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482963A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1080037187.2
申请日:2010-08-20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F01N1/02 , F01N1/22 , F16L55/03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1/02 , F01N1/026 , F01N1/22 , F01N2470/02 , F01N2490/15 , F01N2490/20 , F16L55/02727 , F16L55/0336
Abstract: 减小气体经过的管中产生的辐射声的辐射声减小结构包括:第一管(304);和第二管(314),所述第二管(314)布置在第一管(304)的内部并且在外周表面上具有线性接触部(QN),所述线性接触部(QN)与第一管(304)的内周表面(304a)的一部分线性接触。而且,气体经过的管中的辐射声减小结构包括:第一管(304);和以伪圆筒形凹多面体外壳形成的第二管(314),所述第二管(314)布置在第一管(304)的内部并且在外周表面上具有点接触部(KZ),所述点接触部(KZ)与第一管(304)的内周表面(304a)的一部分点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03270260B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申请号:CN201180060978.1
申请日:2011-12-1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消音装置,包括:具有扁平截面形状的消音器(1、20、30、40);入口管(7、26、36、46);出口管(8、27、37、47);以及将消音器(1、20、30、40)的内部划分成多个消音室的至少一个隔板(2、3;21、22;31、32;41、42)。所述至少一个隔板(2、3;21、22;31、32;41、42)中的每个隔板具有至少一个连通孔。在消音器(1、20、30、40)内,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孔、入口管(7、26、36、46)的开口以及出口管(8、27、37、47)的开口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与消音器(1、20、30、40)的在消音器(1、20、30、4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分离开与消音器(1、20、30、40)的宽度的一半相等的长度的位置处,并且它们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与消音器(1、20、30、40)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分离开与所述宽度的四分之一相等的长度的位置处。
-
公开(公告)号:CN102341577B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080009884.7
申请日:2010-03-29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3/2842 , B01D53/88 , F01N3/2026 , F01N3/2853 , F01N3/2864 , Y02T10/26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一种催化转换装置,其能够抑制由于排气管内所产生的水滴而导致的催化剂载体的加热效果的降低。其中,在外壳筒体(28)内保持催化剂载体(14)的保持衬垫(26)采用由内侧纤维层(30)、固体层(32)、外侧纤维层(34)构成的三层结构。固体层(32)从催化剂载体(14)的上游侧端面(14A)向上游一侧突出,从而在突出部(38)与外壳筒体(28)之间构成了间隙部(40)。由于突出部(38)成为屏障,因此附着于外壳筒体(28)的内周面上的水滴不会到达催化剂载体(14)。
-
公开(公告)号:CN102482965B
公开(公告)日:2014-01-29
申请号:CN200980161155.0
申请日:2009-08-28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1/083 , F01N1/02 , F01N1/06 , F01N2470/02 , F01N2470/20 , F01N2490/02 , F01N2490/14 , F01N249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无需在尾管夹装副消声器、或在尾管的上游开口端设置具有大容量的共鸣室的消音器,便能抑制因尾管的气柱共鸣导致声压级增大、能够减少重量、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内燃机的排气装置,内燃机的排气装置具备将从内燃机(21)排出的废气排出到大气的排气管(28),排气管(28)具有与废气的排气方向上游侧的消音器(27)连接的上游开口端(28a)、及用于向大气排出废气的下游开口端(28b),在上游开口端(28a)以及下游开口端(28b)的至少一方与废气的排气方向相对而设置板(41),在板形成开口部(41d),在排气管(28)的周壁上的从板(41)朝轴线方向内侧离开的位置形成贯通孔(28e)。
-
公开(公告)号:CN102482963B
公开(公告)日:2014-01-08
申请号:CN201080037187.2
申请日:2010-08-20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F01N1/02 , F01N1/22 , F16L55/03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1/02 , F01N1/026 , F01N1/22 , F01N2470/02 , F01N2490/15 , F01N2490/20 , F16L55/02727 , F16L55/0336
Abstract: 减小气体经过的管中产生的辐射声的辐射声减小结构包括:第一管(304);和第二管(314),所述第二管(314)布置在第一管(304)的内部并且在外周表面上具有线性接触部(QN),所述线性接触部(QN)与第一管(304)的内周表面(304a)的一部分线性接触。而且,气体经过的管中的辐射声减小结构包括:第一管(304);和以伪圆筒形凹多面体外壳形成的第二管(314),所述第二管(314)布置在第一管(304)的内部并且在外周表面上具有点接触部(KZ),所述点接触部(KZ)与第一管(304)的内周表面(304a)的一部分点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03270260A
