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704351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210190068.5
申请日:2022-02-28
Applicant: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IPC: F01N3/00 , F01N3/021 , F02M25/0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收柴油机余热和水蒸气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装置,涉及降低有害气体排放的技术领域,其包括:发动机、转轮除湿器、换热器,发动机在工作中会产生至少包含氮氧化物的尾气;转轮除湿器具有再生区域;发动机产生的尾气经第一路径进入转轮除湿器,尾气经转轮除湿器除湿后进入换热器,经换热器后至少部分温度升高的气体再经第二路径进入转轮除湿器,气体流过转轮除湿器的再生区域从而对吸附饱和的干燥剂进行加热再生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重新进入到发动机中。本发明将柴油机运行过程产生废气中的余热和水蒸气回收利用,有效降低能源资源的浪费,并实现降低耗油量及有害气体氮氧化物的生成。
-
公开(公告)号:CN115307149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11035199.2
申请日:2022-08-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蓄热式可燃固废气化处置系统及CO2富集方法,涉及固废资源化处理领域,该系统包括热解炉、燃烧室、两组化学蓄热床、CO2储气罐、热解气换热管道、导热介质循环管道以及各组换向阀门。热解炉热解有机固体废弃物所产生的高温热解气作为热源,利用化学蓄热床进行蓄热;蓄热后的低温热解气进入另一组化学蓄热床进行放热反应,产生的热能通过循环管道对热解炉反馈控温;随后热解气通入热解炉的燃烧室进行燃烧,实现循环利用,燃烧后的尾气进入蓄热床进行反应吸收。蓄热过程所产生的高浓度CO2及水蒸气混合物进入CO2储气罐冷凝富集。本发明可以实现能量自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次污染物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10186122B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1910410020.9
申请日:2019-05-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叉流式恒温除湿装置,采用两个除湿芯体交替进行除湿和再生,获得了不间断的除湿效果;对吸附热进行回收利用,避免了吸附热在除湿芯体积聚产生高温,并导致除湿剂性能下降的问题;采用空气而不是液体水回收除湿过程产生的吸附热,结构简单,紧凑轻便;提供低品位余热进行高效利用的途径,符合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目标,其中,低品位热能可由太阳能、柴油机烟气余热以及过热蒸汽乏汽等提供,拓宽吸附式除湿技术应用场合。
-
公开(公告)号:CN110548375A
公开(公告)日:2019-12-10
申请号:CN201910849297.1
申请日:2019-09-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氧化锰/氧化铈复合脱二氧化硫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模板法将氧化锰和氧化铈复合,并形成多孔结构,得到具有高活性组分、较大比表面积、有序多孔结构的氧化锰/氧化铈复合脱二氧化硫材料,提高其用于脱除柴油发动机尾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186122A
公开(公告)日:2019-08-30
申请号:CN201910410020.9
申请日:2019-05-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叉流式恒温除湿装置,采用两个除湿芯体交替进行除湿和再生,获得了不间断的除湿效果;对吸附热进行回收利用,避免了吸附热在除湿芯体积聚产生高温,并导致除湿剂性能下降的问题;采用空气而不是液体水回收除湿过程产生的吸附热,结构简单,紧凑轻便;提供低品位余热进行高效利用的途径,符合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目标,其中,低品位热能可由太阳能、柴油机烟气余热以及过热蒸汽乏汽等提供,拓宽吸附式除湿技术应用场合。
-
公开(公告)号:CN106140120A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610557334.8
