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子午线轮胎
    1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855096B

    公开(公告)日:2013-04-17

    申请号:CN200880104872.5

    申请日:2008-07-02

    Inventor: 海老子正洋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不特别准备宽度超宽的胎体材料地仅使用现有尺寸的胎体材料容易地生产将胎体的折回端夹入带束层的构造的耐久性以及操纵稳定性优异的轮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将双层胎体(A、B)从胎面部(1)经左右侧壁部(2)到胎圈部(3),将其两端分别围绕左右的胎圈芯(4、4)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回,在胎体(A、B)的外周侧配置带束层(6),将双层胎体(A、B)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整个宽度设为相同长度,并且使其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互相反向地偏置,由此使胎体(A、B)的两端部的从左右的胎圈芯(4)的折回长度互不相同,使其中折回长度较短一方在胎圈芯(4)的附近结束,使折回长度较长一方延长到所述带束层端部(6e)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而结束。

    充气轮胎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007006A

    公开(公告)日:2011-04-06

    申请号:CN200980113155.3

    申请日:2009-02-19

    Inventor: 海老子正洋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改善湿滑路面上的操控稳定性同时确保良好的雪地性能的充气轮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上的轮胎赤道线的两侧设置在轮胎圆周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一主槽,将各第一主槽的中心位置与轮胎赤道线的距离设定为接地宽度W的8%~20%,在这些第一主槽的相互之间划分出第一陆部,该第一陆部的两边缘部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设置间隔地分别形成具有弯曲形状的多根副槽,使各副槽的一端向所述第一主槽开口而使另一端在所述第一陆部内终止,在所述第一陆部的轮胎赤道线上的部位形成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肋状花纹部分,并且将各副槽的中心线的长度L相对于该副槽的轮胎圆周方向的间距长度P设为1.1×P≤L≤2.0×P的关系。

    充气轮胎
    1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070648B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1780023913.7

    申请日:2017-02-22

    Inventor: 海老子正洋

    Abstract: 确保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并提高湿润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在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通过在轮胎周向延伸并在轮胎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主槽3,划分形成有配置于轮胎赤道面CL上的中央环岸部4A和其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各中间环岸部4B,所述充气轮胎具备:刀槽花纹5,设为在中央环岸部4A,一端5a与中央主槽3A连通,另一端5b在中央环岸部4A内终止,并在中途弯曲;周向细槽6,在各中间环岸部4B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将所述中间环岸部4B分割为肋状的中间内侧环岸部4Ba和中间外侧环岸部4Bb;以及横纹槽7,设为在中间外侧环岸部4Bb与胎肩主槽3B和周向细槽6连通并在轮胎周向排列多个,将中间外侧环岸部4Bb分割为花纹块状。中间内侧环岸部4Ba的宽度d1与周向细槽6的槽宽d2满足0.1≤d2/d1≤0.4的关系。

    充气轮胎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070655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780025632.5

    申请日:2017-02-22

    Inventor: 海老子正洋

    Abstract: 确保在干燥路面以及湿润路面的驾驶稳定性能,并且提高在积雪路面的驾驶稳定性能。在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通过在轮胎周向延伸且在轮胎宽度方向排列的两条主槽3(中央主槽3A和胎肩主槽3B)划分形成有环岸部4(中间环岸部4B),所述充气轮胎具备:多个横纹槽7,一端7a与胎肩主槽3B连通,另一端7b在中间环岸部4B内终止,并且设置为以从一端7a至另一端7b的中途具有弯折点7c地折回的方式弯折,且在轮胎周向排列;以及刀槽花纹8,贯穿横纹槽7并且延伸设置,以横纹槽7作为边界的至少一侧形成为锯齿形状。

    充气轮胎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858560A

    公开(公告)日:2013-01-02

    申请号:CN201180020864.4

    申请日:2011-09-22

    Inventor: 海老子正洋

    Abstract: 一种充气轮胎,其中水滑阻力和耐磨性至少之一能够得到保持,而另一特性得到增强,滚动阻力被减低。该轮胎包括在胎面部、一对周向主槽(12,14)和位于周向主槽(12,14)之间并延伸于轮胎周向的陆部(13)。陆部(13)包括凸出部(44)其于轮胎径向上以第二弧形(R2)突出,其作为陆部胎面的截面轮廓,斜面部(48,50)连接于凸出部(44)并朝向周向主槽(12,14)的各槽壁直线延伸。凸出部(44)的部分从虚拟胎面轮廓线(40)沿径向突出,该轮廓线由胎面部截面上第一弧形(Rl)决定。最大凸出量(H)为0.1-0.8mm。虚拟胎面轮廓线(40)与斜面部交叉延伸。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