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036871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1422232.2
申请日:2021-11-2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8 , G06F30/23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 G06F111/10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瞬态分析的堆内棒状结构湍流激振分析方法及装置,包括获取棒状结构在反应堆三维流场中的流场参数;利用相关长度数据库通过插值获得具体结构参数下的相关长度;基于无量纲参考等效功率谱密度、所述流场参数和所述相关长度,计算功率谱密度;计算功率谱密度的傅立叶半谱和傅立叶全谱;将功率谱密度的傅立叶全谱通过快速傅立叶逆变换方法把频域的功率谱密度转换到时域上,沿着棒状结构在长度方向上进行积分,得到作用在棒状结构上的湍流激励力时程;将湍流激励力时程施加到棒状结构上,计算棒状结构由随机湍流激励诱发的振动响应;输出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得到节点的位移、力的均方根值、最大值以及响应的时程曲线。
-
公开(公告)号:CN111723506A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2010573155.X
申请日:2020-06-22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系统级分析模型各部件动力贡献度分析方法,包括:建立反应堆系统的动力分析模型提取全局质量矩阵和全局刚度矩阵;对动力分析模型进行模态分析;获取动力分析模型的模态应变能方程,并获取各阶模态下各单一部件的模态应变能;获取归一化模态应变能,并获取各单一部件的动力贡献程度。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系统级分析模型各部件动力贡献度分析系统。本发明利用本发明提供的计算方法,能够定量研究和考察系统级动力分析模型中各设备或部件在特定自由度下的动力贡献程度,且在设备或部件设计初期就可充分掌握其在存在系统耦合作用下的动态贡献程度,为设备和部件的初步力学设计和后续结构优化提供定量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0909501A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申请号:CN201911141679.5
申请日:2019-11-2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系统动力分析中载荷放大因子的计算方法,包括:应用有限元计算程序建立系统模型动力分析模型,通过名义模型的力学分析结果,结合部件间的接触关系确定关键输入与输出参数,利用关键输入参数的分布区间和均匀分布假设,建立描述系统模型关键输入参数的概率密度函数,获得概率密度函数及其分布区间,应用拉丁超立方采样算法对系统关键输入参数进行数值采样并验证其合理性,通过有限元瞬态计算建立关键输入-输出大数据库,开展数据库结果分析,得到99%置信区间上限值与名义模型计算值之比,定量给出输入不确定性对响应的动力响应影响程度,即载荷放大因子。
-
公开(公告)号:CN117711541B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311720121.9
申请日:2023-12-1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16C60/00 , G16C20/10 , G06F30/23 , G06F111/10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力容器烧蚀分析的轴对称近场动力学热力耦合方法,涉及计算力学技术领域,首先建立离散的物质点模型,构建领域;其次确定热力耦合问题,再次计算t时刻结构热流态,最后计算物质点位移。该方法通过平面内外变形梯度及温度梯度的非局部构造建立了轴对称近场动力学热力耦合分析模型,有效提高了近场动力学模型在分析预测结构烧蚀破坏中力学响应的能力;采用向前欧拉算法及动力松弛算法避免了隐式方法自由度改变引起的刚度阵改变等不便;通过一种损伤准则有效表征了结构的烧蚀破坏模式,在该损伤准则基础上提出了快速邻域搜索算法模拟烧蚀过程中的移动边界,组成了烧蚀前沿动态更新技术,克服了烧蚀过程中确认移动边界的难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692226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673751.X
申请日:2024-11-2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崔怀明 , 唐传宝 , 辛素芳 , 黄代顺 , 陈建达 , 李翔宇 , 卢毅力 , 陈飞飞 , 张渝 , 曹锐 , 罗双 , 张明 , 王晨琳 , 刘同先 , 张喜林 , 陈仕龙 , 王啸宇 , 钟睿诚 , 熊夫睿
IPC: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9/08 , G06F119/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核电厂快速降功率瞬态分析方法及装置,包括:在稳态工况下参数稳定的基础上,针对快速降功率系统投入的瞬态过程进行瞬态计算;根据第一预设参数的变化情况,获取停堆保护信号、大气释放阀开启信号和蒸汽发生器安全阀开启信号的触发情况;若触发停堆保护信号、大气释放阀开启信号或蒸汽发生器安全阀开启信号,则增加快速降功率的功率下降幅度,直至确保甩负荷瞬态过程中不再触发停堆保护信号、大气释放阀开启信号和蒸汽发生器安全阀开启信号中任一信号。本发明通过在瞬态过程中投入快速降功率系统,并有效评价瞬态过程中保护系统的触发情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何通过减少多余的蒸汽以减小冷凝器的尺寸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572859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659539.8
