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4659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550725.8
申请日:2024-11-01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下部堆内构件及超临界水冷堆,下部堆内构件包括吊篮筒体和堆芯下板,吊篮筒体顶部与上部堆内构件法兰相连接,吊篮筒体外侧与压力容器内侧形成环腔,吊篮筒体内还设有快热燃料隔离筒;堆芯下板安装于吊篮筒体底部,快热燃料隔离筒一端安装于堆芯下板,堆芯下板上设有至少一个位于快热燃料隔离筒内的快中子燃料组件和至少一个位于快热燃料隔离筒外的热中子燃料组件;堆芯下板中部开设有流通腔,堆芯下板底部与压力容器之间形成下腔室,热中子燃料组件和快中子燃料组件的一端分别与流通腔和下腔室连通。上述下部堆内构件,流通腔对两路进入快中子燃料组件内的冷却剂进行搅浑,并合理地分配流量,提高了流量分配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248355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342525.7
申请日:2024-03-25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21C5/06 , G21C15/25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卧式堆芯支承机构及热管微堆,卧式堆芯支承机构包括套筒组件和堆芯筒体组件,套筒组件内设有容置腔室,套筒组件用于与堆仓容器可拆卸连接,套筒组件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支承块;堆芯筒体组件上设有配合件,配合件与支承块相连接,以使得堆芯筒体组件被支撑于容置腔室内;其中,堆芯筒体组件卧式放置于容置腔室内,套筒组件卧式放置于堆仓容器。本发明卧式堆芯支承机构,相较于传统压水堆,本申请的堆芯筒体组件和套筒组件采用卧式布置,满足车载运输的需求,进而热管微堆产生的电能可以用于特殊区域及场景,满足了特殊区域及场景对于稳定、可靠能源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72465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908228.0
申请日:2024-12-2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应堆导向定位装置及定位方法,定位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定位单元,至少两个定位单元设于水池内壁的相对两侧,至少两个定位单元之间形成导向空间,导向空间配合安装在反应堆筒体上的精定位导向柱对吊具提供导向;每一定位单元一端转动安装于池壁,另一端设有导向杆,相对应的导向杆之间形成导向空间;定位单元具有折叠状态和导向状态,在折叠状态下,导向杆收回至靠近池壁侧;在导向状态下,导向杆转至堆芯侧并与精定位导向柱相对应,以对堆内构件的吊装进行导向。上述定位装置,反应堆运行期间,定位单元可以收回至靠近池壁侧,而在装换料期间可以旋转至导向杆与精定位导向柱相对应的位置进行导向,提高了吊装作业效率及作业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959759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709542.5
申请日:2023-06-1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nventor: 郑明光 , 景益 , 林绍萱 , 贺寅彪 , 陈宇清 , 丁宗华 , 张伟 , 张翟 , 廖家麒 , 严锦泉 , 张明 , 刘刚 , 刘润发 , 艾卫江 , 黄磊 , 陈武 , 薛国宏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反应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安全低流阻反应堆本体结构及反应堆系统。高安全低流阻反应堆本体结构,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和设置在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内的堆内构件;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包括底封头,所述底封头具有弧形内壁;所述堆内构件包括堆芯支承下板,所述堆芯设置在所述堆芯支承下板上,所述堆芯支承下板位于所述弧形内壁球心的下侧,所述堆芯支承下板外缘设置有导流角;所述堆芯支承下板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为台阶孔,包括上侧的顶孔和下侧的底孔,所述底孔的直径小于所述顶孔的直径。本发明解决了淹没堆芯时间长不利于堆芯热量导出而带来的安全性问题,解决了反应堆功率增大需增大反应堆本体结构流量而引起阻力大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374879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513426.7
申请日:2024-10-28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压紧部件实验装置,包括加热壳体、上压盖板和下压盖板,加热壳体,内具有加热腔室;上压盖板一端穿设于加热壳体顶部并与试验机上端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加热腔室内;下压盖板一端延伸至加热腔室内,另一端与加热壳体密封连接,下压盖板底部与试验机下端连接;上压盖板朝向下压盖板一端安装有第一压紧件,下压盖板朝向上压盖板一端安装有第二压紧件,待测压紧部件放置于第一压紧件和第二压紧件之间。上述实验装置,集加压与高温加热与一体,上压盖板配合试验机能够提供稳定的压紧力,避免压力过紧或过松对压紧部件的影响;加热壳体的设置可以模拟不同高温环境下的压紧部件实验,更加还原实际使用环境,确保实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841198B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305995.2
