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634761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510069532.5
申请日:2015-02-1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21/51
Abstract: 基于GPU并行加速的悬浮溶液辐射特性参数反演的方法,本发明涉及GPU并行加速的悬浮溶液辐射特性参数的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悬浮溶液辐射特性参数测量结果准确率低,以及耗费大量的计算机的问题。具体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步骤一、准备待测悬浮溶液,将待测悬浮溶液装在石英玻璃做的样品容器中;步骤二、测量装有悬浮溶液的样品容器的BSDF,获得不同散射方向的一组BSDF实验测量数据BSDFexp;步骤三、基于GPU加速算法结合优化算法进行样品容器悬浮液的辐射特性参数的反演,悬浮溶液的辐射特性参数为消光系数β、散射系数σs和不对称因子g。本发明应用于悬浮溶液光学特性测量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9490356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311031563.2
申请日:2023-08-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4B35/622 , C04B35/10 , C04B38/00 , C09K5/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拓扑空腔结构的陶瓷大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相变储热大胶囊中的应用,属于相变储能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通过拓扑优化方法得到的陶瓷壳体翅片大胶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结构复杂难以实现应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利用石蜡块具有反向设计结构特点,采用牺牲石蜡模板法,在陶瓷大胶囊内部创建具有拓扑优化结构的空腔,克服将拓扑优化结果制成内部陶瓷翅片结构的工艺难题,具有快速且廉价的优点得同时,在大规模生产复杂形状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可实现工业化生产。本发明制备的具有拓扑空腔结构的陶瓷大胶囊作为相变储热大胶囊使用时,还具有缩短储热时间和提高储热速率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204028B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110494204.5
申请日:2021-05-0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近场热辐射实验装置及其调平方法,其中,近场热辐射实验装置包括:壳体、支架、移动平台、固定平台、固定装置以及真空系统。移动平台用于支撑第一样品。固定平台于支撑第二样品。固定装置用于将第二样品与第一样品完全贴合后固定。本申请提供的近场热辐射实验装置,通过移动平台向固定装置移动直至第一样品与第二样品完全贴合,当第一样品与第二样品完全贴合时,两个第一样品与第二样品处于平行状态,再通过固定装置将第二样品固定,保证了第一样品与第二样品之间的平行度,以便进行近场热辐射实验,由于上述调平是第一样品与第二样品接触实现的,因此能够保证第一样品与第二样品之间纳米级别的平行度,从而保证后续的检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377373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365999.9
申请日:2023-04-0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高强韧/低热导/抗热辐射穿透一体化热障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它属热障涂层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方法制备的抗热辐射穿透热障涂层材料存在贵金属第二相不仅价格昂贵而且金属掺杂第二相与陶瓷基相间的热膨胀系数差别很大,导致材料在高温下的热膨胀匹配失效,金属掺杂第二相具有高的热导率,会使得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变大,降低了其在高温服役下的热防护效果以及多层结构的涂层容易出现界面失效的隐患的问题。方法:一、基体表面预处理;二、制备粘结层;三、制备陶瓷基相组元和弥散相功能陶瓷组元;四、混合与球型化造粒;五、制备功能面层。本发明可获得一种高强韧/低热导/抗热辐射穿透一体化热障陶瓷涂层。
-
公开(公告)号:CN116082039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211658384.7
申请日:2022-12-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4B35/495 , C04B35/488 , C04B35/16 , C04B35/42 , C04B35/622 , C04B35/626 , C23C4/11 , C23C4/134 , C23C4/129 , C23C4/137 , C23C14/08 , C23C14/32 , C23C14/30 , C23C14/48
