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228390B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1980085656.9
申请日:2019-12-20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50/242 , H01M50/258 , H01M50/503 , H01G11/12 , H01G11/78 , H01G11/80 , H01M10/04
Abstract: 一种蓄电装置,具备隔着导电板在第1方向上层叠的多个蓄电模块。多个蓄电模块具备:多个层叠体,其分别包含层叠的多个电极;以及密封体,其设置于多个层叠体中的每一个层叠体的侧面。多个层叠体在隔着导电板层叠的状态下被约束构件在第1方向上约束。密封体包含:主体部,其覆盖多个层叠体中的每一个层叠体的侧面;伸出部,其以主体部的端部为基端在与第1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突出;以及至少一个变形抑制部,其呈从伸出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突出的突起形状。
-
公开(公告)号:CN110301061B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1880011738.4
申请日:2018-01-24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IPC: H01M10/04 , H01G11/70 , H01G11/80 , H01G11/82 , H01M4/70 , H01M50/474 , H01M50/477 , H01M50/486 , H01M4/66
Abstract: 蓄电装置(1)具备:多个电极,其具有金属制的集电体(11),沿着第1方向(D1)层叠配置;隔离物,其配置在相邻的电极之间;多个间隔件(4),其沿着电极的周缘部(11c)配置,保持相邻的电极彼此的间隔;以及表面处理层(30),其在电极的至少周缘部(11c)覆盖集电体(11)的一个面(11a)。表面处理层(30)具有多个突起(31),多个突起(31)沿着与第1方向(D1)交叉的第2方向(D2)配置,从一个面(11a)向第1方向(D1)突出。突起(31)具有随着从基端(32)侧去往顶端(33)侧而变粗的部分,间隔件(4)的一部分(4a)从顶端(33)侧到基端(32)侧介于相邻的突起(31)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11164793B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1880062105.6
申请日:2018-08-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50/392 , H01M50/35
Abstract: 蓄电模块具备:层叠体,其包含层叠的多个双极电极,多个双极电极中的每一个双极电极包含:电极板;正极,其设置在电极板的第1面;以及负极,其设置在电极板的第2面;框体,其保持电极板的缘部,并设置有与设置在层叠体中的多个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以及压力调整阀,其被连接到开口。多个内部空间中的每一个内部空间在层叠体中设置在相邻的双极电极之间。在多个内部空间内分别收纳有电解液。在压力调整阀设置有:排气口,其用于将从多个内部空间中的至少1个内部空间流入到压力调整阀内的气体排出至外部空间;以及连通空间,其与排气口连通。连通空间具有与排气口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空间部分。
-
公开(公告)号:CN113228390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1980085656.9
申请日:2019-12-20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50/242 , H01M50/258 , H01M50/503 , H01G11/12 , H01G11/78 , H01G11/80 , H01M10/04
Abstract: 一种蓄电装置,具备隔着导电板在第1方向上层叠的多个蓄电模块。多个蓄电模块具备:多个层叠体,其分别包含层叠的多个电极;以及密封体,其设置于多个层叠体中的每一个层叠体的侧面。多个层叠体在隔着导电板层叠的状态下被约束构件在第1方向上约束。密封体包含:主体部,其覆盖多个层叠体中的每一个层叠体的侧面;伸出部,其以主体部的端部为基端在与第1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突出;以及至少一个变形抑制部,其呈从伸出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突出的突起形状。
-
公开(公告)号:CN111937208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1980024011.4
申请日:2019-04-04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蓄电模块(4),具备:层叠体,其包含沿着第1方向层叠的多个电极;密封体,其包含接合于电极的缘部的第1密封部(21),形成相邻的电极之间的内部空间(V)并且将内部空间(V)密封;以及电解液,其包含收纳于内部空间(V)的碱性溶液。电极包含多个双极电极(14)、以及负极终端电极(18)。该蓄电模块(4)在电解液从内部空间(V)顺着负极终端电极(18)到达外部的碱蠕变现象的路径上,具有独立于内部空间(V)的剩余空间(VA、VB)。