申请日:2024-09-19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及堆内构件吊装导向装置,涉及反应堆压力容器技术领域,吊装导向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支承块和至少两个导向柱,至少两个支承块设于反应堆压力容器筒体法兰的外周;支承块与反应堆压力容器筒体法兰的外周焊接或者一体设置;每一支承块上对应安装一个导向柱,导向柱用于吊装顶盖和/或堆内构件。上述装置,导向柱安装在主螺栓孔之外的支承块上,寿期内不占用主螺栓孔,因此导向柱可常驻于反应堆压力容器筒体法兰上;导向柱根部采用机械密封,可免除密封圈的使用和更换;导向柱的设置方式,可实现免排水调节导向柱的长度;本发明从上述三方面节省了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和堆内构件吊装时装拆、贮存和维护导向柱的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7637199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376707.8
申请日:2023-10-23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
IPC: G21C13/0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高温环境的多层筒式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三层支撑部,呈筒式同轴心套设形成,两两支撑部之间形成空间区域;分隔部,包括若干隔板组,设置在多个所述空间区域内,连接所述两两支撑部,所述隔板组包括多个隔板。本发明采用多层薄壁筒式结构减小装置自身材料质量,相应减少竖直方向上来自于支撑结构本身的负载,由此可以提供更大的支撑力。在内层被支撑结构产生高温热源的情况下,采用多层结构,能够有效实现高温热屏蔽。且由于在竖直方向上整体结构受力并不均匀,采用内外隔板周向交错的方式,避免重力产生的应力集中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787020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510042179.5
申请日:2025-01-10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R13/52 , G01D11/00 , H01R13/502 , H01R43/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流致振动试验承压设备的传感器引线密封装置及方法,密封装置包括法兰盖,上设有至少一个待封堵口,每一待封堵口处安装有一个密封组件;密封组件包括引线密封件,引线密封件安装于待封堵口内,引线密封件包括拼接的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配合形成密封安装传感器引线的至少一个过线孔;其中,过线孔的轴向延伸方向与法兰盖的轴向一致,传感器引线穿设于过线孔并两端分别延伸至法兰盖的相对两侧。上述密封装置,引线密封件包括拼接的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如此便于对传感器接头较大且接头无法拆卸的传感器引线进行密封,无需专门设置引线管等结构,简化了密封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19446598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550728.1
申请日:2024-11-01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上部堆内构件及超临界水冷堆,构件包括压紧筒和隔离筒,压紧筒顶部设有支承板,压紧筒内具有容置空间,压紧筒中还设有隔离板,隔离板沿压紧筒轴向将容置空间分为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与出口接管连通,第二容置腔与进口接管连通;隔离筒沿压紧筒轴向穿设于容置空间并一端与隔离板相连接,第二容置腔包括隔离筒外侧与压紧筒配合形成的进口冷腔室以及隔离筒内部的出口热腔室;压紧筒径向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导向筒组件,至少两个导向筒组件中至少一个穿设于隔离筒内,其余的导向筒组件穿设于隔离筒外。上述上部堆内构件,可以将进入压力容器的低温冷却剂与要流出压力容器的高温冷却剂隔开,满足双流程流道的分隔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446594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550720.5
申请日:2024-11-01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21C15/14 , G21C15/24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向筒及超临界水冷堆,导向筒包括外壳和至少一个导向板,外壳内有容置腔,外壳顶部与支承板相连接,外壳底部与堆芯上板或燃料组件顶部相连接,外壳底部开设有至少一个与容置腔连通的流通孔,冷却剂经流通孔进入或流出容置腔;导向板设于容置腔内并沿外壳轴向延伸布置,导向板朝向容置腔一侧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每一第一安装孔内穿设有配合管,控制棒插设于配合管内。上述导向筒,外壳内设置导向板和配合管,控制棒沿配合管滑动,如此进入或流出燃料组件的冷却剂在流出或进入上腔室时不会对控制棒产生过大载荷,相较于传统的导向筒,取消了连续导向段,结构更为简单且更节省空间,同时满足控制棒导向和冷却剂流通。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