Abstract: 一种不等价离子掺杂的高发射率低热导功能复合陶瓷或涂层制备的方法。本发明属于热防护陶瓷及辐射热控涂层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发射率低热导功能复合高温热障涂层粉体的方法。本发明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制备一种在25‑1500℃大温度范围内具有宽光谱(0.5‑14μm)高发射率和低热导率的复合性能的涂层。方法:一、高温煅烧;二、混合、球磨、干燥;三、固相反应煅烧;四、造粒。本发明成本低、操作简单,材料的高发射率和低热导可由一种材料实现,材料的结构性好、稳定性强、环境适应度高,从而使本发明提供的高发射率和低热导陶瓷和涂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发明可获得一种不等价离子掺杂的高发射率低热导功能复合陶瓷或涂层。
-
公开(公告)号:CN114584003B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10177609.0
申请日:2022-02-2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太阳能和月球原位资源利用的月球基地能源供给系统,通过温差发电和光热电联合技术,实现月球基地能源的闭环连续稳定供能。月坑或熔岩管形成的地下掩蔽场所可作为集储热‑发电一体化模块的天然安置地,坑内规则安置大容量、高密度的储热单元,通过在月球表面安置的大量自动跟踪反射镜及聚光镜,引入太阳能光热,完成系统热能的存储。储热模块最外侧包裹温差发电材料,基于储热模块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差,实现月昼、月夜不同时刻的连续电能供应,保证月球基地能源的稳定需求。同时月球基地的建筑同样结合储能进行搭建,后期可进一步开发智能的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光‑热‑电的稳定高效转换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442340A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210047803.7
申请日:2022-01-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2F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流调制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p‑n结的近场辐射热流调制器,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金属层、p型半导体层、n型半导体层和第二金属层;其中,p型半导体层和n型半导体层之间存在微纳米量级的真空间隙,用于实现辐射换热;第一金属层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第二金属层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构成电极对,用于对p型半导体层和n型半导体层施加统一的电场。本发明提供的近场辐射热流调制器能够建立连续的热流‑电压关系,调节范围大,易于实现。
-
公开(公告)号:CN114111361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349486.6
申请日:2021-11-1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27D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电石余热回收及储热装置,包括余热吸收通道、电石装载车、滑行轨道、储热装置及PLC智能控制中心,余热回收通道设置为地下隧道结构,呈梯形上窄下宽以更充分的吸收热辐射,滑行轨道上设置有多个可移动的电石装载车,整个系统基于PLC智能控制中心完成对电石余热回收及储热利用等控制过程。余热吸收通道分为多层结构,内部安置循环的流动传热盘管便于传热流体吸收电石热量。前端盖的流体泵为整个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传热流体;后端盖的储热装置吸收余热并存储以便于热量的进一步利用,盘管与储热装置之间通过快接结构连接,便于拆卸。本发明能够使高温电石余热更充分的被吸收,并结合储能设备便于热量的多样化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2326725B
公开(公告)日:2021-07-27
申请号:CN202011121323.8
申请日:2020-10-1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可实现多模式运行的新型储释热实验系统,该实验系统包括加热子系统、储释热子系统、冷却子系统和换热子系统,解决现有技术在实验室情况下测试情况单一、难以详细模拟实际运行工况下的储释热过程问题,可实现开式储释热运行模式、闭式循环储释热运行模式和开式储释热系统和闭式储释热系统自由切换模式,以及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多种变工况实验,该新型储释热实验系统可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和不同运行模式(如太阳能储热和余热回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储释热与储能装置实验,并能满足低温、中温、高温储释热系统中的关键部件的研发与测试。
-
公开(公告)号:CN112546889B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011278498.X
申请日:2020-11-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储释热系统热稳定输出的气体混合装置,包括气体混合总管、第一进口风管、第二进口风管、出口风管、应急风管,混合喷管一和混合喷管二,两个进口风管与气体混合总管两端连通,混合喷管一自第一进口风管穿入气体混合总管内,混合喷管二自第二进口风管穿入混合总管内,混合喷管一与储热罐的出口管道连接,混合喷管二与太阳能集热器的出口管道连接,在气体混合总管内设有隔板,隔板与气体混合总管的两端均设有间隙,两个混合喷管布置在隔板下方,在两个混合喷管上均匀开设有若干喷口,出口风管和应急风管均与气体混合总管连通,在出口风管设有叶片单元,出口风管与用热负载相连。本发明实现储释热系统能量自适应高效稳定输出。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