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丙酮酸稳定的Mn2+掺杂CdS荧光量子点的水相合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045235A

    公开(公告)日:2013-04-17

    申请号:CN201210553031.0

    申请日:2012-12-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乙酰丙酮酸稳定的Mn2+掺杂CdS荧光量子点的水相合成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乙酰丙酮酸加入二次蒸馏水中,在磁力搅拌下升温至80℃充分溶解,形成均质溶液;(2)将无机镉盐和硫脲加入乙酰丙酮酸水溶液中,形成均质的反应溶液;(3)再在上述反应溶液中加入无机锰盐的水溶液,将此混合溶液进行回流反应数小时;(4)冷却至室温,高速离心,沉淀用水洗涤,再使用超声将其分散在水中,制得Mn2+掺杂CdS量子点水溶液。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简单,快捷、成本低,制备产物具有可被氧化-还原反应可逆地调节的荧光性质,可发展为一种潜在的荧光标记物,用于生化分析、细胞和组织的活体成像,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荧光探测,为生物检测、化学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一种开关型NO程序性供体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012618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210572897.6

    申请日:2012-12-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关型的NO程序性供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将接枝分子开关功能基团的壳聚糖或壳聚糖衍生物加入到甲醇钠的无水甲醇溶液中,通入NO,在加压条件下反应制得NO供体,同时,可再经O2取代进一步制得O2取代NO供体,利用开关型功能基团的光致异构或温致异构性能,获得具有刺激响应型分子开关功能的亲核NO供体及其O2取代衍生物,其在靶器官或靶细胞于分子水平上实现“生成NO”即“开门”释放的程序控制释放过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便,得到的化合物可用于程序性控释NO及其他药物。

    无皮芯结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154723B

    公开(公告)日:2012-11-07

    申请号:CN201110008396.0

    申请日:2011-01-14

    Abstract: 一种碳纤维原丝技术领域的无皮芯结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的制备方法,通过将水或醇类化合物与有机溶剂混合均匀后加入聚丙烯腈树脂,经加温溶胀溶解处理后过滤得到聚丙烯腈纺丝原液;再将聚丙烯腈纺丝原液熟化处理后喷挤后得到初生原丝,将上述初生原丝依次进行水洗拉伸、二级热水拉伸、干燥致密化和饱和蒸汽拉伸,得到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本发明可以在现有的工业化纺丝设备上进行规模化生产,制备无皮芯结构、缺陷少、纤度小、强度高的优质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并且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一种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的化学改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345230A

    公开(公告)日:2012-02-08

    申请号:CN201110218710.8

    申请日:2011-08-01

    Inventor: 万锕俊 谭连江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的化学改性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配制一定质量浓度的双氧水溶液置于恒温水槽中,保持一定的温度;(2)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浸入双氧水溶液中,同时使用电动搅拌机以一定的速率搅拌双氧水溶液,持续一定的时间;(3)将原丝从双氧水溶液中取出,用去离子水充分洗涤,并干燥至恒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对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的改性,使原丝在进行预氧化之前就发生初步的环化脱氢和氧化反应,从而在原丝预氧化过程中加快氧化速度,大幅缩短预氧化时间。因此,该方法在降低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生产成本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葡萄糖酸改性壳聚糖亲核NO供体及其合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195031B

    公开(公告)日:2011-04-20

    申请号:CN200710172590.6

    申请日:2007-12-20

    Abstract: 一种葡萄糖酸改性壳聚糖亲核NO供体及其合成方法,属于医药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对壳聚糖或O-羧甲基壳聚糖上的NH2基团进行羧化反应改性,使其产生能够与NO反应的亲核NH基团。葡萄糖酸改性壳聚糖或O-羧甲基壳聚糖分子上的仲胺NH基团同NO气体分子在甲醇钠的甲醇溶液中进行反应,其中Na+/NH=2,产生[N(O)NO]-基团,所得到的葡萄糖酸改性壳聚糖或O-羧甲基壳聚糖亲核NO供体分子结构式如下。本发明亲核NO供体具有不同的NO释放速率和较大的负载量,同时能够克服亲核试剂(多胺)的细胞毒性和避免致癌性副产物亚硝胺的生成,并且有一定的靶向能力。

