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87109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385505.4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带钢生产技术领域,且公开了超高强度带钢低热‑磁‑振耦合时效残余应力调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热轧超高强度带钢进行低热‑磁‑振耦合作用下的残余应力时效处理。S2、在进行低热‑磁‑振耦合时效残余应力调控之前,重复步骤S1,并建立基于Kriging算法的热轧超高强度钢残余应力调控预测模型。S3、利用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寻求最佳的热轧超高强度带钢低热‑磁‑振耦合时效残余应力调控方案组合。该方法具有残余应力消减效果好、效率高以及低热‑磁‑振耦合残余应力消减过程利用热轧超高强度带钢余热进行,无需二次加热,因此同时具有绿色低碳、成本低等优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低热‑磁‑振耦合时效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法,该计算方法在计算速度、收敛性及鲁棒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8988997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225179.0
申请日:2024-09-03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工序的适用于连退平整机组板带钢板形前馈控制的方法,包括:对冷连轧机组出口带钢板形进行模式识别;基于识别的模式,利用缺陷预测模型,预测冷连轧机组出口带钢板形的浪形缺陷数据;基于浪形缺陷数据,利用连续退火前后带钢板形质量遗传与演变的质量预测模型,预测连续退火后带钢的实物板形质量;将实物板形质量换算为平整机入口带钢的IU值分布,基于平整机入口带钢的IU值分布,进行带钢板形的弯辊力前馈控制。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连退平整机组板形控制控制精度差的问题,从而显著提高板带钢产品的板形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6560277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564327.0
申请日:2023-05-17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顺德创新学院
IPC: G05B19/042 , G06N3/042 , G06N3/0464 , G06N3/08 , G06N3/048 , G06N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冷轧工业过程监测方法,包括:获取工业数据,对所述工业数据进行处理,建立行单位数据集;基于行单位数据集,依据带钢轧制过程时空图结合专家经验知识库建立冷轧过程的图结构数据集;构建图神经网络过程监测模型,根据数据特性确定统计量阈值的计算方法并计算异常阈值;根据所述监测模型的所得值与所述异常阈值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结果对冷轧工业过程进行监测。本发明通过构建与真实机理模型相符的图结构来提高模型精度,并对数据模型有一定的可解释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364412B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2011120409.9
申请日:2020-10-1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竖井基岩不均匀自重应力场的构建方法,属于矿山竖井围岩设计领域。方法包括:确定基于自重的井筒围岩不均匀原始应力场的构建方法;构建二次应力场力学数学模型,推导出二次应力场的一般表达式;确定自重均匀应力场条件下的判定方法:当泊松系数大于1/3、即环向应力大于竖向应力时,确定竖井围岩的第一主应力为环向应力;当泊松系数小于1/3、即环向应力小于竖向应力时,确定竖井围岩的第一主应力为竖向应力;当泊松系数等于1/3、即环向应力小于竖向应力时,确定竖井围岩的第一主应力为竖向应力以及环向应力。采用本发明为深竖井井壁设计提供新方法,可充分利用围岩自身承载能力,降低工程造价,并可提高施工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335816A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2110627488.0
申请日:2021-06-04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向移动多自由度的仓储运输机器人,包括:龙门式框架以及设置在龙门式框架上的机械爪、升降装置、水平移动装置、传送装置、全向移动装置以及控制装置;机械爪包括机械爪本体以及与机械爪本体连接的舵机;升降装置包括与机械爪连接的第一传动单元以及与第一传动单元连接的第一直流电机;水平移动装置,设置在龙门式框架的顶部,用于带动机械爪沿着水平方向移动;传送装置,设置在龙门式框架的中部,包括传送模块和伸缩气缸,传送模块包括支架以及设置在支架上的第二直流电机、第二传动单元和传送带;全向移动装置包括多个麦克纳姆轮以及与多个麦克纳姆轮一一对应连接的第三直流电机。本发明可以提高机器人的功能性和运输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239569A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110604341.X