申请日:2024-11-2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杨柯 , 胡彧 , 汤臣杭 , 李冬慧 , 吴杨 , 张立玉 , 何劲松 , 何戈宁 , 余平 , 崔怀明 , 冯元 , 郑光耀 , 周卓阳 , 袁宏 , 王宇阳 , 张丽屏 , 石凯凯 , 熊夫睿 , 曹锐 , 任云 , 陈朗 , 王达之 , 田雅婧 , 谈国伟 , 冯杰
IPC: F16L55/134 , F22B37/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电设备检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一次侧进出口接管密封结构。本发明包括带外侧卡槽的密封环座、气胀式密封装置和螺栓,所述气胀式密封装置置于密封环座上方,通过螺栓将气胀式密封装置与密封环座固定连接。本发明通过采用螺栓+环座外侧卡槽设计结合气胀式密封的方式提高密封性能、缩短装拆时间,减小密封结构对冷却剂流动特性的影响,而且能够应对不同的检修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7574720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560636.7
申请日:2023-11-2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3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结构力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摆锤式冲击机数字化模型建立方法,先分别获得到混凝土基座周围螺旋弹簧刚度、砧台向上运动的刚度、砧台回落的刚度和阻尼、衬轨与砧台之间的连接刚度、支撑槽钢参与质量、支撑槽钢翘曲阻尼、被试设备与摆锤式冲击机之间的连接刚度和动作阻尼,然后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根据混凝土基础质量、砧台质量、衬轨质量、支撑槽钢参与质量、被试设备质量、混凝土基座周围螺旋弹簧刚度、砧台导向螺栓刚度、衬轨与砧台之间的连接刚度、支撑槽钢刚度、被试设备质量的连接刚度、砧台导向螺栓回落阻尼、支撑槽钢翘曲阻尼以及被试设备动作阻尼,建立摆锤式冲击机多自由动力学模型,能够代替冲击机进行设备冲击试验。
-
公开(公告)号:CN116052915B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211725575.0
申请日:2022-12-3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唐传宝 , 白晓明 , 崔怀明 , 艾红雷 , 王新军 , 张毅雄 , 曾忠秀 , 曹锐 , 王明利 , 李海颖 , 熊夫睿 , 文毅 , 谢海 , 黄代顺 , 郑连纲 , 刘佳 , 王岩
IPC: G21C17/02 , G21D1/00 , G06F30/23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反应堆一回路系统疲劳状态监测方法和装置,本发明一方面通过关键位置传感器精确采集被测部件的温度状态,进而有效降低疲劳计算中的保守性,另一方面通过自动修正算法,在运行过程中构建了监测位置与现有传感器的对应关系,实现疲劳计算的自动修正,而无需对故障传感器进行更换和维修,保证了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极大降低了监测装置的维修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4674540B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210289908.3
申请日:2022-03-2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隔振元件频域特性参数的获取方法、系统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隔振元件的轴向参数,所述轴向参数包括轴向激励力、轴向激励加速度以及轴向传递力;获取隔振元件的横向参数,所述横向参数包括横向激励力、横向激励加速度以及横向传递力;根据所述轴向参数获取所述隔振元件的轴向刚度和轴向阻尼;根据所述横向参数获取所述隔振元件的横向刚度和横向阻尼。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隔振元件频域特性参数的获取方法、系统及装置,解决当前工程中无法实现隔振元件刚度和阻尼特性参数快速识别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169156B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210933905.9
申请日:2022-08-0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0 ,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应变能分析结构缺口局部变形集中效应的方法和终端,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结构在服役温度下的材料应力应变数据以及弹性模量E;在结构上施加载荷并开展缺口部件的弹塑性计算,获得部件缺口局部应力σlocal和局部应变εlocal;获取无缺口结构的名义应力S和名义应变e;根据局部应力σlocal和局部应变εlocal以及材料应力应变数据,计算局部材料单元体的应变能Wσ‑ε;计算得到名义应力S和名义应变e所围成的名义应变能Wnominal;根据局部材料单元体的应变能Wσ‑ε和名义应变能Wnominal,获得缺口局部变形集中效应的模型。采用本方案,为缺口局部材料单元体进入塑性阶段后提供了缺口局部变形集中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有效描述缺口局部变形集中效应,服务于工程设计分析计算。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