    叶酸改性壳聚糖亲核NO供体及其合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24305B

    公开(公告)日:2011-03-30

    申请号:CN200710172591.0

    申请日:2007-12-20

    Abstract: 一种叶酸改性壳聚糖亲核NO供体及其合成方法,属于医药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对壳聚糖上的NH2基团进行酰基化改性,使其产生能够与NO反应的亲核NH基团。叶酸改性壳聚糖分子上的仲胺NH基团同NO气体分子在甲醇钠的甲醇溶液中进行反应,产生[N(O)NO]基团,其中Na+/NH=2,所得到的叶酸改性壳聚糖亲核NO供体分子结构式如下。本发明亲核NO供体具有不同的NO释放速率和较长的半衰期,可以解决NO释放的非特意性靶向性的弱点,提高了NO的利用效率,同时能够克服亲核试剂(多胺)的细胞毒性和避免致癌性副产物亚硝胺的生成。

    可降解型聚乙二醇改性超支化聚醚酯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35134B

    公开(公告)日:2011-01-19

    申请号:CN200810034292.5

    申请日:2008-03-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医用材料技术领域的可降解型聚乙二醇改性超支化聚醚酯及其制备方法,将单体3-乙基-3-丁氧杂环甲醇用引发剂在溶剂中引发后,进行阳离子开环聚合反应,得到疏水性超支化聚醚,然后加入丁二酸酐继续反应,再加入聚乙二醇单甲醚,回流脱水,得可降解型聚乙二醇改性超支化聚醚酯,其结构通式为:(CH3CH2C(CH2OH)2CH2O)m(CH3CH2C(CH2O)2CH2OH)n(CH3CH2C(CH2O)3)h(C4H4O2(CH2CH2OCH3)p)i式中,0≤m≤20,0≤n≤40,0≤h≤40,0≤i≤40,6≤p≤85,m+n+h≤50。本发明可满足不同的生物医药用途,合成过程不需加入任何催化剂,产物不具有潜在的毒性。

    两亲性聚合物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040848B

    公开(公告)日:2010-05-19

    申请号:CN200710039627.8

    申请日:2007-04-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是纳米药物制剂技术领域的两亲性聚合物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两亲性超支化聚醚和疏水性药物分别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将含有超支化聚醚的溶液先滴加到大约1000倍的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0.5小时~3小时,再将含有药物的溶液滴加入体系中,室温下磁力搅拌1小时~4小时;蒸去有机溶剂,冷冻干燥,得到两亲性聚合物载药纳米粒子。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所得纳米粒子粒径均匀,粒度分布较窄,对疏水性药物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提高了纳米粒子的载药量及包封率,控制了疏水性药物的突释现象。

    三明治型药物缓释膜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032473B

    公开(公告)日:2010-04-07

    申请号:CN200710039131.0

    申请日:2007-04-05

    Abstract: 一种三明治型药物缓释膜,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其具有三明治型三层结构,包含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普罗布考4.5~22.1%、乙基纤维素73.5~90.1%、增塑剂4.4~4.5%。本发明还提供了该三明治型药物缓释膜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方法简单,制备的三明治型药物缓释膜膜体无色透明,柔韧性、机械强度好,无初期药物突释,药物释放速率比较平稳,符合零级释放。可以实现药物的滞后释放,滞后时间可控,符合临床治疗用药要求。

    程序性释放多种药物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444896C

    公开(公告)日:2008-12-24

    申请号:CN200610028318.6

    申请日:2006-06-29

    Abstract: 一种程序性释放多种药物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药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壳聚糖纳米粒子,包含的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壳聚糖58.52%~73.67%,亲水性药物10.53%~19.51%,亲油性药物5.26%~7.31%,吐温-800.01%~0.03%,三聚磷酸钠10.53%~14.63%。本发明采用离子交联法和微乳化法成功的制备了再次包裹的负载亲油性药物普罗布考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和负载亲水性药物阿司匹林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并将二者共混,以实现一次给药可提供多种药物并分阶段释放。12h前释放的药物主要成分为亲水性药物阿司匹林,释放时间可持续24小时;12h后释放药物的主要成分则为亲油性药物普罗布考,释放时间可持续释5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