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反共振电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174720B

    公开(公告)日:2010-09-29

    申请号:CN200710144580.1

    申请日:2007-11-09

    Abstract: 共振反共振电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它涉及电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它解决了现有对于无序复合结构的电磁复合材料应用少,因为微小周期性复合结构制备的难度较大,而有序周期性结构限制了左手器件的设计和制作的问题。本发明的共振反共振电磁复合材料按体积百分比导电散射体材料为10~40%、基体材料为60~90%制成。制备方法为:一、取散射体材料和基体材料放入螺杆混料机中进行固态混合;二、将步骤一混合均匀的材料模压或挤压成形,即制备出共振和反共振电磁复合材料。本发明电磁复合材料适用于微波吸收和制备具有左手效应相关特性的新型电磁器件的设计和制作。具有成型性能好、微波透明度好、电磁性能稳定的特点。

    测量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和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0397071C

    公开(公告)日:2008-06-25

    申请号:CN200510010430.2

    申请日:2005-10-14

    Abstract: 测量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和设备。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较宽温度范围内连续测量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和设备。它克服了现有技术或应用场合有限,或测试精度较低的缺陷。该方法按照从低温到高温分段测出材料的热电势值—温度曲线。在测量过程中,试样冷端的热电势输出值在测量过程中进行实时的自动补偿,且上一段的测量结果需要为下一段测量过程提供冷端补偿的数据。最后对测量得到的整个温度范围内的热电势值—温度曲线进行微分处理就得到了这种材料的Seebeck系数。该设备使用具有加热器—冷却器或加热器—加热器组合的加热炉在试样上产生一个很大的温度梯度,使用热电偶分别测量试样冷端和热端的温度,使用标准参考电极进行热电势信号的传输。

    一种测试电触头材料电侵蚀性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196506A

    公开(公告)日:2008-06-11

    申请号:CN200710144988.9

    申请日:2007-12-29

    Abstract: 一种测试电触头材料电侵蚀性的装置,它涉及一种研究电触头材料电侵蚀性能的测试设备。本发明包括电源、电气负载、控制电路、电触头动作执行机构和监测系统以及电弧过程的控制与测量系统。该测试设备可以方便地调整测试电路的电气参数和被检测的电触头对的动作参数,解决了现有电触头材料电侵蚀测试装置中存在的不能检测和控制电触头对的位移,不能实现电触头对接通和分断动作与电源位相关系的同步控制的问题。通过对检测过程中的电触头对的位移过程的精确控制和对电触头对接通和分断过程所对应的电源的位相角条件的严格限制,避免了电触头材料电侵蚀性能测试结果的离散性,为电触头材料电侵蚀机理的研究提供了设备手段和试验依据。

    铜基粉末电触头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209778C

    公开(公告)日:2005-07-06

    申请号:CN03132535.1

    申请日:2003-07-29

    Inventor: 邵文柱 甄良

    Abstract: 铜基粉末电触头的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电工开关用接触元件的制备方法。现有电触头的复压过程不能保证残余孔隙率达到所要求的水平,这一点对铜基电触头尤为明显。本发明致密化过程为多次深度压力变形过程:首先是热挤压,将大坯件挤成板材或棒材,温度为700~750℃,挤压比为20~30;然后通过板材轧制或丝材拉拔进行多道次的冷变形强化,冷变形强化总变形量为70~90%;最终通过冲压或冷镦变形制成触头件。本发明的方法提高了开关电器的可靠性和持久性,它使触头元件的工作寿命得到提高,同时使其它一些使用性能得到改善,通过本发明的致密化过程,可以保证电触头高效密实至理论密度,获得高质量触头。

    一种物理特性可连续调谐的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160713B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210661108.X

    申请日:2022-06-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物理特性可连续调谐的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复合材料界面特性调控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无机颗粒无法实现连续的物理特性调谐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以氧化石墨烯(GO)作为柔性壳层材料,经过结构设计包覆在纳米钛酸钡粒子的表面形成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颗粒,通过改变GO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数量和种类可实现其导电性能的调谐,即从氧化态的绝缘性调节到还原石墨烯态。将具有不同电导率的纳米颗粒与具有铁电特性的高分子混合,制备复合薄膜,可获得具有不同界面物理特性的复合材料,该复合薄膜的最高介电常数比PVDF增加了54.9%,储能密度提高了78.2%,而介电损耗保持在较低的范围内。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快速预测复合介质微波电磁性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687351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110018119.1

    申请日:2021-01-07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快速预测复合介质微波电磁性能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一、样品基础参数的获取;步骤二、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模型体系构建;所述体系构建包括BP神经网络的设计和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的设计;步骤三、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的训练;步骤四、基于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的性能预测:载入原始数据形成涵盖任意填充率的电磁性能预测,并自动输出。本发明中通过遗传算法的引入大幅度提高了预测的精度、避免了传统BP神经网络局部优化和过拟合问题,大大提高了预测效率、降低了预测偏差所带来的技术风险,对比与传统BP预测方法有显著优势。

    一种基于第一性原理设计金属离子掺杂改善银与氧化锡润湿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28194A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687734.6

    申请日:2022-06-16

    Abstract: 一种基于第一性原理设计金属离子掺杂改善银与氧化锡润湿性的方法,涉及一种改善银与氧化锡润湿性的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目前电接触材料Ag/SnO2中Ag与SnO2之间的润湿性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可从原子尺度、基于元素特性和晶体结构,计算氧化锡与银界面的结合强度,并对元素间的电子轨道杂化,电荷转移等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获得金属离子掺杂改善氧化锡与银界面结合的机理。金属银易失电子,而当低价金属离子掺杂时会将氧化锡转变为P型半导体,以空穴作为载流子,而空穴载流子将与来自Ag的电子配对,在表层产生更大的电荷转移,从而形成更强的Ag‑O键,最终提高Ag与SnO2的界面润湿性。

    基于计算机仿真优化铝合金构件机加工序列的方法及计算机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4169225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1362552.3

    申请日:2021-1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计算机仿真优化铝合金构件机加工序列的方法及计算机设备,属于机加工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机加工过程中仿真结果的不可靠以及针对仿真结果工艺优化的不合理的问题。本发明的方法包括:获取构件坯料的材料参数;根据构件的工程图,获取构件坯料切割后的三维模型;对切割后的三维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对网格划分后的三维模型进行热处理仿真,获取热处理仿真后模型的应力场分布和变形场分布;对热处理仿真后的三维模型进行机加工仿真,获取机加工仿真后模型的应力场分布和变形场分布;根据机加工仿真后模型的应力场分布和变形场分布,利用遗传算法,获取优化的机加工序列。本发明适用于铝合金构件的机加工。

    一种多层吸波涂层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83583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110261353.7

    申请日:2021-03-1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多层吸波涂层的设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一、编码及解码;步骤二、遗传种群的构建及初始化;步骤三、适应度函数选取和计算;步骤四、选择/交叉/变异操作;步骤五、确定收敛准则。本发明实现了多层复合隐身涂层的自动化设计,摒除了传统试错方法,大幅度提高了设计效率和准确性;本发明可以实现针对隐身设计要求的靶向设计,可以实现无穷大数据库中的全域自主靶向寻优,大幅度提高了涂层设计的针对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