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海洋或内河湖泊的水质监测机器鱼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30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277307.8

    申请日:2020-11-16

    IPC分类号: B63H1/36 B63H11/02 B63C11/5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海洋或内河湖泊的水质监测机器鱼,该机器鱼在实现上浮和下潜时,主要是通过导管螺旋桨的转动,具有启动速度快并且稳定的特点。另外通过舵机转动带动胸鳍进行转动,从而能实现空间自由运动。本发明采用喷水推进器进行推进,在遇到危险时,通过喷水推进器进行主推,鱼尾摆动进行辅助推进,从而逃离危险。而在安全区域内,采用鱼尾推进,既节约了能源消耗,又能合理的完成探测任务。本发明中所述的水质监测系统以及目标识别系统,可以实时的得到其水质参数并且可以识别出珍贵的鱼,以便进行跟踪保护。

    一种用于潜器水下着陆的锚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356980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282838.6

    申请日:2020-11-17

    IPC分类号: B63B21/00 B63B21/50 B63G8/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潜器水下着陆的锚泊系统,包括安装在潜器壳体上的绞盘,所述绞盘的一端通过减速器与电机连接,绞盘下方连接有锚块,所述锚块的一侧连接有重物销系统,所述的重物销系统包括重物销,所述重物销的一端插入锚块一侧的重物销孔内,重物销的另一端连接有减速电机。本发明的锚块可以收回并随潜器进入下一任务,此系统能够在不平坦的海底调节潜器的姿态以便数据收集系统工作;采用锚块的方式,其具有空间利用率高、质量大的优点;锚块外表面采用半圆柱状,航行过程中锚块外表面与潜器壳体形成流线型,减小航行阻力;锚块侧端设计了倒角,以便锚块顺利回收;锚块设计了重物销孔及Y型导轨,以便重物销插入锚块中限定锚块的晃动。

    一种多功能的六履带式水下机器人

    公开(公告)号:CN109515655A

    公开(公告)日:2019-03-26

    申请号:CN201811465089.3

    申请日:2018-12-03

    IPC分类号: B63C11/52 B25J18/02 B25J18/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的六履带式水下机器人,其包括纵惯首尾的主浮体和置于左右侧板底部内侧的主驱动履带及设置在首尾各两个、左右对称布置、可360度自由转动的摇臂,主驱动履带转动时带动摇臂上履带转动,使得摇臂具有攀爬、越障能力;在该机器人的首部设有左、右机械臂,左机械手臂可实现抓取功能,右机械手臂为液压式自带手库式机械手臂,可完成钻取、切割等功能,大大提高水下作业效率;同时搭载环境智能监测系统;本发明具有监测、检修、打捞、救援、勘探等多用途,本发明充分利用履带式及腿式运动的结构优势,通过水下机器人这一有效载体,提高水下检修、打捞等作业的工作效率,为水下工程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多功能海洋牧场辅助无人艇

    公开(公告)号:CN108812479A

    公开(公告)日:2018-11-16

    申请号:CN201810494013.7

    申请日:2018-05-21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海洋牧场辅助无人艇,船体上设置有死鱼收集装置,自主定量抛食装置、渔网清洁系统和控制装置。本发明设置的自主定量抛食装置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通过不同的储存舱将不同的鱼食或药物进行混合,通过配备的压力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相结合,可以科学控制每次抛食的数量,通过可摆动角度的抛食口,增大抛食覆盖面积,配备的渔网清洁装置可有效地清洁渔网,避免因海洋污损生物附着在渔网上造成水流量减少,富氧水绕过等问题,有效保护水质,为水产品提供更加优质的水域环境。

    一种无人驾驶太阳能渔业辅助三体船

    公开(公告)号:CN106494579B

    公开(公告)日:2018-02-23

    申请号:CN201610941160.5

    申请日:2016-11-01

    CPC分类号: Y02A40/845 Y02P60/6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驾驶太阳能渔业辅助三体船,包括左侧主体、右侧主体和位于左侧主体与右侧主体之间的小片体,所述小片体分别与左侧主体和右侧主体通过连接桥支架连接,在连接桥支架上方设有甲板,甲板上方设有上层建筑,所述左侧主体和右侧主体下方均设有电传动装置,在上层建筑中设有水质检测装置,在甲板上铺设有若干块太阳能板,太阳能板与太阳能蓄电池连接,甲板尾部设有自主抛食系统,所述自主抛食系统与控制系统连接。本发明的无人驾驶太阳能渔业辅助三体船,可平稳、灵活到达养殖区域,进行巡逻,对水质进行监测,提供实时水域的含氧量并进行增氧、PH值、水浊度。

