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775660A
公开(公告)日:2010-07-14
申请号:CN201010134372.5
申请日:2010-03-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30B30/02
Abstract: 电沉积制备三维硅光子晶体的方法,它涉及一种三维硅光子晶体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解决现有三维硅光子晶体制备方法填充率低、成本高、无法在室温下实现的问题。本发明的方法:一、制备胶体晶体模板;二、配置电解液;三、在胶体晶体模板上填充还原硅;四、化学腐蚀法去除胶体晶体模板。本发明电沉积方法的填充率达100%,能产生完全光子带隙。得到的三维硅光子晶体具有反蛋白石结构。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设备简单,成本降低,在常温下即可实现。
-
公开(公告)号:CN101723600A
公开(公告)日:2010-06-09
申请号:CN200910309861.7
申请日:2009-11-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铌或钽化合物三维有序大孔薄膜的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铌或钽化合物薄膜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三维有序大孔薄膜制备方法工艺复杂、设备复杂、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方法:首先制备聚苯乙烯胶体晶体模板,然后制备铌或钽前驱体溶胶,再将铌或钽前驱体溶胶填充到聚苯乙烯胶体晶体模板内部,最后热处理去除聚苯乙烯微球即得。本发明采用垂直沉积法和金属羧酸盐聚合物前驱体方法制备得到三维有序大孔薄膜,工艺简单易操作,无需复杂设备,采用五氧化二铌或五氧化二钽为原料,成本降低。得到的大孔薄膜具有有序的三维空间结构、很好的开放性和大的比表面积,可应用于电子器件、传感器、电极材料和光学材料等行业。
-
公开(公告)号:CN100562428C
公开(公告)日:2009-11-25
申请号:CN200710144807.2
申请日:2007-12-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热障涂层的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涂层的制备方法。它解决现有技术中高温下平行于镍基高温合金层方向上的材料界面相对滑动和脱落及垂直于镍基高温合金层方向上的热障涂层的纵向开裂的问题。热障涂层由外部陶瓷层(1)和内部结合层(5)组成,其中内部结合层(5)由镍基高温合金层(4)和连接在镍基高温合金层(4)外表面的粘结层(2)组成,粘结层(2)由镍三维结构(3)和氧化钇稳定氧化锆组成;其中镍三维结构为蜂窝状镍空间结构。制备方法:在镍基高温合金层(4)外表面上电沉积得到与其连接的镍三维结构,再喷涂上氧化钇稳定氧化锆溶胶,煅烧后得粘结层(2),然后在粘结层(2)上制备陶瓷层(1),得热障涂层。
-
公开(公告)号:CN100491585C
公开(公告)日:2009-05-27
申请号:CN200610009613.7
申请日:2006-01-1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超薄、大尺寸、高硅硅钢片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制备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硅钢片制备方法,它解决了现有的硅钢片不能产业化生产的问题。方法如下:在真空的环境内,利用电子束作为热源,轰击高硅硅钢片的原料,使高硅硅钢片的原料熔化为蒸汽状态,然后蒸汽状态的高硅硅钢片原料沉积到基板上,得到高硅硅钢片板材,把高硅硅钢片板材从基板上揭下来即可。本发明的方法能通过控制各组成材料蒸发的速度精确控制成品板材的成分和所制备成品板材的厚度,各种材料在蒸汽状态下进行原子级混合,因此成分均匀。而且沉积速率高,由于本发明的方法工作效率高,制备过程的工艺参数容易控制,产品的质量容易得到保证,因此极其适合产业化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1143981A
公开(公告)日:2008-03-19
申请号:CN200710144320.4
申请日:2007-09-1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9D7/12 , C09D5/03 , C09D167/00 , C09D163/00 , C09D175/04 , C09D133/00 , C09D177/00 , C09D127/06 , C09D161/06
Abstract: 一种含有气凝胶颗粒的粉末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它涉及粉末涂料及制备方法。它解决了现有含有气凝胶的隔热复合材料不适合制造较薄的隔热材料,也不适合在构件表面喷涂隔热层;而水性涂料含水量大,施工周期比较长,且隔热性能低的问题。本发明的涂料按体积百分比气凝胶颗粒为5~80%和粉末树脂为20~95%制成。方法为:一、按体积百分比取气凝胶、树脂和助剂混合;二、混合后的物料送入熔融挤出机熔融挤出;三、通过冷却压片机压成薄片;四、薄片经轧辊机粉碎成小片状;五、将小片状物料输送入空气分级磨设备中进行粉碎,制得粉末涂料。本发明含有气凝胶的粉末涂料,具有粉末涂料环保清洁、经济、高效外,还具有隔热、隔音以及表面疏水性能好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792789A
公开(公告)日:2006-06-28
申请号:CN200610009601.4
申请日:2006-01-0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1B33/113
