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360696A
公开(公告)日:2015-02-18
申请号:CN201410631928.X
申请日:2014-11-1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5D2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颗粒相变过程高温辐射特性测量的气动悬浮加热装置,第一激光器发出的激光垂直照射到实验样品上,实验样品置于喷管的喷嘴上方,喷管安装在基座的上表面,基座的一个侧面设有进气管接头、进水管接头和出水管接头,进气管接头连接有保温管道的一端,基座内部设有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将喷管的喷嘴与保温管道连通,保温管道的另一端连接在线式气体加热器,基座下表面设有窗口,窗口上安装有透镜盖,透镜盖上镶嵌有透镜将窗口覆盖,第二激光器发出的激光通过第二反射镜反射后从实验样品的下方垂直照射到实验样品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双激光对材料加热,有效减少实验材料上下部分的温度梯度。
-
公开(公告)号:CN110165418B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1910304798.1
申请日:2019-04-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增强二维磁激元吸收率的多窄带超构材料吸收体及吸收率增强方法,属于超构材料吸收体技术领域。所述超材料吸收体有三层结构,底层为金属薄膜,中间层为电介质薄膜,顶层为具有尖端结构的周期性金属振子。所述方法利用避雷针效应,电磁场将聚集在尖端结构周围,利用近场耦合避雷针效应,通过对周期性二维金属振子的位置排布进行设计,使得顶层周期性振子的尖端结构之间发生强烈的近场耦合作用,进而增强二维磁激元共振模式的吸收率,从而使二维磁激元模式在多窄带超构吸收体设计中能得到应用。基于本方法设计的多带超材料吸收体可应用于热辐射体,生物传感,微型辐射热流计和红外探测。
-
公开(公告)号:CN110165418A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910304798.1
申请日:2019-04-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增强二维磁激元吸收率的多窄带超构材料吸收体及吸收率增强方法,属于超构材料吸收体技术领域。所述超材料吸收体有三层结构,底层为金属薄膜,中间层为电介质薄膜,顶层为具有尖端结构的周期性金属振子。所述方法利用避雷针效应,电磁场将聚集在尖端结构周围,利用近场耦合避雷针效应,通过对周期性二维金属振子的位置排布进行设计,使得顶层周期性振子的尖端结构之间发生强烈的近场耦合作用,进而增强二维磁激元共振模式的吸收率,从而使二维磁激元模式在多窄带超构吸收体设计中能得到应用。基于本方法设计的多带超材料吸收体可应用于热辐射体,生物传感,微型辐射热流计和红外探测。
-
公开(公告)号:CN108469039A
公开(公告)日:2018-08-31
申请号:CN201810235461.5
申请日:2018-03-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低排放的壁面射流椭圆形燃烧室,具体属于燃烧室技术领域。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NOx的排放。包括空气雾化喷嘴、燃烧室外壳、长轴射流孔和燃烧室出口和短轴射流孔;所述的燃烧室外壳为椭圆形壳体,所述的燃烧室外壳的端部中心处沿轴向设有空气雾化喷嘴;所述的空气雾化喷嘴包括燃油管和雾化空气管道,所述的燃油管与雾化空气管道同心设置;沿燃烧室椭圆形外壳长轴和短轴方向环向垂直设置两个长轴射流孔和两个短轴射流孔,所述的长轴射流孔和短轴射流孔设置在靠近燃烧室外壳端部处;所述燃烧室外壳的底部设有燃烧室出口。本发明能够有效地降低NOx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05651732B
公开(公告)日:2018-08-28
申请号:CN201511029537.1
申请日:2015-12-3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21/43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外加电场和温度场协同作用下测量液体折射率的方法,包括:包括:分别将样品槽底面的第一电极片和样品槽顶面的第二电极片与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调节电源的电压,使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之间的电场达到待测电场强度;通过贴附在样品槽三个侧面的加热板加热样品槽内的液体,使液体的温度达到待测温度;在待测电场强度和待测温度条件下,利用最小偏向角法测量液体的折射率。本发明通过在样品槽的底面和顶面设置电极片能够为待测液体施加均匀的电场,通过在样品槽的三个侧面贴附加热板能够为液体提供均匀的温度场,从而准确测量外加电场和温度场协同作用下液体折射率发生的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05606569B
公开(公告)日:2018-05-18
申请号:CN201610012749.7
申请日:2016-01-0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21/59
