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氧化锌/四氧化三钴/碳锂电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21716B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1911285377.5

    申请日:2019-12-13

    Abstract: 一种氧化锌/四氧化三钴/碳锂电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它涉及锂电池领域,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多面体结构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使用中电解液和活性物质直接接触,造成电解液分解的问题;以及多面体复合材料比表面积小的问题;本发明在没有添加任何配位抑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通过构建一种特殊的中空多面体核壳结构,在溶剂热反应下加入泡沫镍材料,MOFs材料发生相转变,得到泡沫镍负载中空Zn/Co‑MOFs材料,在煅烧条件下,混合MOFs前驱体材料有机配体键合金属中心直接转变成空心多孔核壳结构ZnO/Co3O4/C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可以获得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本发明应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

    一种大功率充电用三端口DC/DC变换器

    公开(公告)号:CN110445375A

    公开(公告)日:2019-11-12

    申请号:CN201910757341.6

    申请日:2019-08-14

    Abstract: 一种大功率充电用三端口DC/DC变换器,属于汽车驱动与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非隔离降压拓扑无法自由实现大功率充电及同时控制蓄电池自由充放电的需求的问题。本发明的输入电容与电压源并联;电压源正极连接开关管Q1的漏极,开关管Q1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电压源负极;开关管Q2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开关管Q2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蓄电池正极,蓄电池负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电感L1的一端连接开关管Q2的源极,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3的漏极,开关管Q3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蓄电池正极;输出电容的一端连接开关管Q3漏极,输出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蓄电池负极。本发明适用于汽车驱动与控制使用。

    一种电缆软接头绝缘修复加工用参数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734581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877294.X

    申请日:2024-0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缆软接头绝缘修复加工用参数优化方法,属于电力电缆绝缘设计制造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电缆软接头加工过程中关键工艺参数选择存在的缺乏目标性和系统性、实验成本高、实验工作量大以及关键工艺参数的选择缺乏与之对应的性能作为评价和优化的标准的问题。本发明系统性的提出了针对电缆软接头加工过程关键参数的优化方法,依次对电缆软接头恢复绝缘注塑阶段和交联阶段的温度和压力参数逐级优化,层次分明,具备较高的可执行性。此外,本发明实现了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小型平板试样模拟电缆软接头制造过程,大大减小了获得优选工艺参数的人力物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对电缆软接头绝缘界面形貌与电气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接枝改性交联聚乙烯绝缘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028775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210724461.8

    申请日:2022-06-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枝改性交联聚乙烯绝缘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输电设备绝缘层技术领域。为提高现有高压直流电缆用绝缘材料的直流介电性能,改善高压直流电缆绝缘层的空间电荷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接枝改性交联聚乙烯绝缘层,由热塑性聚乙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过氧化二异丙苯和抗氧剂经熔融共混、挤出和交联制成。本发明通过接枝改性对材料内部引入深陷阱能级,有效抑制载流子迁移,降低材料高温电导率,提高材料的直流击穿强度。将本发明提供的接枝改性交联聚乙烯绝缘层用于制备高压直流电缆,能够抑制电荷继续向材料内部的注入,改善高压直流电缆绝缘层的空间电荷问题。

    短路热冲击作用下热塑性电缆绝缘结构动态演变仿真计算方法及其计算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993240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311689025.2

    申请日:2023-12-1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缆可靠性评估领域,提供一种基于相变的热塑性绝缘电缆受热冲击后绝缘偏心率计算方法。基于实测的结晶熔融特性和流变特性参数,建立电缆及其敷设环境的简化模型,其中根据电缆典型形状截面建立二维模型;确定材料物性的参数,其中参数包括电学参数及热物性参数;设定假设条件,基于简化模型确定控制方程;基于控制方程结合焓‑孔隙率法在确定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之后建立起完整的分为两个阶段的电磁热‑相变‑熔体流动的热塑性电缆二维数值模型,确定其网格划分与时间步长选取后进行模型计算;进行电缆结构与材料属性的参数化建模,并进行参数分析与优化。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实验手段测试分析绝缘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非常困难的问题。

    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功率分配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466365B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申请号:CN201910756870.4