公开(公告)日:2013-08-28
申请号:CN201180060978.1
申请日:2011-12-1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消音装置,包括:具有扁平截面形状的消音器(1、20、30、40);入口管(7、26、36、46);出口管(8、27、37、47);以及将消音器(1、20、30、40)的内部划分成多个消音室的至少一个隔板(2、3;21、22;31、32;41、42)。所述至少一个隔板(2、3;21、22;31、32;41、42)中的每个隔板具有至少一个连通孔。在消音器(1、20、30、40)内,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孔、入口管(7、26、36、46)的开口以及出口管(8、27、37、47)的开口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与消音器(1、20、30、40)的在消音器(1、20、30、4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分离开与消音器(1、20、30、40)的宽度的一半相等的长度的位置处,并且它们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与消音器(1、20、30、40)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分离开与所述宽度的四分之一相等的长度的位置处。
-
公开(公告)号:CN102782266A
公开(公告)日:2012-11-14
申请号:CN200980162376.X
申请日:2009-11-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1/02 , F01N1/083 , F01N1/165 , F01N1/20 , F01N13/085 , F01N2470/02 , F01N2470/20 , Y10T137/7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排气装置,其能够在降低重量的增大和制造成本的增加的同时,通过不需要复杂控制的简单的结构,来抑制由于排气尾管的气柱共鸣而使声压级增大的现象。所述内燃机的排气装置具有与排气尾管的中心轴(○)正交,并且以相对于中心轴向外周侧远离的方式而被安装在排气尾管的下游部(28B)上的摆动轴(43),并且,设置有通过只承接流通于排气尾管内的排气流,从而以使排气尾管的通道截面面积的大小可变的方式,以摆动轴为中心而进行摆动的摆动板(41),而且,在摆动板上设置有下部突出片(41b),所述下部突出片(41b)在排气尾管(28)内产生了气柱共鸣的情况下,于摆动板承接与发动机(21)的运转状态相对应的排气流量从而进行了摆动时,将排气尾管的通道截面面积收缩为最小。
-
公开(公告)号:CN101449033B
公开(公告)日:2010-11-17
申请号:CN200780018068.0
申请日:2007-05-1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1/166 , F01N1/084 , F01N1/089 , F01N2490/06
Abstract: 一种消音器(11)具有带有多个消音室(17-21)的外壳(12),排气管(25、26)穿过至少两个消音室,开口(31、32)设置在每个排气管中,并且阀(35、38)设置在所述开口中的每一个内。在该消音器内,多个所述开口设置在来自一个开口的排气流和来自另一个开口的排气流彼此不干涉的位置处。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排气管中的所述开口不彼此面对的位置处。因此,通过避免来自两个开口的排气流之间的干涉,可以抑制由所述干涉引起的异常声音。
-
公开(公告)号:CN104819070A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510054297.4
申请日:2015-02-02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F02G5/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5/02 , F01N3/005 , F01N3/0205 , F01N3/043 , F01N9/00 , F01N2240/02 , F01N2240/36 , F01N2260/024 , F01N2260/08 , F01N2900/0422 , F01N2900/08 , F01N2900/102 , F01P7/14 , F01P2025/13 , F01P2025/30 , F01P2060/08 , F01P2060/16 , F02G5/02 , F28D21/0003 , Y02T10/16 , Y02T10/166 , Y02T10/47
Abstract: 一种排气热回收控制装置,其包含:回收热调节单元,其配置为调节通过排气热回收器(12)的排气热回收量,所述排气热回收器(12)回收排气热;以及控制单元(14),其配置为控制所述回收热调节单元,以便当预测到排气管内的结冰时,基于安装有所述排气热回收控制装置的车辆的行驶历史,来防止或抑制所述排气管内的所述结冰。
-
公开(公告)号:CN103237964B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080070483.2
申请日:2010-12-2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F01N3/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53/346 , F01N3/2026 , F01N3/2853 , F01N9/00 , F01N11/002 , F01N13/14 , F01N2240/16 , F01N2550/02 , F01N2900/1602 , F01N2900/1628 , Y02T10/26 , Y02T10/47
Abstract: 本发明得到一种催化转化装置,其能够抑制由排气中的水分所导致的电极部件间的绝缘性的下降。在用于对催化剂载体(14)进行通电的电极棒(32)的周围具备绝缘层(34),从而使电极棒(32)和外壳筒体(28)绝缘。催化剂载体(14)由通过电压施加而温度上升的材料构成。通过从电源(48)向催化剂载体(14)进行电压施加,从而提高绝缘层(34)的温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