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结构的六自由度微重力试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525733B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110937344.5

    申请日:2021-08-16

    Abstract: 一种双层结构的六自由度微重力试验系统,解决了现有航天器地面试验中运动自由度不全面的问题,属于航天器地面试验领域。本发明采用双层结构,上层结构为完整的五自由度模拟器,下层结构为位移支撑平台,下层结构与上层结构之间为气浮平板,通过麦克纳姆轮主动驱动可实现对上层五自由度模拟器的位置跟踪,并且下层结构还具备竖向零重力补偿功能。通过以上的结构实现了航天器地面试验系统的六自由度微重力模拟,同时又通过下层结构的主动跟踪功能减少了附加质量。本发明适用于航天器六自由度地面零重力模拟试验,可满足高精度的动力学与运动学模拟试验要求。

    一种压电陶瓷作动器的弹性-滑动分布参数模型的参数辨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763614B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1810290292.5

    申请日:2018-04-03

    Abstract: 一种压电陶瓷作动器的弹性‑滑动分布参数模型的参数辨识方法,能够描述压电陶瓷作动器的迟滞非线性、精度不再依赖于单元数量,属于压电陶瓷作动器迟滞非线性拟合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弹性‑滑动分布参数模型和压电陶瓷迟滞非线性的特性,通过求解初始上升曲线、主上升曲线或者主下降曲线的导数曲线,并据此选择外在刚度函数的表达式并拟合获得参数,进一步利用完整的迟滞环数据,仿真优化模型参数,获得最终的分布参数迟滞非线性模型。通过试验验证,采用该方法可以快速精确得辨识得到弹性‑滑动分布参数模型,利用该方法辨识出的模型的迟滞非线性拟合的误差小于0.60%。

    双层结构的六自由度微重力试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525733A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10937344.5

    申请日:2021-08-16

    Abstract: 一种双层结构的六自由度微重力试验系统,解决了现有航天器地面试验中运动自由度不全面的问题,属于航天器地面试验领域。本发明采用双层结构,上层结构为完整的五自由度模拟器,下层结构为位移支撑平台,下层结构与上层结构之间为气浮平板,通过麦克纳姆轮主动驱动可实现对上层五自由度模拟器的位置跟踪,并且下层结构还具备竖向零重力补偿功能。通过以上的结构实现了航天器地面试验系统的六自由度微重力模拟,同时又通过下层结构的主动跟踪功能减少了附加质量。本发明适用于航天器六自由度地面零重力模拟试验,可满足高精度的动力学与运动学模拟试验要求。

    哑铃形气浮滑轮纵向重力补偿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479356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938436.5

    申请日:2021-08-16

    Abstract: 哑铃形气浮滑轮纵向重力补偿装置,涉及飞行器地面零重力模拟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传统圆柱形气浮滑轮结构原因,导致零重力模拟装置承载能力差的问题。本发明中每个哑铃形气浮滑轮机构包括哑铃形气浮滑轮和挂绳,且挂绳挂设在哑铃形气浮滑轮上,挂绳的一端与配重框的下部固定连接,挂绳的另一端与随动框的下部固定连接;N个哑铃形气浮滑轮沿周向均匀布设在支撑基座的顶端面上;哑铃形气浮滑轮通过气浮润滑的方式实现气浮滑轮近似无摩擦的转动,通过调节配重的重量实现气浮滑轮两端的配重端和随动端达到平衡,进而实现随动端的重力补偿。本发明主要用于空间机构对接、抓捕等动力学方面的地面模拟。

    主被动结合式悬吊零重力模拟系统和模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933980B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1711148473.6

    申请日:2017-11-17

    Abstract: 主被动结合式悬吊零重力模拟系统和模拟方法,涉及一种重力模拟系统和模拟方法。是为了实现地面零重力(微重力)模拟实验。本发明涉及大尺度挠件‑太阳翼/天线结构的微低重力领域机动模拟,本发明将大角度运动主动被动摇臂和二维气浮随动装置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主动摇臂自主跟随太阳翼/天线结构大尺度运动,以及摇臂上装置的二维被动气浮导轨实现太阳翼/天线结构在小尺度范围内的高频振动的快速跟随,配合竖直悬吊系统实现空间结构的地面微低重力模拟,实现对目标空间结构的大范围高精度二维伺服跟踪。

    一种伺服增量式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57639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2110187585.2

