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860040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810456528.8
申请日:2018-05-14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34 , B62D21/02 , B62D21/15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具备碰撞吸能盒,所述碰撞吸能盒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延伸至比前纵梁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设于所述前纵梁与保险杠加强件之间。所述碰撞吸能盒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有多列诱导槽列的上板和下板,所述诱导槽列是通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预定间隔配置多个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诱导槽而形成的。所述诱导槽列包括:由第一诱导槽构成的第一诱导槽列及由比所述第一诱导槽长的第二诱导槽构成且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诱导槽列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诱导槽列。
-
公开(公告)号:CN101121381B
公开(公告)日:2011-03-30
申请号:CN200710135713.9
申请日:2007-08-10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13/082 , F01N13/20
Abstract: 一种汽车后部结构,包括:扩散器,其设置在消音器的车身后侧上,并且构造为干扰从消音器排出的排气,以使得排气的一部分向下流动;整流板,其设置在消音器下方,并且将向下流动的排气顺着在车身的地板下方流动的空气流的方向引导,以将排气融入到空气流内。从限定在扩散器的前端部和消音器的主体部之间的空间向下排出的排气被沿朝向车身的后侧向下倾斜的方向引导,并且此后,被顺着在车身的地板下方流动的空气流的方向引导,并且融入到空气流内。
-
公开(公告)号:CN108860040B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1810456528.8
申请日:2018-05-14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具备碰撞吸能盒,所述碰撞吸能盒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延伸至比前纵梁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设于所述前纵梁与保险杠加强件之间。所述碰撞吸能盒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有多列诱导槽列的上板和下板,所述诱导槽列是通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预定间隔配置多个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诱导槽而形成的。所述诱导槽列包括:由第一诱导槽构成的第一诱导槽列及由比所述第一诱导槽长的第二诱导槽构成且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诱导槽列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诱导槽列。
-
公开(公告)号:CN110356474A
公开(公告)日:2019-10-22
申请号:CN201910280700.3
申请日:2019-04-09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在比设想大的载荷向角撑件输入的情况下能够将该载荷向前纵梁传递的车辆前方构造。在电动车辆中,具备设置于车辆前方的两侧方的前纵梁和设置于所述前纵梁的前方且具有比前纵梁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展的形状的碰撞吸能盒。另外,三角角撑件安装于前纵梁和碰撞吸能盒。三角角撑件具有从与前纵梁的接合部向外且向斜前方延伸的斜形状部。另外,在三角角撑件的近旁沿着其斜形状部而安装有加强衬板。
-
公开(公告)号:CN116780119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215260.X
申请日:2023-03-08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天田集团 , 株式会社天田焊接技术 , 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IPC: H01M50/536 , H01M50/534 , H01M50/562
Abstract: 通过将第1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和第2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而形成层叠体。通过向层叠体照射激光而第1构件和第2构件被接合。第1构件包含Al。第2构件包含Cu。第2构件包含第1主面和第2主面。第2主面是第1主面的相反面。通过第1主面与第1构件接触而形成接触部。激光向第2主面照射。接触部的温度为Al与Cu的共晶点温度以上且低于Cu的熔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009319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0327091.3
申请日:2024-03-2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50/244 , H01M50/249 , H01M50/289 , H01M50/242 , H01M50/233 , H01M50/224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池壳体的壳体侧壁。该电池壳体的壳体侧壁具有由上壁、下壁、内壁以及外壁构成的闭合截面结构的管状部分、内侧凸缘和外侧凸缘。钢板制的第一部件形成内侧凸缘、内壁、上壁、外壁上部分、外侧凸缘,钢板制的第二部件形成外侧凸缘、外壁下部分、下壁、两个加强壁。加强壁位于管状部分的内部空间的与外侧凸缘相同的高度处以及比外侧凸缘靠下的位置处。加强壁被配置在与冲击吸收体对置的位置处,提高了该部分的强度,从而在发生侧方碰撞时可以抑制壳体侧壁的变形,进而可以抑制电池壳体的损伤。
-
公开(公告)号:CN110356474B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1910280700.3
申请日:2019-04-09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在比设想大的载荷向角撑件输入的情况下能够将该载荷向前纵梁传递的车辆前方构造。在电动车辆中,具备设置于车辆前方的两侧方的前纵梁和设置于所述前纵梁的前方且具有比前纵梁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展的形状的碰撞吸能盒。另外,三角角撑件安装于前纵梁和碰撞吸能盒。三角角撑件具有从与前纵梁的接合部向外且向斜前方延伸的斜形状部。另外,在三角角撑件的近旁沿着其斜形状部而安装有加强衬板。
-
公开(公告)号:CN101121381A
公开(公告)日:2008-02-13
申请号:CN200710135713.9
申请日:2007-08-10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K1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13/082 , F01N13/20
Abstract: 一种汽车后部结构,包括:扩散器,其设置在消音器的车身后侧上,并且构造为干扰从消音器排出的排气,以使得排气的一部分向下流动;整流板,其设置在消音器下方,并且将向下流动的排气顺着在车身的地板下方流动的空气流的方向引导,以将排气融入到空气流内。从限定在扩散器的前端部和消音器的主体部之间的空间向下排出的排气被沿朝向车身的后侧向下倾斜的方向引导,并且此后,被顺着在车身的地板下方流动的空气流的方向引导,并且融入到空气流内。
-
公开(公告)号:CN213007606U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2021356043.0
申请日:2020-07-10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下部结构。该车体下部结构包括配置在发动机室下方的底罩、及设置在底罩上并将发动机室与底罩的下侧空间连通的开口,底罩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的底罩主体、及该底罩主体的一部分向上方曲折而形成的导风路径形成部,该导风路径形成部构成在底罩的前端敞开并向后方延伸的导风路径,所述开口在导风路径形成部的后端部朝着后上方敞开、将导风路径与发动机室连通。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既能充分获得导入到发动机室内的行驶风的导入量,又能防止底罩与路面相干扰。
-
公开(公告)号:CN222735110U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21335359.X
申请日:2024-06-12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山本晴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68 , H01M10/655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冷却器,对搭载于汽车的电池进行冷却,其具有:第1主流路,从流入部流入的制冷剂流入第1主流路;第2主流路,在第2主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向供制冷剂流出的流出部;和副流路,设置在第1主流路与第2主流路之间,与第1主流路和第2主流路相连,从第1主流路流入副流路的制冷剂流向第2主流路。在第1主流路与第2主流路之间设有多条副流路,各副流路分别在第1主流路与第2主流路之间至少往复一次以上。距流入部最远的副流路构成为:一端连接于第1主流路中制冷剂的流通方向上的下游侧的末端;和/或,另一端连接于第2主流路中制冷剂的流通方向上的上游侧的末端。由此,制冷剂不会滞留而能够高效地冷却电池。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