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768909A
公开(公告)日:2006-05-10
申请号:CN200510010438.9
申请日:2005-10-1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01D53/8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235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室内装修有害气体烘焙排风及生物法处理一体化方法。用红外表面加热装置将室内建材表面温度加热到30℃- 40℃,在室内设置由位于下部的营养液水箱、位于营养液水箱上方的处理塔、填充在处理塔中的载有优势菌为假单胞菌属和短杆菌属的生物膜、位于处理塔上方的雾化喷嘴、连接于营养液水箱和雾化喷嘴之间的循环管道以及设置于循环管道上的循环泵组成的生物滤池,室内空气用抽气泵吸入处理塔的下方,穿过处理塔中的生物膜后从处理塔上方排入室内,营养液在循环泵的作用下在雾化喷嘴与营养液水箱之间循环。本发明的处理效果好,处理时间短。并且生物处理技术属绿色环保技术,将有毒有害气体转化为CO2、H2O以及自身的细胞基质,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1946830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601139.1
申请日:2024-11-1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24D19/10
Abstract: 一种供热建筑室温智能调控方法,属于建筑供热领域,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构建供热建筑管网水力和热力模型,并形成水力热力耦合模型;所述水力热力耦合模型包含管网水力模型、调节阀模型、换热器模型和建筑热网络模型;利用所述水力热力耦合模型构建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模型,定义供热建筑的每个热区对应一个智能体;利用所述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模型求解每个热区的阀门开度,根据用户室内温度设定值进行阀门智能调控,实现供热建筑热用户室温调控。本申请基于强化学习的理念,充分利用建筑的供热运行数据,基于仿真模型构建适配强化学习的环境模型,为智慧供热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5239769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210626199.3
申请日:2022-06-02
Applicant: 中国国家博物馆 , 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 ,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对象的分布位置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待分布空间内的空气状态参数的预测数据,并基于预测数据确定对应的可视化图像;对可视化图像进行数据分析,确定待分布空间内不同区域与空气状态参数相关的目标参数值;根据目标参数值和不同对象的属性信息,确定不同对象分别对应的分布位置,其中,属性信息包括:对空气状态参数的敏感性。本公开实施例能够为不同的对象确定合适的分布位置,有利于提高对象的保护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797858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410086017.7
申请日:2024-01-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Ni‑Fe二元金属煤催化气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煤气化领域。本发明要解决Ni催化剂在高温条件下易烧结和硫中毒,使其活性大幅降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催化剂中Ni和Fe通过物理吸附的形式锚定在HZSM5分子筛上并且高度分散于HZSM5分子筛表面,采用过量浸渍法和焙烧制备。本发明耦合Ni的横向刻蚀特性和Fe的垂直刻蚀特性,在空间方向上强化了该催化剂对煤的气化刻蚀过程,大幅提高了碳转化率,为煤催化气化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一种优化思路。与现有催化剂相比,Ni‑Fe二元金属催化剂展现出了卓越的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同时制备方法简单,这使其成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煤催化气化催化剂。
-
公开(公告)号:CN117267930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319635.3
申请日:2023-10-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24F12/00 , F24F13/30 , F24F13/28 , F24F7/08 , F24F8/108 , F24F8/158 , F24F11/89 , F24F11/74 , F28D20/02
Abstract: 多模式超低能耗建筑厨房补风排烟耦合多级热回收系统,它涉及厨房通风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厨房热回收系统存在运行成本和维护工作量高,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安装难度,影响系统的热回收效率的问题。本发明在正常工作模式下,补风和排风系统同时运行,新鲜空气通过补风通道进入厨房,废弃空气通过排风通道排出。当排风中的温度超过设定阈值时,控制系统将触发热能回收模式。在此模式下,多余的热能将被导入热能储罐,以储存过剩的热量。在能量需求高峰期时,控制系统将启动能量供应模式。此时,热能储罐中的热能可以被释放,以供应额外的热能需求。本发明通过耦合厨房补风和排风系统、热交换和能量储存装置,实现热能回收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1982456B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010795156.9
