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加速腐蚀试验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85011A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2011346682.3

    申请日:2020-11-26

    IPC分类号: G01N17/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高温高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加速腐蚀试验系统及方法,所述试验系统包括闭合循环回路和供气系统;所述闭合循环回路包括通过管道连接的脉冲阻尼器、二氧化碳质量流量计、电动调节阀V6、加热装置、高温高压反应釜和冷却器,所述冷却器设置在高温高压反应釜后端,所述脉冲阻尼器、二氧化碳质量流量计和电动调节阀V6、加热装置设置在高温高压反应釜前端,所述闭合循环回路上设置有质谱仪和背压阀;所述供气系统包括二氧化碳储罐和高压液相色谱泵,所述供气系统用于为闭合循环回路提供二氧化碳气流。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问题中高流速超临界二氧化碳工况难以实现、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加速腐蚀试验无法开展的问题。

    一种耐高温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干气密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636930A

    公开(公告)日:2020-09-08

    申请号:CN202010322020.6

    申请日:2020-04-2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耐高温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干气密封装置,包括密封动环、密封静环和弹簧座,密封动环和密封静环组成干气密封主体且密封动环与密封静环之间的间隙能够形成刚性气膜;密封静环与弹簧座之间通过第一C型密封圈密封,弹簧座与透平气缸之间通过弹簧连接且通过第二C型密封圈密封,第一C型密封圈和第二C型密封圈表面涂覆有耐高温涂层且内部为金属材质。本发明采用表面带耐高温涂层的金属C型密封圈替代传统干气密封中耐高温性能差的聚四氟密封圈,利用金属C型密封圈承压能力强、耐高温性能好且具有弹性,耐高温涂层润滑性好、滑动跟随性能佳的特性,实现透平转子高转速下干气密封微小振动补偿,实现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端部密封。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出口温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95478A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2010483552.8

    申请日:2020-06-01

    摘要: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出口温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出口温度测量装置,包括热侧热电偶,还包括热侧总管和若干热侧连接管;所述热侧总管一端封闭,所述热侧连接管一端和热侧总管封闭端相连,所述热侧连接管另一端用于连接热侧出口联箱,所述热侧连接管沿热侧总管封闭端周向均布;所述热侧热电偶设在热侧总管内,所述热侧热电偶用于检测热侧总管内流体的温度。本发明通过在出口联箱设置总管和若干连接管,以使流体在出口联箱进行充分混合,能够稳定、精确的获得微通道紧凑式换热器出口处的流体平均温度,以精确获得微通道紧凑式换热器的总体换热性能。

    双干气密封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涡轮轴端密封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577399A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2010356045.8

    申请日:2020-04-29

    IPC分类号: F01D11/06 F01K7/32 F01K25/1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双干气密封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涡轮轴端密封方法及装置,装置包括两道干气密封单元,第一干气密封单元靠近高压侧设置并且能够实现压气机和透平的轴端密封,第二干气密封单元靠近低压侧设置并且能够在第一干气密封单元失效时实现压气机和透平的轴端补充密封。方法采用双道干气密封,第一道干气密封失效后第二道干气密封作为备用密封,提高干气密封可靠性。本发明利用双干气密封提高的干气密封的可靠性,显著增加了机组安全性,通过在两级干气密封间设置二氧化碳抽气增压单元,能够明显降低了干气密封的总体泄漏量,解决大功率超临界二氧化碳压气机和透平轴端干气密封泄漏量偏大的问题。

    一种研究自然循环系统动态自反馈特性的实验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24619A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2010564752.6

    申请日:2020-06-19

    IPC分类号: G21C17/00 G21C15/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研究自然循环系统动态自反馈特性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可用于研究自然循环系统的复杂动态自反馈特性。通过根据自然循环系统中流体参数的变化规律特性,合理设置了温度、压力和流量测点,以及其简便和有效的方式实现了自然循环系统的复杂动态自反馈特性的研究。该方法简单可行,能够分析和研究自然循环系统动态自反馈特性,具有实质的优点和显著的进步。

