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608664B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1910938501.7
申请日:2019-09-30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B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在线修正的桥式振弦应变计,第一振弦固定于第一、第二固定端之间,第二振弦固定于第二、第三固定端之间,第三振弦固定于第四、第五固定端之间,第四振弦固定于第五、第六固定端之间,第一振弦上设置可引发激振的第一激振电磁线圈,第二振弦上设置可引发激振的第二激振电磁线圈,第三振弦上设置可引发激振的第三激振电磁线圈,第四振弦上设置可引发激振的第四激振电磁线圈,检测仪器分别与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激振电磁线圈相连接,第一与第二电磁线圈串联、第三与第四电磁线圈串联,这两部分串联结构组成并联结构,四部分激振电磁线圈为对称关系,可有效提高应变计灵敏性、精度、抗干扰能力及测量数据有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608664A
公开(公告)日:2019-12-24
申请号:CN201910938501.7
申请日:2019-09-30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B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在线修正的桥式振弦应变计,第一振弦固定于第一、第二固定端之间,第二振弦固定于第二、第三固定端之间,第三振弦固定于第四、第五固定端之间,第四振弦固定于第五、第六固定端之间,第一振弦上设置可引发激振的第一激振电磁线圈,第二振弦上设置可引发激振的第二激振电磁线圈,第三振弦上设置可引发激振的第三激振电磁线圈,第四振弦上设置可引发激振的第四激振电磁线圈,检测仪器分别与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激振电磁线圈相连接,第一与第二电磁线圈串联、第三与第四电磁线圈串联,这两部分串联结构组成并联结构,四部分激振电磁线圈为对称关系,可有效提高应变计灵敏性、精度、抗干扰能力及测量数据有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404510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555087.9
申请日:2021-05-21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地下结构下穿的超前支护结构,包括管棚和预切槽预筑拱,管棚呈拱形,管棚支撑在预切槽预筑拱的上方,预切槽预筑拱通过在山体挖设预切槽并在预切槽内浇注混凝土浇筑而成,管棚的管棚钢管上开设有压浆孔,压浆孔与预切槽连通,压浆孔用于向预切槽内浇注混凝土。本发明的超前支护结构为管棚与预切槽预筑拱联合结构,预切槽预筑拱是一个连续的壳体结构,与常用的超前小导管、超前管幕、超前地层注浆等措施相比,所形成的加固体或承载体具有很大的刚度,能够有效抵抗施工扰动引起的变形;而管棚的存在降低了预切槽成槽过程中的地层损失和变形,从而提高整个超前支护结构的刚度,有效保护运营中的既有地下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211178306U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1921649654.1
申请日:2019-09-30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B7/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在线修正的桥式振弦应变计,第一振弦固定于第一、第二固定端之间,第二振弦固定于第二、第三固定端之间,第三振弦固定于第四、第五固定端之间,第四振弦固定于第五、第六固定端之间,第一振弦上设置可引发激振的第一激振电磁线圈,第二振弦上设置可引发激振的第二激振电磁线圈,第三振弦上设置可引发激振的第三激振电磁线圈,第四振弦上设置可引发激振的第四激振电磁线圈,检测仪器分别与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激振电磁线圈相连接,第一与第二电磁线圈串联、第三与第四电磁线圈串联,这两部分串联结构组成并联结构,四部分激振电磁线圈为对称关系,可有效提高应变计灵敏性、精度、抗干扰能力及测量数据有效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5166671U
公开(公告)日:2021-12-14
申请号:CN202121094593.4
申请日:2021-05-21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形缝防水结构,该结构至少包括填充板,所述填充板用于以布满的方式填充于形成的变形缝内;其中,所述填充板包括金属板主体、两胶材层、两自粘层;两所述胶材层分别配置于所述金属板主体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金属板主体相连;两所述自粘层分别形成于两所述胶材层各自的外侧。本申请提供的变形缝防水结构,采用填充板代替以往中埋式止水带,从而消除将中埋式止水带在不同时间分别浇筑于两侧混凝土内的施工工序,减少由于该工序操作不当或止水带定位不准以及止水带在施工现场被损坏所造成的渗漏水隐患,提高变形缝防水性能。其对应的施工方法可适用于新旧结构间设置变形缝,简便易行。