申请日:2020-08-1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静风条件下建筑群风热环境模拟实验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属于室外风热环境测试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对建筑群室外风热环境的测量方法均不能实现静风环境下的建筑群室外风热环境的测量的问题。它包括静风实验箱体、建筑群构件、温度测试系统及风速测试系统,其中静风实验箱体内部为实验空间,静风实验箱体顶部开口,所述建筑群构件包括建筑群模型及若干电热膜,若干所述电热膜固设在建筑群模型中每个建筑的南向立面上,模拟建筑立面发热。本申请能够提供无风环境,减少外界环境对实验内部的影响,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相对于风洞实验,实验操作更简单,实验周期更短,实验装置的制作费用更低,能够更快更精确的得到实验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591410A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110902814.4
申请日:2021-08-06
IPC: G06F30/28 , G01D21/02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针对博物馆展陈空间气流组织可视化的监测数据同化方法,涉及一种博物馆内的气流组织的监测数据同化方法。为了解决现有的博物馆内空气状态参数的监测方法使得流场可视化的结果与实际观测值产生较大误差的问题。本发明通过样本的正向模拟计算出边界条件与模拟结果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基于迭代集合卡尔曼滤波,结合有限监测点的观测数据,计算各误差在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差值中所占的权重,反向推导出逼近实际工况的边界条件参数,并将优化后的边界条件参数重新代入CFD模型进行计算,循环迭代直至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的差距达到收敛条件,获得能够反映博物馆展陈空间内较为真实的空气状态参数分布结果。主要用于博物馆展陈空间气流组织的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3280389A
公开(公告)日:2021-08-20
申请号:CN202110608726.3
申请日:2021-06-0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基于建筑蓄热特性的柔性智慧供热系统,包含尖峰热源站、换热站、站内调节阀、二次网供水管、二次网回水管、热用户和二次网循环泵;热用户分为自主调控建筑用户和集中调控建筑用户;分别与尖峰热源站与换热站相连的二次网回水管上安装有二次网循环泵,自主调控建筑用户和集中调控建筑用户分别与换热站相连的二次网管路上对应设置有用于调控建筑用户与二次网的水力解耦的自主调控建筑热力系统和集中调控建筑热力系统。本发明需求侧用户调控减少了热网中的过热损失,无自主调控需求的用户具备了更灵活的蓄热调度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9635511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910040056.2
申请日:2019-01-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的高层居住区强排方案生成设计方法,依据设计任务书构建高层居住区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结构模型;生成有监督配对训练下的数据集并调用Python语言调整图片尺寸;对网络进行交替迭代式训练直至达到纳什均衡状态,将拟规划的高层居住区轮廓图片作为输入条件,得到高层居住区强排方案总平面图;调用Python语言获取总平面图的像素灰阶数值,从而构建高层居住区建筑几何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和专家评价方法建立建筑日照、消防性能与城市天际线联合评价体系。本发明可以支撑高层居住区强排设计决策制定,同时通过建筑日照、消防性能与城市天际线分析对高层居住区强排设计方案进行主客观联合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09632004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910015734.X
申请日:2019-01-0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局地修正UTCI的严寒地区室外热舒适度实时评价方法,步骤1、利用物联网云平台建立严寒地区局地室外热感觉投票数据库;步骤2、建立严寒地区局地气象数据库;步骤3、计算局地Tmrt和UTCI值,对局地UTCI尺度进行地域性修正并计算实时压力类别,编写数据交互接口程序,实现数据云传输与云下载;步骤4、利用微型卡片式电脑及物联网云平台存储、处理实测和计算数据,通过终端进行远程监测,并通过显示装置实现实时评价。本发明可以实现严寒地区室外热舒适度实时评价,并通过终端进行远程、异地、实时监测,同时结合局地室外热感觉投票数据库,显著提高评价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为严寒地区居民出行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