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317272B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111489472.4
申请日:2021-12-07
Applicant: 上海前瞻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多细胞共培养的培养装置及细胞培养方法,包括第一主流道层、多孔薄膜和第二主流道层。第一主流道层包括多维细胞培养区,第二主流道层包括水凝胶支架培养区和细胞团状培养区,水凝胶支架培养区与细胞团状培养区嵌套设置,细胞团状培养区设置在水凝胶支架培养区的内部,且水凝胶支架培养区的平面高度高于细胞团状培养区的平面高度,多孔薄膜位于第一主流道层下方,多孔薄膜位于第二主流道层上方,多孔薄膜的位置与多维细胞培养区和水凝胶支架培养区相对应。本申请通过多孔薄膜分割多维细胞培养区和水凝胶支架培养区,可以实现信息互联。并通过水凝胶支架培养区模拟仿生细胞外基质,可以提高体外肝
-
公开(公告)号:CN117129276A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11036203.1
申请日:2023-08-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中大肠杆菌高倍浓缩和灵敏检测的系统及其应用,该系统包括:第一富集装置,其包括:样品瓶、第一处理液瓶、第一废液瓶、第一富集液瓶、第一富集芯片、以及泵;第二富集装置,其包括:第二处理液瓶、第二富集液瓶、第二废液瓶、电磁阀、第二富集芯片、以及泵;以及液滴微流控装置,其包括:液滴微流控芯片、加热板、油相瓶、电磁阀以及泵,通过对电磁阀的控制,使第二富集液生成油包水微液滴,大肠杆菌在微液滴内发生酶促反应产生荧光,实现对水源中大肠杆菌浓度的检测。本发明通过两次富集使水样中大肠杆菌高倍浓缩,同时通过液滴微流控装置使富集液形成数万个大小均一的液滴,实现菌体的单个检测,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768894B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110089765.7
申请日:2021-01-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芯片及检测方法,该检测芯片包括气道层、弹性膜层、流体层及底层。本发明的检测芯片集成了样品前处理和PCR核酸扩增功能,可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等的检测,其中,芯片借助外部气压控制芯片中的微阀开合,活塞驱动微流道中的液体流动,外设加热设备可实现与芯片相连的PCR管的加热。该芯片能够实现病原微生物检测所需的所有功能,包括:细胞裂解、裂解溶液和PCRmix混合、混合液平均分配到与芯片相连的多个PCR管中、PCR扩增、荧光检测器实时记录PCR过程。一体化、自动化的操作流程使用方便、避免操作人员感染、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本发明可望加速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在医院得到广泛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430469B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211064371.7
申请日:2022-09-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病原菌快速检测的滑动微流控芯片。该芯片从上而下为上层带通道的PDMS(6)、下层带通道的PDMS(7)、基底(8),上层带通道的PDMS(6)包括各自以阵列形式且列交错排布的若干第一圆腔室(1)和第一直通道(10),下层带通道的PDMS(7)包括各自以阵列形式且列交错排布的若干第二圆腔室(2)和第二直通道(9),通过滑动上层带通道的PDMS(6)使得第一圆腔室(1)与第二直通道(9)连接或分开、第二圆腔室(2)与第一直通道(10)连接或分开、第一圆腔室(1)和第二圆腔室(2)闭合或分开。该芯片用于快速、免标记检测病原菌。
-
公开(公告)号:CN116286268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287044.6
申请日:2023-03-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上海前瞻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外泌体分离装置及其方法,通过在微流控芯片中构建非对称柱状结构的水滴形微柱阵列并调整微柱阵列的相关参数,以实现利用确定性侧向位移技术促使粒径尺寸较大的颗粒与外泌体的分离,此外,在外泌体分选区域电连接交变电压源,从而向微柱阵列施加定量的电刺激以促使微柱阵列产生高度非均匀电场,实现对与外泌体组成结构差异较大的颗粒的进一步分离,从而提高了外泌体的分离纯度,本外泌体分离装置将确定性侧向位移技术与介电泳技术对不同类型颗粒分选机制的作用进行叠加协同,既有效弥补各项技术单独作用所存在的缺陷,又能显著提高外泌体的分离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179325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310146965.0