Abstract: 用稻壳灰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方法,它涉及一种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方法。它解决了现有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中成本高、能耗高、技术复杂、设备精度要求高、污染大的问题。用稻壳灰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方法:(一)将稻壳炭棒燃烧后的稻壳灰分散于盐酸溶液中搅拌;(二)抽滤混合液,第一次的滤渣用去离子水洗涤过滤;(三)第二次的滤渣分散于NaOH溶液中加热煮沸;(四)抽滤热溶液,再用沸水冲洗第三次的滤渣,并收集滤液;(五)向滤液中滴加HCl直至形成凝胶;(六)将凝胶放入恒温干燥箱内干燥;(七)干燥后的产物进行高能球磨,即得到纳米二氧化硅。本发明具有成本低、能耗低、技术简单、设备精度要求低、污染小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933266B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211579488.9
申请日:2022-12-0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2F1/1523 , G02F1/1524
Abstract: 一种可独立调控可见光和近红外光透过率的全薄膜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全薄膜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全薄膜电致变色器件难以独立调控可见光和近红外光透过率,调控能力较弱且循环稳定性较差和只有两种调控模式的问题。一种可独立调控可见光和近红外光透过率的全薄膜电致变色器件,包括透明底电极、离子储存层、离子传导层、可独立调控可见光和近红外光透过率的电致变色层和透明顶电极,其中电解质是水或空气中的水蒸气,通过特殊的方法引入到器件内部;所述的可独立调控可见光和近红外光透过率的电致变色层是具有丰富氧缺陷的非晶单组分电致变色材料,其具有三种工作模式。
-
公开(公告)号:CN119663539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510093276.7
申请日:2025-01-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D04H1/4258 , D04H1/728 , F25B23/00
Abstract: 一种可生物降解柔性辐射制冷薄膜的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辐射制冷薄膜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现有聚合物的辐射冷却材料无法同时具备优异的抗紫外性、冷却性能及生物降解的问题。方法:一、纺丝液的制备;二、采用静电纺丝合成纳米和微米级EC纤维。本发明用于可生物降解柔性辐射制冷薄膜的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19192468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459983.5
申请日:2024-10-1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8F220/56 , C08F220/58 , C08F2/44 , C08F2/48 , C08K5/435 , G02F1/1506 , G02F1/155
Abstract: 一种水合共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固态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应用,它属于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的制备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电致变色器件中使用的电解质稳定性差、离子电导率不足、机械性能差和封装困难的问题。方法:一、称取共晶溶剂、锂盐、水、光固化单体、光固化交联剂和光引发剂,得到水合共晶聚合物电解质组合物;二、混合,固化,得到水合共晶聚合物电解质。一种水合共晶聚合物电解质在制备固态电致变色器件中应用。本发明采用原位固化法进行电致变色器件的组装,简化了器件的制备工艺并可以实现低的界面阻抗;本发明制备的固态电致变色器件具有高的透过率调制幅度,较快的变色响应和超过的循环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5852591B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211565562.1
申请日:2022-12-0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D04H1/728 , D04H1/4358 , D04H1/4382 , D01D5/00
Abstract: 一种机械调节反射率的全天候热管理薄膜的制备方法,它涉及辐射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械调节反射率的全天候热管理薄膜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基于辐射制冷的热管理材料在制冷模式下的反射率不高,热管理的实现多为复杂体系和不能主动地对其热管理能力进行原位连续调节的问题。方法:一、制备TPU溶液;二、控制TPU溶液的体积、静电纺丝的推注速度、接收距离与施加的电压,得到械调节反射率的全天候热管理薄膜。本发明一种机械调节反射率的全天候热管理薄膜可以通过施加不同程度的机械外力来实现连续的原位控制,是基于宽范围的反射率调制能力实现的制冷‑制热可连续切换的热管理能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