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临界冷冻装置
    3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24441C

    公开(公告)日:2008-10-08

    申请号:CN200510054571.4

    申请日:2005-03-11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以尽量抑制滑动损失和泄漏损失的发生、并可以得到最大的COP的跨临界冷冻装置。该冷冻装置通过对压缩机(10)、气体冷却器(154)、节流机构(156)、和蒸发器(157)按顺序进行连接而构成、并且使用高压侧为超临界压力的致冷剂。解决本课题的机构是:在压缩机(10)中,在其密闭容器(12)内具有多段的压缩单元(32)、(34);将这些压缩单元中的下段的压缩单元(32)的排出致冷剂排出到密闭容器(12)内,并在使其放热后,对该致冷剂在后段的压缩单元(34)中进一步进行压缩,然后排出;并且,作为润滑油,使用与致冷剂具有相溶性的、且动粘度为50~90mm2/sec(40℃时)的润滑油。

    致冷剂循环装置
    3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158516A

    公开(公告)日:2008-04-09

    申请号:CN200710154172.4

    申请日:2003-08-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18/3564 F04C23/001 F04C23/008

    Abstract: 一种致冷剂循环装置,该致冷剂循环装置,在高压侧成为超临界压力,在不设置吸收槽下,可以防止压缩机因液体压缩所造成的损害。压缩机在密闭容器内,具备电动组件以及被电动组件所驱动的第一与第二旋转压缩组件,被第一旋转压缩组件压缩且排出的致冷剂被压缩以吸入第二旋转压缩组件中,并且排放到气体冷却器中。中间冷却回路,使从第一旋转压缩组件排出的致冷剂,在气体冷却器放热。第一内部热交换器,使从气体冷却器出来且来自第二旋转压缩组件的致冷剂与蒸发器出来的致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二内部热交换器,使气体冷却器出来且在中间冷却回路流动的致冷剂与从第一内部热交换器出来且来自蒸发器的致冷剂进行热交换。

    使用于致冷剂循环装置的压缩机

    公开(公告)号:CN100370197C

    公开(公告)日:2008-02-20

    申请号:CN200610056766.7

    申请日:2003-08-28

    Abstract: 一种致冷剂循环装置及使用于致冷剂循环装置的压缩机,该致冷剂循环装置,在高压侧成为超临界压力,在不设置吸收槽下,可以防止压缩机因液体压缩所造成的损害。压缩机在密闭容器内,具备电动组件以及被电动组件所驱动的第一与第二旋转压缩组件,被第一旋转压缩组件压缩且排出的致冷剂被压缩以吸入第二旋转压缩组件中,并且排放到气体冷却器中。中间冷却回路,使从第一旋转压缩组件排出的致冷剂,在气体冷却器放热。第一内部热交换器,使从气体冷却器出来且来自第二旋转压缩组件的致冷剂与蒸发器出来的致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二内部热交换器,使气体冷却器出来且在中间冷却回路流动的致冷剂与从第一内部热交换器出来且来自蒸发器的致冷剂进行热交换。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