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酸洗机组带钢酸洗后表面质量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041514A

    公开(公告)日:2011-05-04

    申请号:CN201010622966.0

    申请日:2010-12-30

    Abstract: 一种改善酸洗机组带钢酸洗后表面质量的方法,属于金属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在酸洗工艺中控制如下技术参数:关掉预漂洗段1#漂洗槽至预漂洗的阀门;提高5#漂洗槽漂洗水的电导率至10-20μS/cm;降低漂洗水温度,使5#漂洗槽漂洗水温度设定值由65℃改为40-50℃。优点在于,通过采取有别于传统漂洗工艺控制理念的几个措施,有效缓解了工艺速度较低时带钢酸洗、漂洗后表面发黄的问题,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脱盐水的消耗。在提高带钢表面质量的同时,节约了生产成本。

    一种控制边部减薄的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12886A

    公开(公告)日:2010-12-15

    申请号:CN201010232489.7

    申请日:2010-07-1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加工领域,涉及一种控制边部减薄的优化方法,其特征是采用迭代方法进行计算,首先给定初始横移量S0,考虑到辊系弹性变形,确定轧制时的实际辊缝形状,由此辊缝形状即可确定轧后的实际轧件横向厚度分布,然后通过调整工作辊横移量重新计算,当板带比例凸度小于1%,而且边部减薄为最小的时候,确定工作辊的横移位置,计算出工作辊横移设定值。通过有效控制工作辊的轴向移动,改变辊系的接触状态,消除有害的接触应力,改善边部减薄的现象。本发明通过优化工作辊横移设置,改善了板材的边部减薄严重的情况,提高了成材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双层连铸中间包覆盖剂的应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47823A

    公开(公告)日:2009-01-21

    申请号:CN200810119813.7

    申请日:2008-09-11

    Abstract: 一种双层连铸中间包覆盖剂应用方法,属于连铸技术领域。涉及两种覆盖剂的综合使用方法,在浇铸低碳、超低碳钢洁净度要求高的钢种时,在大包开浇后开始加底渣,钢水液面到位后加足,5分钟后按比例在测温取样部位加入顶渣;底渣与顶渣的重量百分比为:顶渣75-85%,底渣15-25%。优点在于,底渣保持了高碱度覆盖剂吸收夹杂能力强的特点,同时防止钢水的二次氧化,降低钢水中碳的含量;顶渣能呈疏松多孔状覆盖钢水,测温取样部位覆盖剂结壳现象明显改善,可进行正常的测温取样,减少了测温头和取样器因结壳而失效的损失;操作简便,可利用普通钢种的覆盖剂作为底渣,不再进行破壳操作;避免了炭化稻壳造成的操作环境污染。

    一种用于板坯连铸的浸入式水口

    公开(公告)号:CN105033237B

    公开(公告)日:2018-03-02

    申请号:CN201510580325.6

    申请日:2015-09-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板坯连铸的浸入式水口,所述浸入式水口包括:浸入式水口主体,包含一浸入式水口内腔,所述浸入式水口内腔的末端为封闭式结构;锯齿状结构,设置在所述浸入式水口内腔的内壁上;侧孔,开置在所述浸入式水口内腔的末端侧壁上,用于排出所述浸入式水口内的钢液。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锯齿状结构的浸入式水口内壁,以使钢液流入浸入式水口后撞击该锯齿状结构,钢液在浸入式水口壁面边界层产生漩涡,使浸入式水口内部钢液流混合更为均匀,避免钢液中夹杂物在内壁聚集堵塞水口,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浸入式水口内壁堵塞导致结晶器内钢水偏流的技术问题,减弱钢液进入结晶器后的偏流。

    一种电力管件用钢生产方法及电力管件用钢

    公开(公告)号:CN104532127B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申请号:CN201410817794.0

    申请日:2014-12-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炼钢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力管件用钢生产方法及电力管件用钢,该方法包括:转炉或电炉冶炼工艺、LF钢包精炼炉精炼或RH真空处理工艺、连铸工艺、加热工艺、粗轧工艺、精轧工艺、层流冷却工艺、卷取成卷工艺,其中,控制以下工艺参数:在连铸工艺中,过热度范围为:20~35℃,拉速控制在0.9~1.1m/min范围,凝固末端采用强冷,大量下压;在连铸工艺中,采用二冷制度控制,在二冷制度控制中二冷段采用前强后弱的冷却制度;在加热工艺中,将铸坯在加热炉内加热至1200~1240℃,保温时间大于180分钟;在精轧工艺中,精轧入口温度为950℃~990℃,终轧温度为800~840℃;在卷取成卷工艺中,目标卷取温度为570℃~590℃。

    一种板坯连铸结晶器表面流速测量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855484A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610341858.3

    申请日:2016-0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2D2/00 B22D11/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连铸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坯连铸结晶器表面流速测量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第一调节件、第二调节件、滑块及阻流件,第一调节件与第二调节件滑动连接,第一调节件沿第二调节件滑动。滑块设置在第一调节件上,滑块沿第一调节件滑动,阻流件与滑块连接,阻流件伸入连铸结晶器内的钢液中。该方法包括:调节板坯连铸结晶器表面流速测量装置,使板坯连铸结晶器表面流速测量装置的阻流件浸入钢液内;将阻流件浸入钢液内持续3~5秒后取出;待钢液表面形成带倾角的钢块,根据公式Vs=0.1256×Δh0.55759计算插入点的表面流速。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板坯连铸结晶器表面流速测量装置及方法,可同时对板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液表面不同位置的流速进行测量。

    检测钢奥氏体粗化温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592328B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310552072.2

    申请日:2013-11-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钢奥氏体粗化温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检测试样;然后将检测试样放入坩埚一起置于金相加热炉中,经先抽真空后通入氩气的三次重复操作后,向金相加热炉中持续通入纯度大于99.999%的高纯氩气,作为检测试样加热时的保护气;最后将检测试样先以150℃/min的速度连续加热至800℃,并恒温保持120秒,再以15℃/min的速度连续加热至1350℃;在加热过程中,金相加热炉上方的高温激光成像系统以每0.1℃的温度间隔连续获得检测试样的奥氏体晶粒尺寸照片;将奥氏体晶粒开始长大的温度作为奥氏体粗化温度。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钢奥氏体粗化温度的方法,具有耗时短和检测温度精确的特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