    申请日:2019-08-14

    Abstract: 一种基于三端口DC/DC变换器的增程式电动汽车功率分配装置,涉及直流变换器,属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设计与应用领域。解决了现有增程器的输出端与负载端附加变换器需要多个电子变换装置,造成系统的稳定性差、成本高且功率密度低的问题。本发明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发电机的电源信号输出端连接整流装置的电流信号输入端,整流装置的整流后信号输出端连接三端口DC/DC变换器的一个电源信号输入端;三端口DC/DC变换器的另一个电源信号输入端连接储能电池的电源信号输出端,三端口DC/DC变换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逆变器的信号输入端,逆变器的信号输出端牵引电机的电源信号输入端,所述牵引电机带动主减速器运动。本发明适用于增程式电动汽车使用。

    应用智能支持向量机对多环芳烃性质/毒性的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868540A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610176440.1

    申请日:2016-03-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9/704 G06K9/626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应用智能支持向量机对多环芳烃性质/毒性的预测方法,该方法根据已测的多环芳烃的分子结构,利用定量构效关系技术,建立多环芳烃环化指标预测模型和多环芳烃致癌性预测模型,应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实现了对小样本、非线性、高维问题的处理。并采用网格搜索法、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优化模型,避免了参数的影响,进一步增加模型的准确性。本发明利用智能优化支持向量机可以快速的预测未知多环芳烃的性质和毒性,相比传统的毒理性测试实验提高了测试效率,相比于传统的统计预测法提高了泛化能力。相比正常算法避免了参数影响。实现了程序化,能为多环芳烃的环境评价提供可参考的决策性依据。

    一种实现病毒RNA特异性检测的微流控-SERS的原位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376613A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410453024.6

    申请日:2024-04-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病毒RNA特异性检测的微流控‑SERS的原位检测方法,包括:微流控芯片、四氧化三铁纳米球、纳米银球、纳米金星、二氧化硅、pDNA、拉曼光谱检测系统、霍尔线圈、电源模块、主控模块、PC机;微流控芯片可高度模拟细菌培养条件和生活环境,同时实施细菌的分选、培养和分离等预处理操作;在四氧化三铁纳米球外包裹二氧化硅,并在二氧化硅表面偶联pDNA1和纳米银球制作出SERS基底a;在纳米金星外包裹二氧化硅并在二氧化硅表面偶联pDNA2制作出SERS基底b,两个SERS基底结构与待检测物形成卫星结构的多功能微球;利用倒光刻法和倒模法制作微流控芯片;由霍尔线圈、电源模块、主控模块以及PC机构成的总控系统可控制磁珠运动,将制备好的两个SERS基底与待测病毒RNA通入到微流控芯片,放置于拉曼光谱检测系统中,实现对病毒RNA的特异性检测。

    一种接枝改性交联聚乙烯绝缘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028775A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724461.8

    申请日:2022-06-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枝改性交联聚乙烯绝缘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输电设备绝缘层技术领域。为提高现有高压直流电缆用绝缘材料的直流介电性能,改善高压直流电缆绝缘层的空间电荷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接枝改性交联聚乙烯绝缘层,由热塑性聚乙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过氧化二异丙苯和抗氧剂经熔融共混、挤出和交联制成。本发明通过接枝改性对材料内部引入深陷阱能级,有效抑制载流子迁移,降低材料高温电导率,提高材料的直流击穿强度。将本发明提供的接枝改性交联聚乙烯绝缘层用于制备高压直流电缆,能够抑制电荷继续向材料内部的注入,改善高压直流电缆绝缘层的空间电荷问题。

    应用智能支持向量机对多环芳烃性质/毒性的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868540B

    公开(公告)日:2018-04-13

    申请号:CN201610176440.1

    申请日:2016-03-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应用智能支持向量机对多环芳烃性质/毒性的预测方法,该方法根据已测的多环芳烃的分子结构,利用定量构效关系技术,建立多环芳烃环化指标预测模型和多环芳烃致癌性预测模型,应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实现了对小样本、非线性、高维问题的处理。并采用网格搜索法、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优化模型,避免了参数的影响,进一步增加模型的准确性。本发明利用智能优化支持向量机可以快速的预测未知多环芳烃的性质和毒性,相比传统的毒理性测试实验提高了测试效率,相比于传统的统计预测法提高了泛化能力。相比正常算法避免了参数影响。实现了程序化,能为多环芳烃的环境评价提供可参考的决策性依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