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022533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113577.7
申请日:2024-01-26
Applicant: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内河码头制氢加氢站的氢气纯化系统及工艺,粗氢管与第一气水分离器相连,第一气水分离器的顶端出口连接脱氧器,脱氧器与脱氧冷却器相连,脱氧冷却器的下部与第二气水分离器相连,第二气水分离器通过第一连通管与第三气水分离器和第四气水分离器相连,第三气水分离器与第一再生冷却器相连,第一再生冷却器与第一干燥器相连,第一干燥器与第二连通管相连,第二连通管的另一端与过滤器相连,过滤器的底端设置有产品氢出管;第四气水分离器与第二再生冷却器相连,第二再生冷却器与第三干燥器相连,第三干燥器与过滤器相连。此系统能够对制氢站中产生的氢气进行纯化干燥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19106792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1036916.2
申请日:2024-07-31
Applicant: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 , G06Q50/06 , G06F16/9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中台构建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集成DaaS,将数据中台与DaaS对接,将数据的全量、增量同步;构建时序数据库,用于存储海量的时序数据;所述时序数据库存储与处理带时间标签的数据;开发设备对象构建工具,以可视化方式构建工业互联网的设备对象,包括:设备建模、设备关联服务;构建设备数据集市,数据集市包括主题库和专题库;构建工业计算调度引擎,用于支持流式计算、批量计算和交互计算;构建算法执行引擎,提供支持多种工业模型计算的基础运行环境,用于工业模型的快速部署、加载和计算,并对计算过程进行在线跟踪和管控。解决了智能水电技术中缺乏数据整合、共享复用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003497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0952651.4
申请日:2024-07-16
Applicant: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三峡电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换电中台数据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新能源重卡换电中台的数据治理方法。其技术方案包括:基于新能源重卡换电中台的数据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采集与整合;S2、存储与管理;S3、数据质量;S4、数据安全;S5、数据分析;S6、治理架构;S7、数据共享。本发明在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增强数据安全性、优化决策支持能力以及支持开放和可扩展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适用于新能源重卡换电中台等需要高度实时性和数据安全保障的复杂应用场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746146A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0873171.9
申请日:2024-07-01
Applicant: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三峡电能有限公司
IPC: F24F5/00 , F28D20/00 , F24F11/89 , F24F11/64 , F24F11/65 , F24F13/00 , H02S40/44 , H02S40/30 , H02J3/3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利用太阳能与跨季节储热的低碳供热供电制冷系统,所述利用太阳能与跨季节储热的低碳供热供电制冷系统包括光伏发电与光伏/热发电集热子系统、跨季节储热子系统、与该光伏发电与光伏/热发电集热子系统分别连接的电锅炉及用户端用电设备、与所述跨季节储热子系统和电锅炉均连接的用户端供热水循环子系统、与所述光伏发电与光伏/热发电集热子系统和跨季节储热子系统均连接的热泵系统。本发明耦合太阳能发电集热、跨季节储热与热泵,高效实现低碳供热供电制冷三种需求,提高了太阳能利用率,大大减少了二次能源的消耗。
-
公开(公告)号:CN119293021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228866.8
申请日:2024-09-03
Applicant: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三峡电能有限公司
IPC: G06F16/215 , G06F16/25 , G06N3/0455 , G06N3/044 , G06N3/048 , G06N3/08 , G06N5/0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面向智慧综合能源的多业态数据管理方法及平台,涉及大数据处理领域,上述方法包括采集不同来源和格式的原始业态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获取标准业态数据;对标准业态数据进行元数据管理,以获取多业态数据,其中,多业态数据包括观测变量、潜在状态数据以及隐藏状态参数;根据观测变量、潜在状态数据以及隐藏状态参数分别构建初始生成模型和初始推理模型,并且基于变分自编码器的编码器和循环神经网络对初始推理模型进行训练,基于变分自编码器的解码器和循环神经网络对初始生成模型进行训练,以分别获取优化推理模型和优化生成模型;基于优化推理模型、优化生成模型、初始深度状态空间模型以及变分下界函数,构建鲁棒深度状态空间模型;将多业态数据输入鲁棒深度状态空间模型中,以对多业态数据进行质量检测和修复。本发明有助于实现多业态数据的协同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18940665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0996689.1
