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隧穿隔离层的磁性隧穿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93212B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1811495192.2

    申请日:2018-12-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隧穿隔离层的磁性隧穿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该器件包括:第一金属连接层,所述第一金属连接层形成于一CMOS电路基底上、第一金属过渡层、隧穿隔离底层、固定磁层、隧穿层、自由磁层、隧穿隔离顶层、第二金属过渡层以及第二金属连接层。本发明采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或薄膜剥离‑转移工艺制作自由磁层,可以避免隧穿层不被溅射粒子损伤,提高隧穿层的质量。本发明的隧穿隔离层可有效隔绝金属过渡层与固定磁层以及自由磁层,使固定磁层、自由磁层与金属过渡层间没有界面态,以保证固定磁层、自由磁层良好的铁磁性能。

    环栅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2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435644A

    公开(公告)日:2020-07-21

    申请号:CN201910027378.3

    申请日:2019-01-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栅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方法包括:1)提供SOI衬底,其绝缘层中形成有凹槽;2)形成悬空并横跨于凹槽上的半导体纳米线结构;3)对半导体纳米线结构进行圆化及减薄;4)于半导体纳米线表面形成全包围式的栅介质层,于栅介质层表面形成栅电极层;5)以栅电极层作为掩膜,进行离子注入工艺以形成源区及漏区;6)去除栅电极层包围以外的栅介质层;7)于源区及漏区形成源电极及漏电极。本发明采用栅电极层作为掩膜进行源区及漏区的自对准注入,可有效提高工艺稳定性以及注入精度,并可有效降低工艺成本。本发明在制备半导体纳米线时,不需要进行各项同性的湿法腐蚀,可有效避免内凹性空腔的产生。

    三维堆叠的环栅晶体管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35643A

    公开(公告)日:2020-07-21

    申请号:CN201910027361.8

    申请日:2019-01-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维堆叠的环栅晶体管的制备方法,方法包括:1)提供SOI衬底,其绝缘层中形成有凹槽;2)形成悬空并横跨于凹槽上且向上堆叠的半导体纳米线结构;3)对半导体纳米线结构进行圆化及减薄;4)于沟道区表面形成注入阻挡层,其显露源区及漏区的制备区域;5)进行离子注入以形成源区及漏区;6)于半导体纳米线表面形成全包围式的栅介质层及栅电极层,并图形化形成栅极结构;7)形成源电极及漏电极。本发明的环栅晶体管采用后栅工艺制备,可有效提高栅极材料的选择范围,从而实现不同的器件性能要求。本发明在刻蚀半导体纳米线时,不需要进行各项同性的湿法腐蚀,可有效避免内凹性空腔的产生。本发明可有效提高器件的集成度。

    磁性隧穿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93216A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1811495874.3

    申请日:2018-12-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磁性隧穿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该器件包括:第一金属连接层,形成于一CMOS电路基底上,且与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一金属过渡层,形成于第一金属连接层上;固定磁层,形成于第一金属过渡层上;隧穿层,形成于固定磁层;自由磁层,形成于隧穿层上;第二金属过渡层,形成于自由磁层上;第二金属连接层,形成于第二金属过渡层上。本发明在制作完隧穿层之后,采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或薄膜剥离-转移工艺制作自由磁层,相比于溅射工艺来说,可以避免隧穿层不被溅射粒子损伤,提高隧穿层的质量。本发明可以将磁性隧穿结器件直接制备于传统的硅基CMOS电路上,也可制备在柔性衬底电路上,减小了器件制备成本,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基于图形化SOI衬底的抗辐照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35628A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910239157.2

    申请日:2019-03-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图形化SOI衬底的抗辐照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结构包括:图形化SOI衬底,所述图形化SOI衬底,其绝缘层中具有凹槽,顶半导体层呈十字形半导体岛且完全覆盖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半导体层及第二半导体层;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区,形成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两端,所述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与所述绝缘层的交叠区域的宽度;栅极结构;第二导电类型的源区及漏区;钝化层以及源电极和漏电极。本发明通过在十字形半导体岛的第二半导体层两端设置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区,可有效消除总剂量效应导致的漏电沟道,使该器件对总剂量效应零响应。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