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132573A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510623069.4
申请日:2015-09-2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C12Q1/6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Q1/6869 , C12Q2563/131 , C12Q2563/143 , C12Q2565/3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核苷酸合成焦测序定量检测甲基化的方法,将基因组DNA经亚硫酸氢盐转化后的PCR产物进行两核苷酸合成焦测序,连续记录每个测序反应得到包括两核苷酸种类及其核苷酸合成数目的测序编码信息。通过设定已确定的目标区域序列中所有CG位点中碱基C均不同程度的转化成T,再利用两核苷酸合成焦测序得到的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实现目标区域序列中甲基化的定量分析。本发明能够大幅度提高测序长度,拓宽了传统焦测序的分析范围,适合单样本PCR产物、以及混合样本PCR产物序列的甲基化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2582084A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2011358458.6
申请日:2020-11-2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21C15/257 , F28D15/02 , F28F19/00 , F28F21/08 , F28F23/00
Abstract: 一种采用超导热管的微堆,包括微堆本体和冷却回路,所述微堆本体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燃料元件,所述燃料元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冷却回路,在微堆本体和冷却回路之间设置有超导热管,所述超导热管的热端置于燃料元件中,冷端置于冷却回路的换热器中,超导热管内部充填有工作介质,微堆运行过程中,通过所述工作介质的非能动相变传热将燃料元件产生的热量从热端传递给与冷端相连的冷却回路。本发明具有结构紧凑,高效换热,适用广泛,固有安全性高等特点,在军民融合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220731192U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22024140.X
申请日:2023-07-3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量子微型反应堆,热管量子微型反应堆包括三个回路,分别为常规反应堆热能发电回路、拓扑绝缘体热电转换新型回路以及通过压电材料的新型发电回路;常规反应堆热能发电回路为通过热管导出堆芯热量进入热交换器,之后将热量传导到动力系统,拓扑绝缘体发电回路为通过热管导出堆芯热量进入热交换器,再通过拓扑绝缘体进入动力系统;压电材料组成的新型发电回路直接将压电材料布置在堆芯上部,将堆芯压力直接转换成电能导入动力系统;布置在堆芯以及热管内的射线发生器及量子点,可以启停并提高反应堆的安全运行效率;本发明利用量子点,实现量子反应堆的新概念设计与安全高效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218886841U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21208099.0
申请日:2022-05-1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21C15/18 , G21C15/25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载式热管堆内余热排出系统,包括设置反应堆内的热管以及设置在热管冷凝段的换热器和余热排出装置,余热排出装置包括自然对流通风、高位水箱直接喷淋和水泵抽取底部水箱喷淋,自然对流通风、高位水箱直接喷淋和水泵抽取底部水箱喷淋布置于可移动的防振车厢内,形成三级纵深防御的能动与非能动结合的智能化紧凑式冷却方式,本实用新型余热系统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方便移动、智能化运转和换热效率高等优点,适合于边远地区、极寒地区、医院军工等,使车载式热管堆或其他移动式动力装置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215598185U
公开(公告)日:2022-01-21
申请号:CN202122066833.6
申请日:2021-08-3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F28D15/04 , G21C15/25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应堆用镓热管及换热装置,镓热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为冷凝段,管体的另一端为蒸发段,在冷凝段与蒸发段之间的绝热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体内设置有吸液芯以及填充在管体内、并在管体内循环流动的镓及其相关工质。本实用新型镓热管以液态金属镓为基础工作介质,镓在29.76℃时为液态,液态镓具有宽温度范围、良好的热稳定性。本实用新型既可以适用于中低温系统,可以用于高温系统。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广泛,简单方便和高效。镓热管特别适合移动式小型反应堆,可以应用于综合能源系统、空间核反应堆,冷却、深海、军民融合等广泛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220063754U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21408085.8
申请日:2023-06-0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1N15/0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中颗粒物运动沉积可视化测量装置,包括CO2源、测试段、颗粒物发生源、颗粒物回收装置和观测设备;测试段包括气体通道、可视窗和温度调节部;气体通道入口与循环泵输出端连接,并在连接管路上设有稳压器、预热器和阀门,气体通道出口与循环泵输入端相连,并在相连的管路上串联颗粒物收集装置、冷却装置、背压阀及CO2源;CO2源的输出端并联设有增压泵和控制阀;颗粒物发生源产生的颗粒物由气体通道入口被超临界CO2气力输送至气体通道内;可视窗设置在气体通道的侧壁上;温度调节部设置在所述气体通道一侧。本申请实现了对超临界CO2动力循环过程中颗粒物的运动沉积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216523306U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123057088.5
申请日:2021-12-0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镓水空气智能换热器,包括管程侧、与所述管程侧换热的壳程侧,所述壳程侧包括两个介质回路,分别为一回路和二回路,一回路和二回路并联设置;一回路和二回路用于形成四种不同的介质组合以分别与不同温度等级的管程侧介质换热,四种不同的介质组合分别为:一回路内通入第一介质、二回路不通入介质;一回路内通入第一介质,二回路内通入第二介质;一回路、二回路内均通入第一介质;一回路、二回路内均通入第二介质。壳程侧的结构包括两个回路,实现四种介质组合,从而满足和不同温度等级的管程侧介质换热,可通过合理配置介质种类及管程侧介质的流量,以最大程度提高换热效果,提升换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214537499U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120736294.X
申请日:2021-04-1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核能领域的高效换热的紧凑型管壳式换热器,可适应小型反应堆,结构紧凑。所述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管体、折流板、封头,管体位于壳体中,且管体和壳体固定连接,壳体上设有第一出口和第一进口,管体上设有第二出口和第二进口;管体和壳体之间形成腔体;折流板位于腔体中,折流板的底端和壳体内壁固定连接;封头位于壳体两端,密封壳体和管体之间的空隙。
-
公开(公告)号:CN213815567U
公开(公告)日:2021-07-27
申请号:CN202022783218.2
申请日:2020-11-2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21C15/257 , F28D15/02 , F28F19/00 , F28F21/08 , F28F23/00
Abstract: 一种采用超导热管的微堆,包括微堆本体和冷却回路,所述微堆本体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燃料元件,所述燃料元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冷却回路,在微堆本体和冷却回路之间设置有超导热管,所述超导热管的热端置于燃料元件中,冷端置于冷却回路的换热器中,超导热管内部充填有工作介质,微堆运行过程中,通过所述工作介质的非能动相变传热将燃料元件产生的热量从热端传递给与冷端相连的冷却回路。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高效换热,适用广泛,固有安全性高等特点,在军民融合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216954134U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120953725.8
申请日:2021-05-0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滴开槽型缠绕管式换热器,涉及核能在内的能源领域和机械设备领域,解决了换热器换热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采用外层管和内层管双层管束布置,可有效提高单位体积换热面积,强化换热器换热能力。外层管和内层管的管道截面形状为水滴开槽型,能够有效增大管内流体扰动,提高管内流体的湍流强度,强化管内流体与壁面的换热能力。采用冷热侧逆流换热,有效提高了冷热侧传热温差,提高换热效率;同时缠绕结构能使流体在壳侧流动时扰动能增加,能够更好的冲刷管道壁面进行换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