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902863A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2110169574.1
申请日:2021-02-07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 , 成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自动寻靶测距系统的隧道围岩大变形监测方法,可以通过摄像模块采集获取靶标监测图像,然后从靶标监测图像中识别出靶心成像位置,然后再根据该靶心成像位置,完成激光测距模块的自动寻靶及测距任务,最后基于与左侧洞壁靶标、右侧洞壁靶标和拱顶靶标对应的自动寻靶测距结果,计算得到所有靶标的变形偏移量,从而可以解决激光测距装置在固定测角下测不到靶标的问题,确保能够得到真实精确的变形偏移量,大大提升了隧道围岩大变形监测结果的可靠性。此外,在计算靶标的变形偏移量算法中,通过代入相对侧边墙的变形偏移量,可针对激光测距装置的安装位置为变形点这一实际情况,进行补偿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2964188B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110179480.2
申请日:2021-02-07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 , 成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提高施工期隧道形变激光自动测量精度的方法,即一方面可以根据前后测距之差及前后形变速率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识别当前隧道内是否发生测距干扰事件,进而可采取舍弃无效测距结果及延迟测距方式来规避测距干扰影响,另一方面在变形计算中,通过引入与布置在隧道拱顶位置正下方的固定桩靶标对应的当前距离值,可以感知激光测距装置的安装位置——隧道拱顶位置的形变情况,进而可换算得到所有固定靶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固定直角坐标系下的当前坐标,由此可以有效降低隧道形变测量误差,提高施工期隧道形变激光自动测量精度,保障隧道变形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964188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179480.2
申请日:2021-02-07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 , 成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提高施工期隧道形变激光自动测量精度的方法,即一方面可以根据前后测距之差及前后形变速率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识别当前隧道内是否发生测距干扰事件,进而可采取舍弃无效测距结果及延迟测距方式来规避测距干扰影响,另一方面在变形计算中,通过引入与布置在隧道拱顶位置正下方的固定桩靶标对应的当前距离值,可以感知激光测距装置的安装位置——隧道拱顶位置的形变情况,进而可换算得到所有固定靶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固定直角坐标系下的当前坐标,由此可以有效降低隧道形变测量误差,提高施工期隧道形变激光自动测量精度,保障隧道变形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902863B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110169574.1
申请日:2021-02-07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 , 成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自动寻靶测距系统的隧道围岩大变形监测方法,可以通过摄像模块采集获取靶标监测图像,然后从靶标监测图像中识别出靶心成像位置,然后再根据该靶心成像位置,完成激光测距模块的自动寻靶及测距任务,最后基于与左侧洞壁靶标、右侧洞壁靶标和拱顶靶标对应的自动寻靶测距结果,计算得到所有靶标的变形偏移量,从而可以解决激光测距装置在固定测角下测不到靶标的问题,确保能够得到真实精确的变形偏移量,大大提升了隧道围岩大变形监测结果的可靠性。此外,在计算靶标的变形偏移量算法中,通过代入相对侧边墙的变形偏移量,可针对激光测距装置的安装位置为变形点这一实际情况,进行补偿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9270384B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794294.X
申请日:2024-12-09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成都理工大学
IPC: G01V1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断层破碎带的涌水突泥预测方法,涉及地质灾害预测技术领域,通过断层破碎带存在可能性等级、临近前兆等级、岩体完整程度等级、钻探情况等级、地震波反射法等级和地质雷达法等级,利用基于多项式朴素贝叶斯的断层破碎带综合预报模型预测断层破碎带规模等级,从而获得断层破碎带规模,若不存在断层破碎带,则不存在涌水突泥,若存在断层破碎带,再结合断层破碎带导水性等级、岩体完整程度等级、地下水发育程度等级和地表水补给情况等级,利用基于遗传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的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泥等级预测模型预测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泥等级,解决了现有技术不能预测断层破碎带的涌水突泥等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107632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1101139.5
申请日:2024-08-12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V20/60 , G06V10/82 , G06V10/80 , G06V10/764 , G06N3/0464 , G06T7/00 , G06N3/08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岩体完整程度判别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掌子面完整程度智能解析方法,包括采集完整掌子面图像,并对完整掌子面图像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完整掌子面图像裁剪为局部图像,并利用局部图像构建数据库;构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并将数据库中的图像数据输入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测试与验证,得到掌子面完整程度智能解析模型;利用掌子面完整程度智能解析模型识别掌子面完整程度,并输出识别结果。本发明对于岩体条件均匀的掌子面完整程度判定具有明显效果,对于岩体条件差异大的掌子面判断有一定效果。解决了现有岩体完整程度判别方式对人员依赖性较高以及风险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839555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0859086.7
申请日:2024-06-28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5 , G06F30/13 , G06F30/27 , G06F18/2411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考虑滑坡与建筑物三维动态相互作用过程的建筑易损性概率评价方法及产品,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动态接触模型实现光滑粒子流(SPH)与有限元(FEM)耦合,模拟滑坡与建筑物的相互作用。考虑到滑坡冲击强度和建筑材料性质的不确定性,本发明实施例使用主动学习支持向量机(ASWM)结合蒙特卡洛模拟(MCS)方法评估滑坡冲击下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不同极限状态的超越概率,并计算建筑物处于不同损坏状态的概率。随后,通过将不同损坏状态的概率与其相应的损失比相结合来计算建筑物的易损性。从而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可接受的精度有效地估计了建筑物的易损性。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方法考虑了滑坡冲击建筑物相互作用的物理力学机理,这使得易损性评估结果更有物理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8711001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1206528.4
申请日:2024-08-30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V10/764 , G06V10/30 , G06N3/04 , G06N3/08 , G06V10/2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下水状态识别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掌子面地下水状态智能解析方法,包括采集完整的掌子面图像,并对图像进行去噪处理;将去噪处理后的掌子面图像裁剪为局部图像,构建是否含水数据库与含水状态数据库;构建分类分割两步神经网络模型,并将数据库中的图像数据输入分类分割两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利用训练好的分类分割两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是否含有地下水以及地下水状态的划定,并输出判定结果。本发明在标识掌子面图像中不同地下水状态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解决了现有对地下水状态的判别方式难以实现全面描述和判断整个掌子面地下水状态,并且容易出现误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607366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10101.1
申请日:2024-06-03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G06F30/27 , G06F18/20 , G06N7/01 , G06F111/0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隧道围岩收敛变形预测模型动态选择与变形量概率预测方法及系统,涉及信息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实施例中,建立了一个基于连续贝叶斯反分析方法和最优模型选择的围岩收敛变形动态预测模型,利用隧道收敛变形监测信息作为观察值,对3种经验模型的参数进行连续更新校准,选择最优模型预测围岩最终收敛变形值并量化其不确定性。采用该预测范发给仅需10天左右的观测数据即可有效预测40天左右的最终变形结果,为隧道围岩变形侵限和大变形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8490485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1810633501.1
申请日:2018-06-20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G01V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双线隧道微震监测系统及其定位精度评估方法,所述微震监测系统包括超前微震监测阵列、滞后微震监测阵列、数据采集设备和数据处理设备,通过分别在双线隧道的超前隧道和滞后隧道上布设包括微震监测断面在内的微震监测阵列,并将微震监测断面内的微震监测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设备集中至数据处理设备进行微震监测定位;并且还提供了上述双线隧道微震监测系统的定位精度评估方法。本发明有效利用双线深埋隧道本身的特点,提高微震监测的定位精度,并合理评估该系统定位精度的可靠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