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702513B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1910977325.8
申请日:2019-10-1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棒材大应变范围硬化曲线的试验测量方法,首先进行圆棒试样扭转试验确定均匀扭转范围,随后在均匀扭转范围内将试样进行不同水平的预扭转变形,并计算相应的预应变。再随后进行圆棒试样单轴拉伸试验,将无、有扭转试样分别进行单轴拉伸试验,通过无扭转试样拉伸结果确定材料颈缩发生之前的有效硬化曲线,通过有预扭转试样确定试样在不同预应变水平下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并将其沿应变轴平移,平移的量为对应的预扭转变形所累积的预应变。最后提取各平移之后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中最大载荷点所对应的真应力和总塑性应变数据,同无预扭转试样所确定的拉伸颈缩前硬化曲线一起拟合,最终确定金属圆棒试样大应变范围下的硬化曲线。
-
公开(公告)号:CN109883823B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申请号:CN201910052688.0
申请日:2019-01-2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3/08 , G01B11/25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金属圆棒试样单轴拉伸应力应变的双曲线反推测量方法,属于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领域,该方法基于金属圆棒试样单轴拉伸失稳颈缩逐级扩展的双曲线旋转体模型,只需要测量圆棒试样拉伸过程中标距伸长量,并提取断后试棒外轮廓曲线坐标信息,通过反推计算每一时刻颈缩双曲线方程和颈缩最小截面半径,即可通过曲率半径公式求得此时刻颈缩处最小截面处的曲率半径,最后通过陈篪法计算该时刻真实应力和真实应变。本发明省去现有方法中颈缩最小截面半径和外轮廓曲率半径的试验测量环节,并且提高了大应变范围应力应变曲线的测量精度,对于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8982222B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1811092400.4
申请日:2018-09-1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金属板试样单轴拉伸试验大应变范围应力应变的测量方法,该方法构建出金属板试样单轴拉伸失稳颈缩逐级扩展的阶梯模型。只需要测量板试样拉伸失稳后瞬时标距长度和颈缩处最小截面宽度,基于颈缩阶梯模型每一时刻颈缩阶梯坐标,构建颈缩轮廓的插值曲线表达式,利用颈缩在宽度和厚度方向的力学关系,并联立体积不变定律,求解颈缩阶梯模型的参数,最后通过Bridgman法计算该时刻真实应力和真实应变。本发明省去现有方法中颈缩外轮廓曲率半径的试验测量环节,并且提高了大应变范围应力应变曲线的测量精度,对于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9870354A
公开(公告)日:2019-06-11
申请号:CN201910052963.9
申请日:2019-01-2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圆棒试样单轴拉伸断后伸长率的自动测量方法,属于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领域,该方法在已知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前提下,只需要测量和记录圆棒试样拉伸断裂时刻的标距伸长量和载荷值,同时采用光学方法采集断后圆棒试样外轮廓曲线,通过弹性变形分析计算获得圆棒试样单轴拉伸断后伸长率。该方法准确扣除弹性部分,且无需识别标距范围内断裂位置自动实施移位法,从而精确获得断后伸长率。与现有手动测量技术相比,省去划线和固定断后试样等繁琐测量环节,且提高了测量精度,对于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8982223A
公开(公告)日:2018-12-11
申请号:CN201811092580.6
申请日:2018-09-1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3/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金属圆棒试样单轴拉伸试验大应变范围应力应变的测量方法,该方法构建出金属圆棒试样单轴拉伸失稳颈缩逐级扩展的阶梯模型。只需要测量圆棒试样拉伸失稳后瞬时标距长度和颈缩处最小截面半径,基于颈缩阶梯模型计算每一时刻颈缩阶梯坐标,然后通过插值方法逼近颈缩轮廓曲线,再利用曲率公式计算此时刻颈缩处最小截面处的曲率半径,最后通过Bridgman法计算该时刻真实应力和真实应变。本发明省去现有方法中颈缩外轮廓曲率半径的试验测量环节,并且提高了大应变范围应力应变曲线的测量精度,对于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5912746A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610178460.2