申请日:2024-07-24
Applicant: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三峡电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代理模型的数据中心机房气流组织优化方法,该方法包括:基于各个气流组织评价指标和设计空间中各个样本点对应的机房气流组织模拟数据,对机房气流组织模拟数据进行评价,确定各个样本点对应的气流组织评价数据,设计空间是基于各个送风参数对应的取值范围确定的;基于各个样本点对应的气流组织评价数据,构建代理模型,代理模型用于表征送风参数与气流组织评价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基于各个气流组织评价指标和代理模型,通过多目标优化,确定目标送风参数。本申请通过将构建代理模型的技术手段与多目标优化的技术手段相结合,能够实现高效地优化机房气流组织的多个目标。
-
公开(公告)号:CN119401670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327063.8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基于CO2混合工质组份可调的双液态储能系统及方法,该系统使用CO2和有机物的混合物作为压缩储能的运行工质。系统使用蓄冷器实现低压端的气液转变,使低压工质以液态储存,使用换热器实现高压端的气液转变,使高压工质以液态储存。由于储罐内的工质同时存在气液两相,而气态工质与液态工质的组分占比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气液的流量比例进而调整循环中混合工质的组分比例,从而提高储能系统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630828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648413.4
申请日:2024-05-23
Applicant: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2J3/46 , G06Q10/04 , G06Q10/0631 , G06Q50/06 , G06F18/23213 , H02J3/24 , H02J3/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风光多能互补中期调度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S1、场景生成:根据计划出力及预测误差生成风光出力场景集,然后采用k‑均值聚类方法进行场景缩减,得到典型风光出力场景集作为模型输入条件;S2、模型构建;构建水风光一体化中期调度模型,并求解得到计划水位过程与计划出力过程;本发明在考虑不确定性风光出力场景的条件下进行水风光中期互补调度,且综合考虑多项电站实际运行约束,可以得到可靠的调度过程,在极端风光出力场景下也能成功校核。
-
公开(公告)号:CN118602469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873172.3
申请日:2024-07-01
Applicant: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三峡电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能源存储和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电厂余热与风电余电耦合供热系统和方法,包括热电厂产热模块、烟气回收模块、风电余电模块、压缩式热泵余热回收模块、供热末端模块和储热水体模块。其中,风电余电模块用于驱动压缩式热泵余热回收模块工作,热电厂产热模块和压缩式热泵余热回收模块通过管路分别与储热水体模块和供热末端模块相连通,供热系统在非供热期能够将热电厂余热收集起来储存在储热水体中,待供热期通过换热器从水体中取热,与经热网加热器提温后的热水混合再用于供热。本发明有效利用了热电厂余热和风电余电,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04844148U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520489828.8
申请日:2015-07-09
Applicant: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IPC: B25J1/02
Abstract: 一种可伸缩式取物夹,包括手柄、柔性钢丝收放盘、金属支撑、锁紧螺母、手柄支撑臂、铰链、支撑板、柔性钢丝、套筒长度调节螺杆、套筒和夹子,套筒为多个,多个套筒套接连接,每个套筒上均设有套筒长度调节螺杆;柔性钢丝从套筒一端穿入,从套筒另一端穿出,柔性钢丝一端设有夹子,柔性钢丝另一端与柔性钢丝收放盘连接,柔性钢丝收放盘固定在两个手柄铰接位置。柔性钢丝在靠近柔性钢丝收放盘的位置上设有金属支撑,金属支撑上设有锁紧螺母。两个手柄一端与手柄支撑臂铰接,两个手柄支撑臂与套筒通过铰链铰接。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实现了取物夹的长度调节,针对较深位置的物体能够很快捷方便的取出,而且长度能够随意缩放,方便取物夹的携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