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661922B
公开(公告)日:2013-10-16
申请号:CN201210097510.6
申请日:2012-04-0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21/31
Abstract: 外加电场增敏火焰原子吸收检测限方法。它涉及增敏火焰原子吸收检测限的方法。本发明可提高待检测离子在火焰区域停留时间,提高火焰稳定性及提高检测限。选择全部的原子吸收的火焰燃烧区域作为外加电场的施加区域;将钛金属的正、负极布置在火焰燃烧区域的正上、下方;将待测样品与助燃气体形成的混合气流喷射进入火焰燃烧区域内燃烧,高温使待测样品离子化,对正、负电极通电,火焰燃烧区域在外加电场的同步作用下,使得待测离子停留悬浮在待检测区域内,被还原性气体还原为原子态,原子吸收阴极灯发射的射线,形成原子吸收,原子吸收的强弱与喷入的原子的浓度成正比,实现原子浓度测定。本发明可提高火焰原子吸收的检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1906665B
公开(公告)日:2011-12-28
申请号:CN201010276943.9
申请日:2010-09-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银-铅-镧-碲热电材料的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热电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制备热电材料所需温度高、原料昂贵、产量少,不利于扩大生产的问题。本方法如下:一、制备混合物A;二制备混合溶液B;三、制备AgPb10LaTe12热电材料前躯体;四、将AgPb10LaTe12热电材料前躯体过滤并洗涤,然后真空干燥,即得银-铅-镧-碲热电材料。本发明方法所需温度不需要高温,所用原材料简单易得,得到的AgPb10LaTe12热电材料为结晶度好、粒度分布窄的粉体,AgPb10LaTe12热电材料纯度高达99%以上,有利于扩大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1654228A
公开(公告)日:2010-02-24
申请号:CN200910072890.6
申请日:2009-09-1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纳米态Cu 7 Te 4 半导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纳米态半导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它解决了现有方法制备出的纳米态半导体材料在制备过程中设备昂贵、操作复杂、成本高、危险性大,得到产品的纯度低的问题。制备方法:一、制备混合溶液A;二、制备Cu 7 Te 4 半导体材料前躯体;三、将Cu 7 Te 4 半导体材料前躯体过滤、洗涤,干燥。本发明是采用溶剂热法合成的方法实现了在低温、友好条件下制得Cu 7 Te 4 半导体材料前躯体。本发明得到的产品纯度高,本发明原材料价格便宜、工艺简单、设备简单,无危险性且设备造价低。
-
公开(公告)号:CN101545639A
公开(公告)日:2009-09-30
申请号:CN200910071981.8
申请日:2009-05-0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通过改变油二次风量来调节W火焰炉燃烧的方法,它涉及一种W火焰炉燃烧的方法。本发明解决现有福斯特·惠勒公司设计的W型火焰锅炉的火焰燃烧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飞灰可燃物含量过高的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在油枪(3)点火后锅炉正常运行时,打开第三风层(C)中的风门(9),持续的通入油二次风,通入的油二次风量为二次风风量的12%~40%,风门(9)的开度在20~100%之间。本发明通过打开第三风层(C)中的风门(9),燃烧室内持续地通入油二次风,改变了燃尽室内的燃烧情况,使得拱上动量与拱下动量的比值达到6∶1~9∶1,从而增大了煤粉行程,延长了煤粉停留时间,利于燃尽,能有效的降低飞灰可燃物含量。
-
公开(公告)号:CN118709849B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0850843.4
申请日:2024-06-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湖南云箭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4 , G06Q10/067 , G06Q50/04 , G06N3/1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重优化遗传算法的复杂零件工艺路线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基于最小加工成本,进行工艺路线规划并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步骤二、通过重优化遗传算法,求解复杂零件的最佳工艺路线,具体为:基于工步矩阵对传统交叉、变异环节进行重优化,提出多片段交叉和局部重组变异,从而高效地更新种群,获得最佳工艺路线。本发明基于工步矩阵对传统交叉、变异环节重优化,提出多片段交叉和局部重组变异,从而高效地更新种群,获得最佳工艺路线。通过典型舱体零件进行案例研究和分析,有效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211136B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634398.8