Abstract: 公开了外电场作用下液体贴壁附面层透射率的测量方法,包括:根据电场强度以及入射光线方向上的液体厚度,确定液体的贴壁附面层区域,并根据所述贴壁附面层区域确定入射光线在样品槽上的入射位置;获取入射光线的入射光强度以及入射光线透过空样品槽之后的第一透射光强度,根据入射光强度和第一透射光强度确定空样品槽的吸光强度;获取入射光线的入射光强度以及入射光线透过装有待测液体的样品槽之后的第二透射光强度;基于入射光强度、空样品槽的吸光强度和第二透射光强度,确定待测液体的透射率。本发明能够解决外加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离子液体附面层内的透射率测量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5628656A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511029620.9
申请日:2015-12-3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21/5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1/59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外加电场条件下测量液体吸收系数的装置,包括:入射光源、样品池、电源、电极片和测量单元;其中,样品池为透明的矩形结构、且各个侧边厚度相等;电极片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第一电极片固定地设置在样品池第一侧边内侧、与电源正极连接,第二电极片固定地设置在样品池第二侧边内侧、并电源负极连接;入射光源设置在样品池第三侧边外侧,其产生的入射光线通过第三侧边上的透光孔沿着垂直于电场的方向入射;测量单元设置在样品池第四侧边外侧、并位于入射光线的光路上,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相互平行。本发明通过在样品池内设置电极片,能够为待测液体施加均匀电场,从而准确测量外加电场作用下液体吸收系数的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05606570A
公开(公告)日:2016-05-25
申请号:CN201610012769.4
申请日:2016-01-0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公开了外电场作用下液体贴壁附面层透射率的测量系统,包括:入射光源、样品槽、电源以及测量单元;其中,样品槽包括:底座和两个电极板;底座的两侧向上凸起,使得底座具有凹型横截面;底座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电极板;电极板为“”型凸台结构,包括:垂直于底座的电极板主体和设置在电极板主体侧边的水平凸起;水平凸起与底座端部的凹型空腔形状配合;两个电极板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连接,用于产生电场;入射光源产生的入射光线从靠近电极板的液体附面层位置处、沿着垂直于液体液面和电场的方向入射;测量单元位于入射光线的光路上。本发明能够解决外加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离子液体附面层内的透射率测量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5572073A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511029539.0
申请日:2015-12-3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21/4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1/41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外加电场条件下测量液体折射率的方法,包括:使样品容器的注入孔垂直朝上,从注入孔将待测液体注入样品容器中,去除待测液体中的气泡,然后将样品容器密封后放在调整好的样品台上;将样品容器两端的电极片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连接,并使光源组件产生的入射光线从样品容器的一个侧腰入射、从另一个侧腰出射;不断转动样品台以改变入射光线在样品容器上的入射角,直至入射角与从样品容器出射的出射角相等,获取出射光线的最小偏向角;基于最小偏向角,按照公式1确定待测液体的折射率。本发明通过在样品槽的底面和顶面设置电极片,能够为待测液体施加均匀的电场,从而准确测量外加电场作用下液体折射率发生的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05466888A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511029544.1
申请日:2015-12-3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21/4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1/41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外加电场条件下测量液体折射率的装置,包括:光源组件、样品台、样品槽、电极片、电源以及探测组件。本发明基于最小偏向角测量法设计外加电场条件下测量液体折射率的装置,通过在样品槽的底面和顶面设置与电源连接的电极片,为样品槽内的待测液体提供电场,从而能够实现外加电场条件下液体折射率的测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