    申请日:2021-02-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伺服增量式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压力传感器技术领域。伺服增量式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包括加载台、压力传感器、气囊、微位移驱动器、微位移传感器和基座,气囊的下侧安装在基座的上表面上,气囊的上侧支撑加载台,微位移驱动器和微位移传感器以气囊为中心周向设置在基座的上表面上,压力传感器与微位移驱动器一一对应,且每个压力传感器均由对应的微位移驱动器支撑,压力传感器的上侧支撑加载台。本发明提高了整体的测量精度,实现了载荷增量的高精度测量。

    一种全指向型S0模态兰姆波电磁超声换能器

    公开(公告)号:CN108680652B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1810453065.X

    申请日:2018-05-14

    Abstract: 一种全指向型S0模态兰姆波电磁超声换能器,属于电磁超声检测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S0模态兰姆波电磁超声换能器无法对A0模态兰姆波和A1模态兰姆波进行激发抑制和接收抑制的问题。所述换能器:第一环形子线圈~第2N+1环形子线圈分别紧密地沿着圆柱形磁铁的外缘、第一空心圆柱形磁铁的内、外缘至第N空心圆柱形磁铁的内、外缘分布。通过设计第一环形子线圈内半径、环形子线圈宽度和相邻两个环形子线圈的最小间距,有效地增大了自身激发S0模态兰姆波的幅值,并使选定工作点下的A0模态兰姆波和A1模态兰姆波的波数的傅里叶分解幅值达到最小,进而使所述换能器对A0模态兰姆波和A1模态兰姆波具有较强的激发抑制能力和接收抑制能力。

    大质偏工件质心高精度测量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6908199B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710137565.8

    申请日:2017-03-09

    Abstract: 一种大质偏工件质心高精度测量装置,所述两套直线导轨共同支撑两套浮动板,每套浮动板的上表面沿左右方向平行的装有两套直线导轨用来支撑两套滚轮支架,每套滚轮支架上设有一个夹持结构,台体下表面的四角装有四个支撑点一,支撑点一与台体固连,绕台体的下表面的中心点轴对称分布三条长条形支撑条,其下方沿长条形支撑条的长边方向装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支撑点二;所述台座上表面的四角共装有四套升降机,分别由两套减速机同轴驱动,两套减速机由电机同轴驱动,台座上表面的四角共装有四套传感器支座一,传感器支座一上部固连大载荷传感器,台座上表面位于支撑条的正下方为三套电机滚珠丝杆带动传感器支座二,传感器支座二上方固连小载荷传感器。

    针对空间自旋目标抓捕及消旋的地面物理仿真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408089A

    公开(公告)日:2018-08-17

    申请号:CN201810215623.9

    申请日:2018-03-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4G7/00

    Abstract: 为了解决现有空间目标的力学状态模拟存在试验流程与在轨状态不一致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空间自旋目标抓捕及消旋的地面物理仿真试验方法,属于空间操控系统及空间目标的地面零重力模拟领域。本发明包括:利用六自由度模拟器模拟空间目标自旋状态,利用气浮和喷气模拟服务飞行器的三自由度运动及零重力状态;六自由度机械臂携带自旋跟踪手爪装置对自旋的空间目标的自旋角速度及自旋轴进行跟踪及抓捕;抓捕过程中的角动量传递至服务飞行器,采用反向喷气消旋;实现在轨抓捕和消旋的实际流程进行完整一致地模拟。

    触须粘附式大尺寸空间非合作目标快速消旋处理包

    公开(公告)号:CN106467178A

    公开(公告)日:2017-03-01

    申请号:CN201610831943.8

    申请日:2016-09-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4G4/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须粘附式大尺寸空间非合作目标快速消旋处理包,属于空间非合作目标快速消旋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消旋处理包主体固定在触须式飞网的中心位置,消旋处理包主体的顶部固定有抓取配合机构,消旋处理包主体的表面上固定有姿控推进系统,惯性导航测量单元和控制单元固定在消旋处理包主体内,触须式飞网的末梢上固定有末端质量块,仿生刚毛吸附材料(碳纳米管阵列)固定在末端质量块一端的触须式飞网上。本发明根据空间非合作目标消旋处理的迫切需求,以大尺寸且高速旋转的非合作目标为受控对象,提出一种触须粘附式空间非合作目标快速消旋处理包,用于对此类非合作目标进行快速消旋处理。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