-
公开(公告)号:CN217206490U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121144916.6
申请日:2021-05-26
Applicant: 石家庄铁道大学 ,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21D11/3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自愈合能力的隧道防水卷材结构,该结构包括至少两层防水卷材,至少两层所述防水卷材的表面相对布置,相邻两层所述防水卷材各自相对的表面局部相连以使相邻两层所述防水卷材之间形成多个腔体;其中,所述腔体的内部用于承载充填的遇水膨胀止水胶。本申请提供的具有自愈合能力的隧道防水卷材结构,结构简单合理,运输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可以满足隧道多个部位的防渗漏水场合使用。在防水卷材被破坏后,遇水膨胀止水胶在与水接触后会硬化变成复原性良好的橡胶弹性体、浸水后自身体积膨胀、充填空隙发挥良好的止水效果,使得该结构具有优异的防水(渗)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215565955U
公开(公告)日:2022-01-18
申请号:CN202121094243.8
申请日:2021-05-21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立交的底部支撑结构,该结构包括先期施工隧道底部支撑组件,所述先期施工隧道底部支撑组件的长方向沿先期施工隧道的纵向延伸。本申请提供的隧道立交的底部支撑结构,其底纵梁、底板或仰拱可根据需要配备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为下穿预留了条件,可大幅减小下穿施工时既有隧道的变形,从而相应减少用于辅助下穿施工的地层加固措施,达到节约工程造价的效果。另一方面,先期施工隧道底部支撑组件,在先期隧道施工之初就予以设置,消除了常规做法后期下穿施工过程中既有隧道内加固空间受限的缺点,并且可以不影响既有隧道内部的正常运营。
-
公开(公告)号:CN113047862B
公开(公告)日:2022-12-27
申请号:CN202110466759.9
申请日:2021-04-28
Applicant: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廊掘进机移动支撑装置及管廊掘进机。管廊掘进机移动支撑装置包括横梁、浮动装置和行走机构,横梁的底部设有掘进机连接结构,横梁的两端分别设有浮动装置;各浮动装置分别连接有行走机构;横梁在随管廊掘进机前行时,能够带动行走机构同步前行,且浮动装置通过其浮动压紧行走机构于地面。在管廊掘进机主体上连接管廊掘进机移动支撑装置,明挖时,管廊掘进机两侧的行走机构压在地面上,将一部分管廊掘进机重量转移至地面,减少管廊掘进机作用于管廊基坑下部基底上的作用力;由于浮动装置的设置,使得即使地面凹凸不平,也能够保证行走机构也能够压在地面上以提供支撑能力,从而有效防控明挖时管廊掘进机下沉。
-
公开(公告)号:CN113172373B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110449479.7
申请日:2021-04-25
Applicant: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钢材内切割及焊缝过程监控系统,包括:多个切焊成套设备以及切焊监控服务器;切焊成套设备设有AGV智能移载装置、机械手、等离子切割机和焊接设备;切焊监控服务器分别与每个切焊成套设备通信连接,系统可以根据焊切人员当前监控的焊切主数据,确定与焊切主数据匹配的多个关联的焊切子数据,并基于获取到的焊切主数据信息和多个关联的焊切子数据,生成并显示当前监控焊切状态。如果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或者出现焊切参数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范围,可以快速找到对应的焊切数据,并获悉到与之关联的其他数据信息,从而能够快速的找到问题,并确定问题的影响范围,降低了问题影响焊切质量,避免影响整个产生的生产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3685230A
公开(公告)日:2021-11-23
申请号:CN202110378707.6
申请日:2021-04-08
Applicant: 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IPC: E21F17/1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预警方法及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隧道施工过程中预警是否安全施工的可靠度较低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隧道施工过程的安全预警方法,采用了通过监测点来监测施工过程中,获取监测点的位置随施工时间变化的位置数据;并根据监测点的位移变化值以及位移变化速率综合判断施工过程是否安全,能够实时监测监测点的位移变化以及位移变化速率,提高了预警施工是否安全的可靠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