    水面消防无人艇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235824B

    公开(公告)日:2017-10-03

    申请号:CN201510647309.4

    申请日:2015-10-09

    IPC分类号: B63B35/00 A62C29/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面消防无人艇,包括无人艇裸船体,一对互为正反桨的第一推进器、第二推进器,还包括第一蓄电池、第二蓄电池、灭火物质贮存仓、控制中心、电机驱动模块、高压水枪、第一火焰传感器、第二火焰传感器、第三火焰传感器、第四火焰传感器、第五火焰传感器、雷达模块、分层甲板;本发明在遇到较大火情时,由母船搭载或拖曳携带多艘水面消防无人艇,在火灾发生点进行快速投放,该装置可自动快速寻找火源,并行驶到火灾发生附近地点灭火。根据不同的灭火需求,该船可携带一定数量的除水以外的其他灭火物质,方便有效的实施灭火。

    一种平面直壁舷侧双槽道水面复合滑行艇

    公开(公告)号:CN106347574A

    公开(公告)日:2017-01-25

    申请号:CN201610826497.1

    申请日:2016-09-18

    IPC分类号: B63B1/28 B63B1/32

    CPC分类号: Y02T70/12 B63B1/28 B63B1/3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平面直壁舷侧双槽道水面复合滑行艇,包括主艇体,主艇体底部两侧均设有侧体,侧体和主艇体间设有槽道,在主艇体底部的中间设有中间艇体,在中间艇体下方设有水翼系统,所述水翼系统包含水翼、支柱和调控装置,所述调控装置安装在中间艇体上,调控装置通过支柱与水翼连接,通过调控装置带动水翼转动。本发明的一种平面直壁舷侧双槽道水面复合滑行艇,结合了双槽道型滑行艇布置特性好、阻力性能好及航向稳定性好和可控水翼的水翼艇快速性及综合航行性能好的优点,较好的克服了前述的槽道型滑行艇和水翼艇所固有的缺点。

    一种船模横倾远程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289723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819562.8

    申请日:2016-09-13

    IPC分类号: G01M10/00

    CPC分类号: G01M10/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模横倾远程试验系统,包括水池和位于水池内的船模,所述船模的左舷和右舷的前端和后端各设有一个压载铁块,在船模的中横剖面上均设有一个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设有数据传输模块,激光测距仪检测的数据通过数据传输模块传输给数据接收端,数据接收端与计算机连接,计算机通过远程控制模块传输给客户端。本发明的一种船模横倾远程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使用激光测距仪装置来测量船舶的横倾角,并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处理数据,比单纯的人工测量横倾角精度高。

    一种三槽道水面复合快艇
    6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184640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826435.0

    申请日:2016-09-18

    IPC分类号: B63B35/73 B63B1/28 B63B3/14

    CPC分类号: B63B35/73 B63B1/285 B63B3/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槽道水面复合快艇,包括主艇体,主艇体底部两侧均设有侧体,在两个侧体之间设有两个中间艇体,在两个侧体和两个中间艇体之间形成三个槽道,在三个槽道的前端或者后端设置有水翼系统,所述水翼系统包含水翼、转动杆和调控装置,转动杆穿过水翼,转动杆带动水翼转动,所述调控装置安装在中间艇体上,调控装置通过转动杆与水翼连接,通过调控装置带动水翼转动。本发明的三槽道水面复合快艇,结合了三双槽道型滑行艇布置特性好、阻力性能好及航向稳定性好和可控水翼的水翼艇快速性及综合航行性能好的优点,较好的克服了前述的槽道型滑行艇和水翼艇所固有的缺点。

    水面无人艇的横向双柱支撑式上层建筑

    公开(公告)号:CN103612716B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310657316.3

    申请日:2013-12-09

    发明人: 杨松林

    IPC分类号: B63B15/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面无人艇的横向双柱支撑式上层建筑,两个全封闭的支柱在左右宽度方向上对称地布置在主艇体的甲板上,两个支柱中心位于船舯部或在船舯偏前(1/8‑1/6)L位置处,L是主艇体的设计水线长,两个支柱的前后最边缘由下至上的轮廓线为二次抛物线,且两个支柱的水平横截面的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减小;每个支柱的顶部均布置第一层感知平台和位于第一层感知平台正上方的第二层感知平台,第一层感知平台和第二层感知平台之间以连接柱连接,形成感知平台的复合框架;可以更好地布置感知设备,提高艇体航行的纵向稳定性,提高水面无人艇在波浪航行中的航行性能和自扶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