申请日:2024-05-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IPC: G06F18/2413 , G06F18/22 , G06F18/213 , G06F18/2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能够通过对数据集中难分样本的有效挖掘处理,显著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准确率,进而提高复杂设备故障诊断分析结果准确率的基于围栏损失函数的数据处理方法及装备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深度模型将输入数据映射到一个高维空间中,并执行以下步骤:步骤1:难分样本识别,利用围栏边界来区分每种类别中的难分样本;步骤2:难分样本优化与归类,其中利用围栏学习将难分样本优化至对应的围栏中,通过计算样本到类中心的距离对难分样本进行归类,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深度围栏学习致力于挖掘更多难分样本的信息,来促进数据分类准确性,进而提高设备故障数据诊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286360B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311241845.5
申请日:2023-09-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具有海胆结构的空心微珠增强铝基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为了解决现有多孔复合材料无法同时具备高强度低和高吸能能力的问题。法按:制备表面包覆催化剂的玻璃空心微珠并放入管式炉中进行催化剂还原,然后在玻璃空心微珠表面进行CNTs的沉积得到表面包覆CNTs的具有海胆结构的玻璃空心微珠;玻璃空心微珠置于模具内振实并预热得到预热的预制体,将熔融态的金属基体压力浸渗到预制体。本发明将CNTs引入到多孔复合材料中去得到“玻璃空心微珠‑CNTs‑Al‑CNTs‑玻璃空心微珠”的海胆结构,改变原有的界面载荷传递方式,增加了界面强度,缓解了原有的结构的应力集中现象。峰值应力最高达到148.8MPa,吸能最高达到78.2MJ/m3。
-
公开(公告)号:CN117089736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11241827.7
申请日:2023-09-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碳纳米管和空心微珠混合增强铝基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铝基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为了解决单一增强铝基多孔复合材料强度差、CNTs在复合材料中难以分散的问题。方法:将CNTs放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中进行超声和洗涤得到羧基化的CNTs,将空心玻璃微珠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搅拌并洗涤得到羟基化的空心玻璃微珠;将羧基化的CNTs和羟基化的空心玻璃微珠进行混合,得到空心玻璃微珠表面均匀吸附CNTs的混合增强体;预热并进行浸渗。本发明采用CNTs和空心玻璃微珠作为混合增强体,同时提升铝基多孔复合材料强度和吸能能力。并解决了CNTs难以分散的问题,保证了空心玻璃微珠完整。方法简单,可大批量制备,适合制备大尺寸材料,易于实现产业化。
-
公开(公告)号:CN113003701B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2110182621.6
申请日:2021-02-0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2F3/00 , C02F3/30 , C02F101/16 , C02F101/20 , C02F103/10
Abstract: 电耦生物滤池深度净化铅锌矿尾矿库废水装置,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池体由内外相套的内池体和外池体构成,内池体内自下而上依次铺设下层反冲洗水管、生物阳极、上层反冲洗水管及生物阴极,由生物阴、阳极及内池体组合构成生物滤池;外池体为清水池,上、下层反冲洗水管的一端均设置在清水池内,上、下层反冲洗水管上设有数个出水孔,废水进水管路的一端固定穿过清水池并与生物滤池下部相通;生物阴、阳极均由具有导电性能的模块化多孔填料构成;生物阳极和生物阴极分别通过导线与太阳能电池周期脉冲电路连接,通过太阳能电池周期脉冲电路给生物阳极和生物阴极供脉冲电流从而使生物滤池构成电耦合生物滤池。本发明用于深度净化铅锌矿尾矿库废水。
-
公开(公告)号:CN110446161B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1910628282.2
申请日:2019-07-12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黑龙江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4W4/021 , H04W4/029 , G06Q30/02 , G06F16/2458 , G06F16/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例,采集移动终端在预设时间周期内的多个位置指纹信息,基于多个位置指纹信息得到移动终端的多个位置区域信息;对多个位置区域信息编号;将与预设时间周期内的多个时间节点一一对应的编号后的多个位置区域信息顺序排列,得到移动终端对应的用户的身份识别向量;基于用户的身份识别向量,确定用户的身份信息。利用位置指纹技术进行位置定位,获取的用户所在位置区域,使用自动化的分类算法,高效精准的完成用户身份识别。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