申请日:2016-07-1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IPC: B01J20/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0/3042 , B01J20/305 , B01J20/307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化吸附剂强化传质方法,在固化吸附剂层间形成孔道作为吸附剂吸附/脱附过程传质通道,所述孔道在固化吸附剂制备烘干过程中由于固化吸附剂层内部分粘结剂分解挥发出来形成;或所述孔道在低温下水结晶升华并辅以静电场控制吸附剂层内冰晶结构,在固化吸附剂层内形成。本发明通过在固化吸附剂层间形成孔道降低固化吸附剂传质阻力来提高固化吸附剂吸附/脱附过程传质特性;所述的固化吸附剂层间的孔道不依靠其他多孔载体或添加其他成份形成,避免吸附剂层引入其他非吸附作用的物质而造成金属热容或吸附剂含量下降问题,具有成孔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04059617A
公开(公告)日:2014-09-24
申请号:CN201410251120.9
申请日:2014-06-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IPC: C09K5/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低温复合化学蓄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低温复合化学蓄热材料以高储能密度的氢氧化物水合物为复合化学蓄热材料基体,另加入有吸湿材料组成复合化学蓄热材料,其中吸湿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40%。制备方法步骤如下:将金属氢氧化物水合物与吸湿材料加热后冷却,经机械研磨法或普通溶解法或超声溶解法处理,其中吸湿材料质量百分含量为10~40%,干燥后按照63~125μm的颗粒直径进行筛分,即制成低温复合化学蓄热材料。本发明复合化学蓄热材料解决了单一活性组分水合反应速率过慢的问题,吸湿材料的复合使得氢氧化物水合速率大幅提升,30分钟水合反应后能量储存密度明显增大,循环蓄放热效率显著提高。蓄热与放热反应稳定,使用寿命长。
-
公开(公告)号:CN102032721B
公开(公告)日:2013-07-31
申请号:CN201010592255.3
申请日:2010-12-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7 , Y02B30/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吸附式制冷机,蒸发器和冷凝器为采用由吸附剂和换热器组成的吸附床结构;由新型蒸发器和冷凝器组成的制冷机包括左侧腔体和右侧腔体,在左侧腔体内设有第一吸附床和第四吸附床,在右侧腔体内设有第二吸附床和第三吸附床,所述第四吸附床另一侧、在左侧腔体外通过第三阀门连接到第二冷却水流路,所述第一吸附床另一侧、在左侧腔体外通过第四阀门连接到驱动热源流路;所述第三吸附床另一侧、在右侧腔体外通过第五阀门连接到冷冻水流路,所述第二吸附床另一侧、在右侧腔体外通过第六阀门连接到第一冷却水流路;所述蒸发器和冷凝器为采用由吸附剂和换热器组成的吸附床结构。本发明中制冷剂都是以蒸汽状态存在,解决了吸附式制冷机用于运动系统中液态制冷剂震动导致运行不稳定、制冷效率不高的问题,并且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等特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2072584A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1010612546.4
申请日:2010-12-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17/083 , Y02A30/277 , Y02A30/278 , Y02B30/62 , Y02B30/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紧凑型吸附式制冷装置,包括保温箱体、内部隔板、左吸附器、右吸附器、冷凝器、蒸发器、蒸汽阀门、制冷剂管道;内部隔板将保温箱体分隔成左吸附室、右吸附室、蒸发室和冷凝室;左吸附室、右吸附室分别通过蒸汽阀门与蒸发室、冷凝室连通,冷凝室与蒸发室通过管道连接,本发明所述的吸附式制冷装置结构简单、体积紧凑,解决了吸附式制冷装置体积庞大的问题,拓宽了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应用场合。
-
公开(公告)号:CN113637462B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110953921.X
申请日:2021-08-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IPC: C09K5/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有序多孔碳基的化学储热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材料以LiCl·nH2O为化学储热材料的基体,将其负载于N掺杂亲水性石墨化有序多孔碳材料上组成碳基化学储热材料,本发明制备过程简单、耗时少,通过适当调节维C浓度,LiCl溶液浓度、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得到的复合材料的吸水量可以超过3000cm3/g。该碳材料的亲水性源自维生素C,大大增加了LiCl的水合速率,石墨化增加了热传导效率,有序多孔结构使电子与离子的传输各项同性,极大的提高了复合材料整体的传热传质效率,易于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