申请日:2021-05-31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板形预测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轧钢生产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历史数据,并对历史数据进行预处理操作,提取出板形系数数据以及会对钢卷板形造成影响的影响因素数据;将上一时刻的板形系数数据与影响因素数据进行拼接作为样本特征,将当前时刻的板形系数数据作为样本标签,构建数据样本集;构建板形预测模型,并基于数据样本集对板形预测模型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好的板形预测模型,根据当前待预测板形所对应的上一时刻的影响因素数据和板形系数数据对当前待预测板形进行预测。本发明能够准确预测出板形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轧钢生产设备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109444390B
公开(公告)日:2020-07-31
申请号:CN201811549777.8
申请日:2018-12-18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1N33/44
Abstract: 本发明高吸水性树脂在模拟裂缝中再膨胀率的测量方法。该方法将容器管置于盖板上,将单颗粒高吸水性树脂置于容器管中央,然后浇筑已拌合好的水泥浆;用胶带将硬化水泥浆表面覆盖,仅暴露单颗粒高吸水性树脂位置;在试样表面放置盖板,用钢针将盖板和试样隔开;四周注入少量粘结剂粘结;随后取出钢针,得到模拟裂缝。通过测定浸水后单颗粒高吸水性树脂填充裂缝的面积,获得单颗粒高吸水性树脂的再膨胀率。该方法简单有效,可用于研究硬化水泥浆中高吸水性树脂在模拟裂缝中的再膨胀行为,有助于研究水泥浆组成、环境溶液性质和裂缝宽度对单颗粒高吸水性树脂愈合裂缝效率的影响,也可用于预测一定组成水泥浆中SAP在特定环境中的裂缝愈合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8915691B
公开(公告)日:2020-02-07
申请号:CN201810674542.5
申请日:2018-06-27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
IPC: E21D5/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水基岩环境下的防水抗渗混凝土单层衬砌施工方法,属于井壁施工技术领域。该方法在上段井壁施工完成后,做下段井壁浇筑准备,安放并固定刃脚模板;对上段井壁的接茬处涂抹防水抗渗消缝涂层;在含水基岩冻结围岩内壁铺设功能性接触层;然后对冻结围岩施工径向钻孔,再施工竖向井壁钢筋和环向井壁钢筋;进而安装主体模板并固定;浇筑自修复抗渗混凝土材料形成自修复抗渗混凝土井壁,最后拆除竖向和径向张拉锚具,进入下一掘进段施工。该方法控制和降低了井壁混凝土的温度应力,消除或大大减少了井壁原生裂纹,增强了井壁接茬和混凝土自身的防水抗渗性能,增强和和发挥了围岩与井壁的共同抗渗和永久支护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806043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879596.7
申请日:2024-12-1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5B19/408 , B21B37/58 , G16C60/00 , G06F30/23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跨工序的平整机轧制力计算方法和装置、系统、存储介质,包括:步骤S1、构建冷连轧过程控制模型,步骤S2、根据冷连轧过程控制模型,得到变形抗力数据集;步骤S3、根据变形抗力数据集,通过基于跨工序的数据融合进行平整轧制力计算。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现有技术中平整轧制力精度低的问题,从而显著提高板带钢产品的板形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494542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510052388.8
申请日:2025-01-14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北京工业大学
IPC: G06Q10/0635 , G06N20/00 , G06Q10/067 , G06Q50/08
Abstract: 一种地铁隧道结构服役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基于物理实验与数值模拟构建预测模型的数据库,利用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方法确定影响隧道结构服役过程的主要因素,并通过与物理方程的耦合实现了小样本条件下对隧道结构服役性能地准确评价,规避了现有机器学习方法中在小样本条件下预测精度不高“黑盒”的特性;本发明构建的隧道结构服役性能预测模型,能够从客观地角度对地铁服役性能(安全性能)进行定性地评价,从而对衬砌结构服役状态的监测、评价与预警,在“监测‑分析‑评估‑预警‑处置‑决策”的评价框架下,识别和处理当前结构存在的问题,为隧道安全和持续服役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