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低温下板材成形性能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38840B

    公开(公告)日:2021-07-27

    申请号:CN201811267371.0

    申请日:2018-10-29

    Inventor: 刘伟 苑世剑

    Abstract: 一种超低温下板材成形性能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涉及金属板材性能测试技术领域。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的测试装置不能获得金属板材在超低温和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变形信息和力学性能的问题。本发明包括超低温冷却系统、变形测试系统、保温箱、冷却剂回收装置、排气装置、在线采集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保温箱用于保温,排气装置通过排气孔将保温箱中雾气吸出箱外,冷却剂回收装置通过排液孔将测试后剩余的冷却剂进行回收;超低温冷却系统通过进液孔为金属板材提供所需的不同的测试低温;变形测试系统固定金属板材并通过板材成形装置对金属板材进行复杂应力测试;线采集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并记录测试参数。本发明用于金属板材的性能测试。

    一种铝合金深腔构件超低温成形装置及成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17727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235953.8

    申请日:2020-11-09

    Inventor: 刘伟 苑世剑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铝合金深腔构件超低温成形装置及成形方法,属于铝合金深腔构件成形技术领域,所述铝合金深腔构件超低温成形装置,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底端的轮廓形状与深腔腔体的形状相匹配;设置于下模内的低温冷却室和设置于上模或下模内的低温增压室,低温冷却室和低温增压室用于填充低温介质;成形槽,设置于上模或下模内,形状与特征腔体的形状相匹配,且成形槽的位置与低温增压室的位置相对应;冷源,分别与低温冷却室和低温增压室相连接。本发明实现了冷却和增压的功能复合,能成形出大尺寸铝合金深腔复杂构件,避免了直接采用冷却剂加压成形大尺寸构件需要大量高压冷却剂的难题,同时冷却效果好、冷却均匀、高压冷却剂使用量小。

    一种纳米二氧化铪强化NiAl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71896A

    公开(公告)日:2020-07-31

    申请号:CN202010410126.1

    申请日:2020-05-14

    Abstract: 一种纳米二氧化铪强化NiAl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NiAl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NiAl金属间化合物存在高温强度和低温塑性不足的问题。方法:一、将金属Ni粉末、金属Al粉末和金属Hf粉末和钴铬15球混合;二、向混粉桶中通入氧气,再将混粉桶放到滚筒式球磨机上混粉;三、向均匀的混合粉末施加压力;四、放电等离子烧结;五、降温,得到NiAl-HfO2复合材料。本发明解决了NiAl金属间化合物存在高温强度和低温塑性不足的问题,可获得成形良好、力学性能优良的NiAl-HfO2复合物,较纯NiAl有较大提高。本发明可获得一种纳米HfO2强化NiAl复合材料。

    曲面构件成形装置、成形构件起皱的消除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7442636A

    公开(公告)日:2017-12-08

    申请号:CN201710793779.0

    申请日:2017-09-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D26/027 B21C5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曲面构件成形装置、成形构件起皱的消除方法及系统,在凸模内部设置多个位移传感器,多个位移传感器的触头形成的曲面与凸模的表面重合;控制器根据位移传感器采集的位移数值,在线检测板材构件成形过程中同一环向的各点是否与凸模距离一致,并且根据反馈的位移在线调整背向压力,消除超薄壁厚板材构件在充液拉深过程中的局部起皱,减少大型板材构件的试验量、降低成本及研制周期。

    一种半椭球形零件充液拉深液压加载区间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127268A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510679844.8

    申请日:2015-10-19

    Abstract: 一种半椭球形零件充液拉深液压加载区间的设计方法,本发明涉及拉深液压加载区间的设计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技术控制起皱,存在工序复杂,成形精度难以保证的缺点、处理起皱缺陷时,成形周期长,生产成本高、工艺试验中大尺寸零件对于设备吨位要求高,能耗大缺少理论指导,增加了优化加载区间的难度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半椭球形零件充液拉深液压加载区间的设计方法。该方法是通过一、设定成形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二、凹模区域板料面积Rh;三、计算和四、得到Pr曲线以及Pw曲线;五、获得曲线O-A;六、构成合适的工艺加载区间等步骤实现的。本发明应用于拉深液压加载区间的设计领域。

    采用碳化硅增强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制备碳膜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838106B