申请日:2016-03-2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18 , G06F17/5036 , G06F2217/12 , G06F2217/8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连续塑性加工生产条件下模具温升速率的力学模型建模方法。该方法基于连续生产条件下模具温升速率的基本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建立数据样本,并结合回归分析确定单次加工周期模具温度增量与模具实时温度的对应关系,最后通过数值积分求解连续生产条件下模具温度升高曲线。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有限元分析模具热变形和凸凹模间隙变化,用于指导实际工艺方案。该方法相对于应用有限元直接模拟的传统方法,仅需若干次有限元计算,能节约大量的计算时间和成本,而且能避免传统方法误差累积问题,极大地提高计算精度,从而为当前求解连续塑性加工生产条件下模具温升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04015632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410239724.1
申请日:2014-05-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60M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速客运专线动车组全程不设过分相的供电系统,属于高速动车组牵引供电领域。本发明在锚段支柱上端的腕臂上设有两条承力索,承力索与吊弦相连,吊弦与由牵引变压器副边输出的单相α和β接触线连接,单相α与单相β互相平行彼此绝对绝缘,并经双相受电弓输入动车组内部的供电系统,分别与彼此独立的基本供电单元TUB1和TUB2连接。因此无需在单相α和β上设断路器开关或中性绝缘段,在三相高压供电网也不引起负序电流。本发明还介绍了8厢动车组CRH1型和CRH5型改进为6厢动车组、10厢动车组、12厢动车组和两列8厢重组的16厢动车组,以及刹车再生制动的线路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04015632A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410239724.1
申请日:2014-05-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60M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速客运专线动车组全程不设过分相的供电系统,属于高速动车组牵引供电领域。本发明在锚段支柱上端的腕臂上设有两条承力索,承力索与吊弦相连,吊弦与由牵引变压器副边输出的单相α和β接触线连接,单相α与单相β互相平行彼此绝对绝缘,并经双相受电弓输入动车组内部的供电系统,分别与彼此独立的基本供电单元TUB1和TUB2连接。因此无需在单相α和β上设断路器开关或中性绝缘段,在三相高压供电网也不引起负序电流。本发明还介绍了8厢动车组CRH1型和CRH5型改进为6厢动车组、10厢动车组、12厢动车组和两列8厢重组的16厢动车组,以及刹车再生制动的线路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03286186A
公开(公告)日:2013-09-11
申请号:CN201310270459.9
申请日:2013-06-2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21D26/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塑性光电测量自由胀形防氧化程序控制精确加载实验装置及方法。该装置主要由Ⅰ和Ⅱ两路防氧化加热/加载系统、极点高度光电测量系统和冷却系统组成。其中的Ⅰ路为正压加载系统,Ⅱ路为背压加载系统,均由高压净化氩气源、具有压力与温度测控功能的炉外加热及加载气路、以及控制系统组成,两路防氧化加热/加载系统配合作用即可对试样无氧化加热,又能实现恒压、压力跃变和附加背压的对向差压等加载方式。光电测量系统实现对胀形件极点高度的非接触测量。冷却系统对需要冷却的构件实施循环冷水冷却。该装置实现了对胀形件极点高度的非接触测量,能够有效防止试样高温氧化,具有调压精度高、响应快、实验过程安全可靠等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01967779A
公开(公告)日:2011-02-09
申请号:CN201010503537.1
申请日:2010-10-0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运行无颠簸震动承载能力大的无缝钢轨双斜焊接面结构属轨道列车无缝钢轨焊接的技术领域,本发明钢轨的焊缝呈双斜焊接面,它与钢轨的垂向成α角,与钢轨的横向成β角,两条平行钢轨上的双斜焊接面错位排列,错位长度大于一节车厢的长度;本发明的双斜焊接面可进一步改善钢轨焊接面的应力状态,增加焊接面的承载能力,且能同时消除列车的上下颠簸和左右震动,把两条平行钢轨的双斜焊接面左右错位排列,错位的长度大于一节车厢的长度,更可增加列车运行的稳顺性和耐久性,更有利于将简便的现有铝热焊工艺用于无缝钢轨的焊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