对接头位置进行显微硬度测试得到硬度变化区域,确定屈服强度的过渡区域,建立过渡区域硬度和屈服强度映射关系,分析过渡区域和母材屈服强度关系,得到本构过渡调整因子曲线,在过渡区域内对本构过渡调整因子曲线进行优化迭代,并和断裂过渡调整因子曲线一起输入至软件LS‑DYNA的关键字DEFINE_HAZ_PROPERTIES,得到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仿真曲线,对比仿真结果和实验,断裂精度较高,得到连接区域的材料失效卡片,准确模拟出铆接试样变形和失效行为。

    复杂应力状态下材料断裂性能试验重复性量化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526993B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210060910.3

    申请日:2022-01-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杂应力状态下材料断裂性能试验重复性量化评价方法,包括:对复杂应力状态下目标结构的断裂性能进行多次试验,并在多次试验中确定一次试验,作为试验重复性量化评价参考;根据多次断裂性能试验,提取试验结果中的载荷‑位移曲线;对同一应力状态下的断裂性能试验,计算获取位移偏差;对同一应力状态下的断裂性能试验,计算获取最大力偏差;对同一应力状态下的断裂性能试验,计算获取面积偏差,所述面积为载荷‑位移曲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基于计算获得的位移偏差、最大力偏差和面积偏差,评价试验重复性。本发明实现了复杂应力状态下材料断裂性能试验的重复性量化评价,能够明确反映试验的重复性程度,便于判断试验重复性。

    一种复杂应力状态下材料动态断裂性能的试验表征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526992A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210059818.5

    申请日:2022-01-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杂应力状态下材料动态断裂性能的试验表征方法,包括:根据目标结构的服役环境和极端工况,分析目标结构的服役应力状态和应变速率变化范围;根据服役应力状态和应变速率变化范围,结合高速拉伸试验机的测试加载条件,设计复杂应力状态的若干断裂试样;根据应变速率变化范围,设计多个应变速率的复杂应力状态的动态断裂试验方案;根据若干断裂试样在多个应变速率下的动态试验条件,进行仿真逆向推导,获取试验加载条件;根据动态断裂试验方案和试验加载条件,采用高速拉伸试验机,结合非接触应变测量系统对若干断裂试样进行测试,获取目标结构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服役动态断裂性能。本发明能够反应材料的实际服役断裂性能特征。

    一种弹塑性本构参数计算方法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952714A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211652308.5

    申请日:2022-12-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弹塑性本构参数计算方法,包括:S1:进行单轴拉伸实验,获取实验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在最大应力处附近进行截取处理,得到截取处理后的曲线;S2:基于截取处理后的曲线,按照等弧长法抽取数据点,进行数据压缩;S3:通过选择好的弹性模型和塑性模型,对抽取的每个数据点,进行非线性分析,获取每个数据点处,应变增量中弹性与塑性的占比,计算模型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本发明依据弧长进行数据点抽取,保证选取合适数据点的情况下,提升了运算速度;同时对数据点进行弹塑性分解,保证了力学计算的合理性;构建优化目标函数进行了弹‑粘塑性本构参数全局优化,保证了弹性与塑性本构参数的协调性,从而提高了计算精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