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车辆结构
    4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18118A

    公开(公告)日:2008-07-09

    申请号:CN200680025016.1

    申请日:2006-06-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结构,该结构包括配置在底板面板(15)上的电池组(31)和从内燃机起经过底板面板(15)下方延伸至排气口的排气管(21)。电池组(31)具有二次电池(32)和进气室(34),该二次电池由在车辆行驶方向上层叠的多个电池单元(33)构成,用于向电机提供电力,该进气室在与多个电池单元(33)的层叠方向垂直的大致水平方向上与二次电池(32)邻接,用于在各个电池单元(33)之间提供冷却空气。排气管(21)设置成通过电池组(31)的直下方,并通过从进气室(34)的直下方位置移开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构造,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结构,该结构在不对排气管的路径做很大限制的情况下抑制了二次电池的冷却效率的降低。

    组电池
    4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670987A

    公开(公告)日:2005-09-21

    申请号:CN200510067391.X

    申请日:2000-10-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282 H01M2/1205 H01M2/1229 H01M2/125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组电池,它具备即使在因单元电池内压上升而膨胀时也能确保密封性的气体排出装置。所述组电池是并联配置了多个具备发生大于规定内压时放出气体的安全阀的单元电池,所述组电池具备气体排出装置,所述气体排出装置在沿单元电池的排列方向配置且与外部排气部分连接着的1个或多个排气管上与各单元电池的安全阀的放出口连接,并且所述排气装置利用排气管的波纹管部分伸长及屈曲来吸收因单元电池的膨胀引起的安全阀放出口的间隔变化。

    二次电池
    4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281268A

    公开(公告)日:2001-01-24

    申请号:CN00121908.1

    申请日:2000-07-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00 H01M10/486

    Abstract: 提供能高精度且响应性良好地检测密封的蓄电池外壳内的产生电能要素的温度且安装及维护保养操作方便的二次电池。在蓄电池外壳3设置对内密封但对外敞开且顶端底面12a 与装入其内的产生电能要素6接触或靠近的有底温度检测孔12,在该孔12侧部设置卡合钩14,在温度检测器13设置可弹性变形的卡合凸缘21,利用在弹性变形状态下与卡合钩14卡合的卡合凸缘21的弹力,将温度检测器13以其检测端13a与上述底面12a压接状态可装拆地安装在温度检测孔内。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