申请日:2023-02-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上海前瞻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中细菌检测方法及装置,通过富集模块中第一通孔膜与第二通孔膜的设置可以实现水中大肠杆菌的快速富集且富集过程稳定,不容易发生堵塞,然后利用反应试剂与大肠杆菌发生特异性反应,从而获得带有大肠杆菌的富集液,随后将富集液与油液混合生成微液滴并进行扩增,反应试剂在大肠杆菌的酶促作用下转化为荧光物质,统计分析后可以确定水中大肠杆菌的含量,其检测时间短,仅需一个小时就能得到检测结果、检测灵敏度高且检测特异性好,并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现场检测,另外,随着更换不同的反应试剂,还可以检测不同类型的细菌,从而大大提高了细菌检测类型的范围,此外,该水中细菌检测装置可以长期重复使用,从而降低了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6139948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211531136.6
申请日:2022-12-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微阀结构控制的单液滴分离芯片,由上层基片、弹力膜和下层基片自上而下键合而成;上层基片中设有依次连接的液滴密排腔室、流体通道、液滴滴落腔室,与流体通道交汇的油相通道,与液滴滴落腔室连接的毛细管;下层基片中设有气体通道,其与流体通道至少具有一个在竖直方向上的交叠部分,弹力膜在该交叠部分形成具有调节流阻能力的微阀结构;液滴密排腔室用于实现液滴的紧密排列,流体通道与油相通道的交汇结构以及微阀结构共同构成一种液滴间隔控制单元,液滴滴落腔室和毛细管用于单个液滴滴落的形成和导出。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液滴分离芯片具有易于加工制作、价格低廉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同时还易于和生化分析芯片等进行集成。
-
公开(公告)号:CN112798866B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011632858.1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R27/02 , G05B19/04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导率信号采集电路及测试装置,该电导率信号采集电路,包括连接端,与所述连接端均电连接的自激电压源模块、第一电压信号转换模块及电流信号转换模块,所述连接端用以电连接至电导率传感器,所述自激电压源模块通过所述连接端为所述电导率传感器提供供电电压,所述第一电压信号转换模块通过所述连接端接收所述电导率传感器输入的第一电压信号,并转换成第一电导率采集信号,所述电流信号转换模块通过所述连接端接收所述电导率传感器输入的电流信号,并转换成第二电导率采集信号。本发明提供的电导率信号采集电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可有效地准确地采集测量四电极电导率传感器输出的信号。
-
公开(公告)号:CN115901879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654021.6
申请日:2022-12-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湿度敏感单元、温度敏感单元、对温湿度敏感单元进行封装的覆盖层和与温湿度敏感单元相连接的印刷电路板。本发明通过MEMS金属溅射工艺,将金属溅射在玻璃上形成电极,可以有效的减少芯片的面积,且使芯片功能多样化;同时使用微小电容检测电路测量两个电极的差分输出,可准确得到因湿度敏感材料得到的电容变化值,而不受寄生电容影响;采用多孔材料进行封装,避免了土壤/沙粒直接与芯片上的受体材料发生任何类型的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652333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110886102.8
申请日:2021-08-0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12M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优化流体分布的微柱式多相位移通道。该通道设置多级减速/分流模块,所述模块包括三角形结构柱和通道两侧多相位段的微柱阵列,所述三角形结构柱处于进样通道中间,所述通道两侧的多相位段的微柱阵列包括不同数量的基于流体流动方向倾斜的水平微柱列和/或基于流体流动方向逆向倾斜的水平微柱列。该通道使细胞悬液在通道两侧积排,防止细胞在通道末段堆积,有利于后续抗体或细胞裂解液与细胞的充分接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