    公开(公告)日:2015-01-21

    申请号:CN201210361698.0

    申请日:2012-09-26

    Abstract: 采用碳化硅增强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制备碳膜的方法,它涉及一种制备碳膜的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制备碳膜材料方法存在石墨化温度较高、石墨化困难,及制备的碳膜脆性较大的问题。本方法如下:一、将改性SiC纳米颗粒加入到聚酰胺酸溶液中,得到混合溶液,搅拌均匀后涂覆于玻璃基板,采用梯度升温程序进行固化,降温脱膜,获得SiC/聚酰亚胺复合薄膜;二、采用氮气作保护气体,恒温碳化制备出碳化样品;三、将碳化样品置于石墨化炉中,然后通入氩气,升温至石墨化温度,恒温石墨化后,降温后得到石墨化的碳膜。本方法碳膜的力学性能更为优良,SiC纳米粒子的加入起到了催化石墨化和增韧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石墨化程度,有利用碳膜的性能提高和降低成本。

    基于扭转模技术的单掺Ho:YAG可调谐单纵模激光器

    公开(公告)号:CN104158083A

    公开(公告)日:2014-11-19

    申请号:CN201410457753.5

    申请日:2014-09-10

    Abstract: 基于扭转模技术的单掺Ho:YAG可调谐单纵模激光器,涉及单纵模激光器领域。目的在于实现高效率、高功率、可调谐的连续单纵模2μm激光输出。基于扭转模技术的单掺Ho:YAG可调谐单纵模激光器包括Tm:YLF激光器、泵浦光耦合系统和激光振荡器,Tm:YLF激光器发射出波长为1908nm的Tm:YLF泵浦光,该泵浦光入射至泵浦光耦合系统,泵浦光耦合系统将泵浦光进行耦合后入射至激光振荡器,激光振荡器形成激光振荡后输出单纵模激光。本发明适用于生成连续单纵模2μm激光输出。

    分布式缓存方法及系统
    4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052824A

    公开(公告)日:2014-09-17

    申请号:CN201410317772.8

    申请日:2014-07-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布式缓存方法及系统,该分布式缓存方法包括HDFS数据获取步骤:通过HDFS的API把HDFS上存储的文件内容读取出来加载到共享内存当中;共享内存管理步骤:用于连接客户端动态缓存库和服务器端缓存服务单元;交互控制步骤:用于完成同一个主机的交互工作,用于与ZooKeeper服务器完成远程交互,用于计算想要获得的文件并且定位到缓存。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分布式缓存方法及系统通过对HDFS上的文件进行缓存,在进行文件读取的过程,直接读取缓存中的文件,这样就会极大的降低文件读取的时间,从而提高实时云服务的吞吐量和降低云服务的响应时间。

    基于扭转模技术的2.09微米单纵模可调谐激光器

    公开(公告)号:CN104037613A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1410290743.7

    申请日:2014-06-25

    Abstract: 基于扭转模技术的2.09微米单纵模可调谐激光器,涉及一种激光器。为了解决目前的现有激光器输出的单纵模激光的稳定性差且功率低的问题。它包括激光器输入镜、第一四分之一波片、Tm,Ho:YAG晶体、第二四分之一波片、起偏元件、波长调谐元件、激光器输出镜、第一激光器耦合透镜和第二激光器耦合透镜;LD泵浦光入射至第一激光器耦合透镜,第一激光器耦合透镜透射的光为光轴,依次经过第二激光器耦合透镜、第一四分之一波片、Tm,Ho:YAG晶体、第二四分之一波片、起偏元件、波长调谐元件和激光器输出镜;利用两片四分之一波片,在Tm,Ho:YAG晶体内形成均匀的能量分布,采用扭转模技术消除本发明激光器空间烧孔效应,激光器输出镜输出2.09微米单纵模激光。它用于2μm单纵模激光的光源。

    一种利用微粒石墨复合材料除藻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36094A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410138372.0

    申请日:2014-04-08

    Abstract: 一种利用微粒石墨复合材料除藻的方法,它涉及一种除藻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现有除藻方法在除藻过程中,导致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升高和现有除藻方法的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应用于自然环境的水体中时,按投加量为0.1~40mg/L将微粒径石墨复合材料加到未爆发藻体污染的自然环境的水体中,或按投加量为0.1~80mg/L将微粒径石墨复合材料加到已爆发藻体污染的自然环境的水体中。本发明应用于给水处理工艺中时,将微粒径石墨复合材料固定在水处理构筑物的表面进行除藻,或按投加量为0.1~80mg/L将微粒径石墨复合材料加到给水处理反应池的进水口前或药剂混合装置前。本发明应用在水处理领域。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