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468656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621235.6
申请日:2024-05-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0 , G06F17/10 , G06F111/04 , G06F11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考虑增材制造的分区域式梯度结构设计方法及系统,属于增材制造技术领域;考虑增材制造的分区域式梯度结构设计方法包括:构建设计空间内不同区域下零件的最小化柔度各向异性拓扑优化模型;利用泰森多边形划分所述设计空间,并规划区域内的不同打印路径,利用拉丁超立方设计进行均匀随机采样获得样本点,进行有限元计算和灵敏度分析,利用移动渐近线方法进行设计变量的更新,并对所述最小化柔度各向异性拓扑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进行Kriging近似模型拟合及精度验证;基于所述Kriging近似模型,通过多岛遗传算法获得刚度最优下的划分区域数目、最小柔度值和打印最佳路径。
-
公开(公告)号:CN118319495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518106.4
申请日:2024-04-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磁场控制操作微机器人的驱动系统及方法,包括多自由度机械臂、多个线圈连接框、超声影像设备和电脑,多个线圈连接框环形分布在多自由度机械臂末端,每一线圈连接框通过电磁线圈位姿调节模块调节运动,线圈连接框内设有电磁线圈,多个电磁线圈运动到一定位置能够产生一定角度的旋转磁场或一定强度的梯度磁场,超声影像设备用于获取人体血管腔内影像,建立人体血管腔内三维图像,进而结合三维图像和磁场控制微机器人在人体血管腔内运动,寻找并标记病变位置,控制微机器人对病变进行处理。本发明自动化程度高、产生的磁场强度大、磁控范围大,便于快速自动化控制微机器人,使微机器人实现精确运动。
-
公开(公告)号:CN119550619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746718.5
申请日:2024-12-0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增材制造的便携式磁操控系统及操控方法,包括磁场生成底座,磁场生成底座具有容纳腔,磁场生成底座内设有操作平台、Z轴电磁线圈、X轴电磁线圈和Y轴电磁线圈,其中操作平台设于容纳腔中,操作平台上放置有操作件,Z轴电磁线圈设置于容纳腔中且设于操作平台下方,两个X轴电磁线圈设置于容纳腔内且以操作平台为中心相对设置,两个Y轴电磁线圈设置于容纳腔内且以操作平台为中心相对设置。本发明操控系统具有便携性、通用性以及具有产生多种磁场的能力,能够轻松集成于各类3D打印设备中,且操控方法能够根据3D打印器件的具体需求,灵活且高效地生成所需的磁场,从而实现了磁场操控的灵活性与高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42737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897057.6
申请日:2024-12-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平台式电磁操控系统,包括基础箱体、若干组电磁线圈和上位机,基础箱体设置有若干步进电机,每一步进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电刷轴套,电刷轴套两端设置有两个电刷,每一电刷外侧设置一个继电板,每一步进电机转动以带动两个电刷与相对应的两个继电板接触或不接触,每组电磁线圈包括2个电磁线圈,一个电磁线圈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步进电机对应的两个继电板电性连接,另一个电磁线圈的两端分别与该步进电机对应的两个电刷电性连接,上位机控制若干步进电机正转或反转。本发明可以通过步进电机的控制实现电磁线圈连接方式的转换,能够有效地应用在各类型的电磁线圈的电流控制之中。
-
公开(公告)号:CN118504329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621233.7
申请日:2024-05-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0 , G06F17/10 , G06F111/04 , G06F113/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考虑时域动力学的增材制造的分区域式梯度结构设计方法,属于增材制造技术领域;设计方法包括基于比例阻尼系统,引入增材制造空腔连通性约束,构建不同区域下零件的最小化时域动柔度拓扑优化模型;利用泰森多边形划分设计空间并规划区域内的不同打印路径,利用拉丁超立方设计进行均匀随机采样,并基于HHT‑α法求解最小化时域动柔度拓扑优化模型中的动力学模型;基于先离散‑后微分和时变伴随法分析设计变量灵敏度,再利用移动渐近线法更新所述动力学模型的动力学参数和设计变量,并对结构的动刚度进行Kriging近似模型拟合及精度验证;基于Kriging近似模型,通过多岛遗传算法获得动刚度最优下的划分区域数目、最小时域动柔度值和打印最佳路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