    一种运动条件下小直径棒束组件温度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38490B

    公开(公告)日:2020-02-07

    申请号:CN201811068643.4

    申请日:2018-09-13

    IPC分类号: G01K7/02 G01K13/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动条件下小直径棒束组件温度测量方法,包括:分别在棒束的至少两个加热管内均插入2个热电偶,每个热电偶均通过银钎焊的方式电焊在加热管内壁上,每个热电偶的铠装部分涂一层耐高温绝缘漆,涂漆之后常温固化36小时;支撑件一端从加热管一端伸入加热管内对热电偶进行支撑;再用银钎焊方法,使得热电偶固定在内壁面上;然后向加热管内填充绝缘材料加强热电偶与通电壁面之间的绝缘;利用热电偶测量获得加热管内壁温度,通过加热管内壁温度计算获得加热管外壁温度;能够在实验装置处于运动的条件下保证准确、稳定地测量小直径棒束壁面温度,开展相关的棒束传热特性实验。

    一种棒束稳固定位的入口流道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10600143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886936.1

    申请日:2019-09-19

    IPC分类号: G21C3/32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棒束稳固定位的入口流道组件,包括用于与中间流道相连的入口流道、局部位于入口流道内的棒束,还包括与入口流道连通的进口接管、位于入口流道内的内部套筒,所述棒束的一端伸入至内部套筒内,且内部套筒表面设置若干通孔;在内部套筒的轴线方向上,所有通孔均与进口接管错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棒束稳固定位的入口流道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流体进入入口流道冲刷棒束导致其变形、移位的问题,实现使流体以均匀的速度进入中间流道,避免冲刷棒束导致其变形、移位,提高棒束燃料组件流场分布特性实验的精确性目的。

    一种适用于核反应堆自然循环特性研究的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41290A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910180314.7

    申请日:2019-03-11

    IPC分类号: G21C17/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核反应堆自然循环特性研究的装置和方法,所述装置包括反应堆堆芯模拟体、一回路模拟管路、蒸汽发生器模拟体、二回路模拟管路,该装置的热工参数可调,所述热工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一回路模拟管路的流体阻力、所述一回路模拟管路的压力、所述二回路模拟管路或一回路模拟管路的温度、所述反应堆堆芯模拟体的功率、所述反应堆堆芯模拟体与蒸汽发生器模拟体的高度差。所述方法为所述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装置和方法可用于实现不同热工参数下核反应堆自然循环特性进行研究,所得结果可用于事故下核反应堆自然循环冷却的安全分析,对事故下的核反应堆的安全性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种用于实现电加热管内热电偶滑动和固定的驱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024295B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710303496.3

    申请日:2017-05-02

    IPC分类号: G01K7/02 G01K1/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实现电加热管内热电偶滑动和固定的驱动装置,包括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传动齿轮,还包括一个与传动齿轮啮合的定位滑块,在定位滑块内设置有内螺纹,还包括一根内部为中空结构的丝杠,丝杠外设置有与定位滑块相匹配的外螺纹,在丝杠内设置有一根同轴的铰链支架,在铰链支架上固定连接有热电偶,热电偶穿过设置在丝杠侧壁上的孔并延伸至丝杠外侧。本发明可以连续测量电加热管内壁的温度,理论上可以测量任何一点的温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测温点固定的方式,大大增加了测温的数据点来源,同时,不需要焊接工序,对电加热管本身而言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多途径协同控制超临界二氧化碳稳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213217A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811081047.X

    申请日:2018-09-17

    IPC分类号: G05D16/2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多途径协同控制超临界二氧化碳稳压装置,包括稳压器,所述稳压器内容纳有超临界二氧化碳,稳压器的上半部接触罩设有冷却壳罩;冷却壳罩的上部设有冷却介质输入管,冷却壳罩的下部设有冷却介质输出管;稳压器内还设有电加热元件,所述电加热元件用于加热超临界二氧化碳。本发明实现了稳压器内超临界二氧化碳状态稳定且可控,显著提高了超临界二氧化碳稳压器的性能,消除了稳压器内异种稳压气体进入实验回路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