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894814A
公开(公告)日:2017-06-27
申请号:CN201710080315.5
申请日:2017-02-1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后期剩余油二次富集的快速识别方法。其包括:对目标油藏进行测量,以获得目标油藏的地质参数和井网参数;根据目标油藏的地质参数和井网参数,建立目标油藏的初步物理模型;基于目标油藏的初步物理模型,根据流线流管法进行拟合计算,以获得采油井的动态拟合特征和剩余油二次富集前的饱和度场,并对目标油藏的初步物理模型进行修正,以得到修正后的物理模型;基于修正后的物理模型,对剩余油富集过程中的各节点分别进行垂直富集和水平富集的计算,以得到各节点的储层饱和度和含水率,完成目标油藏高含水后期剩余油二次富集的识别。该方法能够准确预测驱替前缘动态参数的变化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06894814B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1710080315.5
申请日:2017-02-1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后期剩余油二次富集的快速识别方法。其包括:对目标油藏进行测量,以获得目标油藏的地质参数和井网参数;根据目标油藏的地质参数和井网参数,建立目标油藏的初步物理模型;基于目标油藏的初步物理模型,根据流线流管法进行拟合计算,以获得采油井的动态拟合特征和剩余油二次富集前的饱和度场,并对目标油藏的初步物理模型进行修正,以得到修正后的物理模型;基于修正后的物理模型,对剩余油富集过程中的各节点分别进行垂直富集和水平富集的计算,以得到各节点的储层饱和度和含水率,完成目标油藏高含水后期剩余油二次富集的识别。该方法能够准确预测驱替前缘动态参数的变化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4969874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110198596.0
申请日:2021-02-2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合理井距设计方法,包括:包括:步骤1,筛选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主控因素,建立主控因素表征函数,构造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提高采收率评价理论模型;步骤2,求解理论模型未知系数,建立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提高采收率评价模型公式;步骤3,依据合理井网密度和极限井网密度设计理论,建立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经济最优井距和经济极限井距模型公式;步骤4,建立不同地层非均质性条件下二氧化碳驱合理井距设计图版,提出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合理井距设计方法。该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合理井距设计方法对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合理井距的油藏工程方法研究和科学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4818229B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110060976.8
申请日:2021-01-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Q10/0639 , G06Q50/02 , E21B43/1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提高采收率评价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优选对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影响大的关键参数;建立优选所得关键参数的表征函数;构建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采收率的计算模型。本发明从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角度出发,建立能够表征油藏属性、渗流特性、开发特征的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提高采收率评价基本模型,形成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量化评价油藏工程方法,填补了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评价油藏工程理论模型和评价方法的欠缺,对量化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提高采收率评价结果和开发效果预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4969874B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110198596.0
申请日:2021-02-2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PC: G06F30/13 , G06Q10/0631 , G06Q50/02 , E21B43/16 , E21B43/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合理井距设计方法,包括:包括:步骤1,筛选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主控因素,建立主控因素表征函数,构造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提高采收率评价理论模型;步骤2,求解理论模型未知系数,建立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提高采收率评价模型公式;步骤3,依据合理井网密度和极限井网密度设计理论,建立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经济最优井距和经济极限井距模型公式;步骤4,建立不同地层非均质性条件下二氧化碳驱合理井距设计图版,提出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合理井距设计方法。该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合理井距设计方法对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合理井距的油藏工程方法研究和科学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4818229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110060976.8
申请日:2021-01-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Q10/06 , G06Q50/02 , E21B43/1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提高采收率评价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优选对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影响大的关键参数;建立优选所得关键参数的表征函数;构建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采收率的计算模型。本发明从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角度出发,建立能够表征油藏属性、渗流特性、开发特征的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提高采收率评价基本模型,形成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量化评价油藏工程方法,填补了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评价油藏工程理论模型和评价方法的欠缺,对量化二氧化碳驱开发模式下提高采收率评价结果和开发效果预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8780076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0940009.4
申请日:2024-07-1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Inventor: 章星 , 陈浩 , 高鑫远 , 刘同敬 , 杨虎 , 刘红现 , 董杰 , 李小迪 , 黄瑞 , 王兆兴 , 张俊林 , 董子瑜 , 苏智鹏 , 任硕蕊 , 陈跃 , 任文涵 , 高盛武 , 史梦圆 , 张致雯 , 黄松松 , 李剑 , 张建丰 , 张进
IPC: G06F30/20 , G06F30/28 , G06T17/00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常规油藏采收率提高方法及系统,属于油气开采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地震勘探技术采集非常规油藏区域的地震勘探数据;基于所述地震勘探数据构建非常规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基于所述三维地质模型确定注入井和生产井的布设位置;基于注入井和生产井通过CO2驱油技术进行非常规油藏开采。本发明通过合理的布设井位布置结合CO2驱油技术可以加快油气的开采速度,缩短投资回报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113486537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891765.9
申请日:2021-08-0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方法、装置及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驱替生产参数;所述驱替生产参数用于表示对应于气驱过程和/或水驱过程的参数;利用所述驱替生产参数计算校正系数;所述校正系数用于表示基于驱替效果对驱替生产参数进行校正的参数;基于所述校正系数计算采收率;所述采收率用于描述驱替生产过程的开发效果;根据采收率确定对应于目标储层的经济优化井距;所述经济优化井距用于表示生产收益最大化时对应的井距;基于所述经济优化井距和储层参数确定目标井距。上述方法确定符合实际需要的井距,从而同时保证了经济收益和施工难度,提高了开采效率,对基于气水交替驱的油藏的开发做出了重要的指导。
-
公开(公告)号:CN112480895A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2011353845.0
申请日:2020-11-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IPC: C09K8/5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pH响应型驱油剂组合物、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驱油剂组合物包括壳聚糖和表面活性剂;二者质量比为(5~8):(2~5)。该驱油剂包括壳聚糖、表面活性剂、pH调节剂和水;壳聚糖和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5~8):(2~5);壳聚糖和表面活性剂的总质量占总驱油剂的质量浓度为0.05~0.15wt%;该驱油剂的pH值为6.33~6.58。采用壳聚糖与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其制备的乳液状的驱油剂能够表现出一定的pH响应性,能实现“乳化‑破乳”的调控;在pH值为6.33~6.58时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和粘弹性,应用于油田采油中具有较佳的驱油效果,在水驱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761708B
公开(公告)日:2019-09-17
申请号:CN201710052056.5
申请日:2017-01-2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IPC: E21B47/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驱井间示踪测试解释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油藏特征色谱效应,建立多孔介质传质扩散微观特征表征方法;建立多孔介质三维传质扩散示踪剂运移数学模型;基于流线方法和不稳定渗流,建立井间示踪剂产出浓度求解半解析方法体系;基于大系统优化方法,建立井间示踪测试组合解释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解决了现有井间示踪测试解释方法的解释模型考虑因素过于单一、片面,解释结果出现偏离合理物理意义范畴的问题;使得适应多孔介质复杂渗流的定量化描述,以及区块示踪测试整体自动组合参数反演和优化解释得以实现。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