-
公开(公告)号:CN111819723A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1880090812.6
申请日:2018-12-12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蓄电装置,具备蓄电模块、以及夹持蓄电模块的一对导电板。蓄电模块具有电极层叠体、以及密封电极层叠体的密封体。电极层叠体包含层叠的多个双极电极和一对终端电极。一对终端电极配置于电极层叠体的层叠端,包含电极板和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层设置于电极板的朝向电极层叠体的内侧的面。密封体具有设置于终端电极的缘部的一对树脂部。一对导电板中的至少一个导电板配置为在电极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上与终端电极相对,并且在从层叠方向观看时与一对树脂部中的对应的树脂部重叠。
-
公开(公告)号:CN117242628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280031420.9
申请日:2022-03-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50/289
Abstract: 一种蓄电装置(1),具备蓄电模块(3)、层叠在蓄电模块(3)上的集电板(5)、层叠在集电板(5)上的绝缘板(20A、20B)、以及层叠在绝缘板(20A、20B)上的约束板(8)。绝缘板(20A、20B)和约束板(8)具有相互不同的热膨胀率。绝缘板(20A、20B)具有与约束板(8)相对的相对面(20a)、以及设置在与相对面(20a)的中央间隔开的位置的突起部(30)。在约束板(8)设置有供突起部(30)插入的孔部(40)。突起部(30)在与第1方向(D1)交叉的第2方向(D2)上被分割成第1突起(31)和第2突起(32)。第1突起(31)在第2方向(D2)上偏靠相对面(20a)的中央配置,第2突起(32)在第2方向(D2)上偏靠相对面(20a)的外缘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3631302B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080023705.9
申请日:2020-02-28
Applicant: 日本重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Inventor: 泽孝雄 , 能登山沙纪 , 相马友树 , 工藤胜幸 , 渡部巧也 , 穗积正人 , 奥村素宜 , 儿玉昌士 , 菊池卓郎 , 冈西岳太 , 南形厚志 , 持田修平 , 佐佐木博之 , 河野聪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适于车载用的碱蓄电池的负极的储氢合金和使用该储氢合金的碱蓄电池及车辆。本发明提供储氢合金、以及将其用作负极的碱蓄电池,该储氢合金为用于碱蓄电池的微粒的储氢合金,具有A2B7型结构的晶体结构作为主相,并且,由通式(La1‑aSma)1‑bMgbNicAldCre(这里,下标a、b、c、d和e满足0≤a≤0.35、0.15≤b≤0.30、0.02≤d≤0.10、0≤e≤0.10、3.20≤c+d+e≤3.50、0<a+e的条件)表示。本发明提供具有该碱蓄电池作为发动机的电力供给源的车辆。
-
公开(公告)号:CN115275533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472330.5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IPC: H01M50/569 , H01M10/48
Abstract: 一种电压检测单元,包括:电压检测端子,其被构造为导通地连接至检测目标;电线,其导通地连接至电压检测端子;以及壳体,其具有板状形状并且包括:端子容纳凹部,其被构造为容纳电压检测端子;电线容纳凹部,其由第一槽侧壁、第二槽侧壁和槽底面所限定,并且被构造为容纳电线并将电线从壳体引出;以及电线限制部,其被构造为将电线保持在电线限制部和槽底面之间并且防止电线从电线容纳凹部移出。
-
公开(公告)号:CN115275498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472521.1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IPC: H01M50/291 , H01M50/593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池组用板和电池组,电池组用板被配置为夹置在多个蓄电模块之间。电池组用板包括:板状壳体,该壳体具有在电池组用板的沿长度方向的第一板侧表面中以凹入形状设置的配合槽,该配合槽是被配置为与设置在层叠的多个蓄电模块之间的导电板的侧缘部相配合的槽;以及多个凹孔,该多个凹孔在与电池组用板的板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并排形成,并且从壳体的第二板侧表面延伸。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