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剂交叉输送管路内剩余推进剂排放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07008A

    公开(公告)日:2020-05-29

    申请号:CN202010108814.2

    申请日:2020-02-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推进剂交叉输送管路内剩余推进剂排放装置及方法,其中装置包括:助推级燃料管路上连接有第一支路,芯级燃料管路上连接有第二支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通过燃料连接分离装置相连,助推级氧化剂管路上连接有第三支路,芯级氧化剂管路上连接有第四支路,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通过氧化剂连接分离装置相连;第一支路上设有燃料排放管路,第三支路上设有氧化剂排放管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推进剂交叉输送管路内剩余推进剂排放装置及方法,设置燃料排放管路和氧化剂排放管路,先对管路中剩余的燃料和氧化剂进行排放,然后再分离助推级,使连接分离装置在干工况下进行解锁分离,提高了输送管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推进剂交叉输送管路内剩余推进剂排放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1777744U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2020197376.7

    申请日:2020-02-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推进剂交叉输送管路内剩余推进剂排放装置,包括:助推级燃料管路上连接有第一支路,芯级燃料管路上连接有第二支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通过燃料连接分离装置相连,助推级氧化剂管路上连接有第三支路,芯级氧化剂管路上连接有第四支路,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通过氧化剂连接分离装置相连;第一支路上设有燃料排放管路,第三支路上设有氧化剂排放管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推进剂交叉输送管路内剩余推进剂排放装置,设置燃料排放管路和氧化剂排放管路,先对管路中剩余的燃料和氧化剂进行排放,然后再分离助推级,使连接分离装置在干工况下进行解锁分离,提高了输送管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简便式蓄热体及蓄热整体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4076540B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010830988.X

    申请日:2020-08-1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简便式蓄热体及蓄热整体结构,简便式蓄热体包括两个端面和四个侧面;两个端面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四个侧面连接于两个端面之间且依次相连;每一个侧面上形成有贯穿两个端面的凹槽以及与凹槽邻接的凸部,凸部与凹槽的形状相适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简便式蓄热体的每一个侧面上均形成了相同的凹凸结构,通过该凹凸结构相互拼接多个简便式蓄热体,此种简便式蓄热体的结构较为简单,加工难度和成本较低,且能保证简便式蓄热体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并且,在使用简便式蓄热体拼接形成蓄热整体结构时,两个简便式蓄热体的任意两个侧面均可进行拼接,拼接方向不受限制,使用更加方便。

    一种与热能驱动型热泵耦合的电蓄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087645B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010859125.5

    申请日:2020-08-2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与热能驱动型热泵耦合的电蓄热装置,涉及热能技术领域。其包括保温腔体、热能驱动型热泵、气液换热器及内置于保温腔体的蓄热介质,蓄热介质通过加热元件与外部供电设备相连,气液换热器安装在保温腔体内并与外部供液管连通,热能驱动型热泵安装在气液换热器的出风口,保温腔体为密封腔,保温腔体内的空气顺次沿热能驱动型热泵、蓄热介质和气液换热器循环流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与热能驱动型热泵耦合的电蓄热装置,在电蓄热装置中引入热能驱动型热泵,减少了电蓄热装置的用电量,降低用电成本;实现了热量的梯级利用,提高了热量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减小电能消耗。

    低温处理系统及方法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279144B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011034207.2

    申请日:2020-09-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深冷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低温处理系统及方法,其中低温处理系统包括低温处理装置和冷量回收装置,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一排气口、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一进气口、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二排气口和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二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一冷量循环回路;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三排气口、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三进气口、低温处理装置的第四排气口和冷量回收装置的第四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二冷量循环回路;低温处理装置包括深冷箱和制冷组件,制冷组件包括换热器和制冷机,换热器设置于深冷箱的内部,制冷机与换热器连接。将低温处理装置和冷量回收装置通过冷量循环管路相连构成闭式循环系统,实现冷量的全部回收。

    深冷处理与冷量回收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279126B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011034287.1

    申请日:2020-09-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深冷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深冷处理与冷量回收系统及方法,其中深冷处理与冷量回收系统包括低温处理装置和冷量回收装置,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一排气口、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一进气口、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二排气口和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二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一冷量循环回路;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三排气口、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三进气口、低温处理装置的第四排气口和冷量回收装置的第四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二冷量循环回路。将低温处理装置和冷量回收装置通过冷量循环管路相连构成闭式循环系统,实现冷量的全部回收。

    结合液态空气储能的燃气轮机调峰电站及调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15152B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110592661.8

    申请日:2021-05-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合液态空气储能的燃气轮机调峰电站及调峰方法。该燃气轮机调峰电站包括分别能向电网输电的液态空气储能单元和电站单元,液态空气储能单元的储能流路与电站单元的进气流路连接于同一进气源,电站单元的排气流路用于与液态空气储能单元的第一释能流路内的介质进行换热;在电网处于用电峰段,液态空气储能单元第一释能流路与电站单元均启动以同步向电网输电;在电网处于用电谷段,液态空气储能单元启动储能流路。该燃气调峰电站能够大幅增大燃气轮机的出力,还可实现整个燃气轮机调峰电站削峰填谷的双向调峰功能。同时,通过利用电站单元的高温排气余热对液态空气储能单元的第一释能流路内的介质进行预热,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

    高低温处理设备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108532B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1910411591.4

    申请日:2019-05-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温度处理领域,提供了一种高低温处理设备,包括储存容器、驱动装置,所述储存容器用于容置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在所述储存容器内相变吸热或相变放热;所述储存容器上设有气流出入口,所述气流出入口的气流流量可调节;所述驱动装置用于带动待处理样品移动,待处理样品靠近或远离所述相变材料。本发明提供一种高低温处理设备,能够简便、快速调温,控温精准、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于生物、食品、材料等多领域物料的处理。

    一种液化气体存储装置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081303B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1910415037.3

    申请日:2019-05-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低温液体贮存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液化气体存储装置,包括:用于存储液化气体的贮箱以及设置在贮箱上的制冷机;贮箱的四周设有屏障结构,贮箱的内部设有低温换热器,制冷机分别与屏障结构和低温换热器相连。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液化气体存储装置,通过在贮箱上设置制冷机产生冷源,并将冷量分别传递给贮箱四周的屏障结构和贮箱内部的低温换热器,可在贮箱四周形成低温屏障,减少外界向贮箱内的漏热,减少贮箱内液化气体的汽化;同时可在贮箱内部提供冷源,使汽化的气体再次冷凝;屏障结构和低温换热器的双重作用,可实现贮箱内部气体所在空间压力降低,从而实现不对外排放可燃气体,以节约能源以及减少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深冷喷丸装置
    10.
    发明公开
    深冷喷丸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845027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115701.3

    申请日:2024-01-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金属表面强化处理领域,提供一种深冷喷丸装置,包括:箱体,其内部设有喷丸室;喷枪,设置于喷丸室内;进料管路,与喷枪相连接,进料管路用于向喷枪内供给弹丸;低温氮气输送系统,与喷枪相连接,低温氮气输送系统用于向喷枪内输送低温氮气,喷枪用于在低温氮气的引射作用下将弹丸喷射向工件。如此设置,通过采用低温氮气的引射方式,将常规喷丸技术与超低温相结合,实现了在超低温下进行常规喷丸强化处理。从而在相同的气体压强和处理时间条件下,与室温下进行常规喷丸强化处理相比,通过低温氮气进行喷丸后,其强化效果显著增强,工件表面硬度和残余压应力明显增加,力学性能得以提高,变形层深度也得到明显增加。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