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包及冷却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345000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208836.X

    申请日:2023-03-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实现热失控排气导流的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包及冷却控制方法,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模块、检测模块和执行模块;所述电池模块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集流装置、液冷盖板和电芯阵列;三个元件紧密贴合,且具有贯通的导流孔,使热失控气体和烟雾通过通道、排气管排至电池包外部。所述冷却控制方法根据预先设置的多级温度阈值,根据所述电池模组的检测模块检测的电池单体温度和烟雾指示执行模块冷却控制所述电池模组冷却。本发明有目的的将热失控气体导入集流箱中并通过排气管排出,而不会在动力电池包里扩散,进而影响其他电池模组的工作,避免了热失控气体对其他电池单体或者电池模组的二次伤害,大大提升了电池包的热安全性能。

    消除透射光的共光路自校准薄膜厚度与折射率的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17962B

    公开(公告)日:2020-04-07

    申请号:CN201810084488.9

    申请日:2018-0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消除透射光的共光路自校准薄膜厚度与折射率的测量方法,属于光学测量领域,包含如下步骤:在不插入待测薄膜时,打开第1光开关,关闭第2光开关,驱动光程扫描装置进行光程扫描,保存采集到的信号;关闭第1光开关,打开第2光开关,驱动光程扫描装置进行光程扫描,保存采集到的信号;解调采集到的信号;若测量不透明待测薄膜厚度,打开第1光开关与第2光开关,驱动光程扫描装置进行光程扫描,进行光程匹配,保存采集到的信号;解调采集到的信号,获得二倍光程;计算不透明待测薄膜厚度;测量透明薄膜厚度和折射率时,方法类似。本发明测量功能多;能够消除透射光的影响提高精度;降低识别难度;降低光路复杂性,提高测量速度。

    一种薄膜厚度与折射率同时测量的装置及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426530A

    公开(公告)日:2018-08-21

    申请号:CN201810082442.3

    申请日:2018-0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薄膜厚度与折射率同时测量的装置及测量方法,属于光学测量领域。具体包括宽谱光源输出模块、窄线宽激光光源输出模块、膜厚测量探头模块、解调干涉仪模块以及采集与控制模块五部分。本发明将窄线宽激光光源输出模块的输出信号直接输入到解调干涉仪模块中,满足干涉信号共光路的同时避免了膜厚测量探头模块中激光透射光以及激光多次反射光对干涉信号质量的影响;通过控制膜厚测量探头尾纤的长度避免了膜厚测量探头模块中宽谱光透射光对特征信号峰识别的干扰。本发明实现不需标定样品标定即可对薄膜的厚度及折射率进行非接触测量,具有自校准、测量结果可溯源、稳定性高、特征信号识别简单等优点。

    面向服务质量保障的认知网络服务迁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196503A

    公开(公告)日:2011-09-21

    申请号:CN201110176809.6

    申请日:2011-06-2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面向服务质量保障的认知网络服务迁移方法,若认知网络系统检测到了系统中存在工作节点服务失效的情况,则启动服务迁移机制:暂停服务失效的节点上当前正在执行的服务,同时创建一个服务迁移实例;对暂停的服务进行分层重构;计算迁移路径,然后向迁移节点发送服务迁移请求;迁移节点收到请求后,进行迁移并告知新的迁移位置,并在新的工作节点进行服务注册,激活挂起的迁移服务,原工作节点删除迁移服务的备份,本次服务迁移过程完成。本发明从根本上解决了网络环境下服务容错恢复开销大效果欠佳的技术难题,具有成本低,副作用小以及实施简单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单一燃料低温重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06604B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210915433.4

    申请日:2022-07-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单一燃料低温重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所述装置包括供油系统、发动机系统、传感器系统及控制系统;所述供油系统中燃料泵中燃料与空气混合后进入所述进气歧管,随后喷入重整室后进入发动机;所述重整室与发动机为一体成型的结构,所述进气歧管的各支路上分别设置有重整室进气控制阀,用于调节重整室的进气量;所述重整室位于发动机的上止点和下止点之间均匀分布,且重整室和发动机之间贯通;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根据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数值调控重整气进气控制阀从而控制重整室内的燃料‑混合气占比。本发明的重整室策略为缸温缸压较低时,由最下方的重整室提供重整气;缸温缸压较高时,由最上方的重整室提供重整气。

    一种动力电池包壳体及其控制单元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505142A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310371981.X

    申请日:2023-04-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动力电池包壳体及其控制单元的控制方法,所述壳体的侧壁设置夹层空腔,所述夹层空腔内壁紧临电芯,且所述夹层空腔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区域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区域,且第一区域的长度小于第二区域的长度;所述第一区域内设置有第一热管,所述第二区域内设置有第二热管;所述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为闭合式脉动热管,均包括位于下部的蒸发段和上部的冷凝段,所述蒸发段的高度即为所述电芯的高度;所述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内部为负压,填充液态工质,所述工质在预设温度下相变;使用时,控制工质温度在设定的温度下发生相变,气塞膨胀将液塞推至冷凝区,带走热量,将电芯温度在设定的温度下。

    一种电池单体热失控预警系统及其热失控预警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454438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310319187.0

    申请日:2023-03-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池单体热失控预警系统及其热失控预警方法,包括电池单体、传感模块和控制模块,设置三个度传感器和一个压力传感器于电池单体上,分别测量电池单体平均温度和局部温度以及外表面压力。所述热失控预警方法预先设定低、中、高风险档位,依次根据检测到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和BMS的电压信号进行判断,判定热失控风险档位,向用户端输出所对应的热失控档位及判定结果,并向用户报警。本发明对于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传的信号均采取分级预警策略,风险由低至高,有效的提升了电池单体安全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热失控进行分类,使用者可结合热失控类型与电池使用情况,对电池进行处理。

    具有角度监测的薄膜厚度与折射率同时测量的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82492B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申请号:CN202010919118.X

    申请日:2020-09-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角度监测的薄膜厚度与折射率同时测量的装置及方法,属于光学测量领域,包括宽谱光输出模块、窄线宽激光输出模块、薄膜测量模块、解调干涉仪模块以及采集与控制模块等五个主要部分。本发明基于偏振复用的原理,利用双面四探头的测量结构,在对薄膜厚度及折射率测量的基础上,实现对其角度偏移进行监测及校正,提升厚度测量准确性的同时可对薄膜厚度均匀性的评价。偏振复用技术的采用消除了透射光影响,降低特征干涉峰的识别难度。本发明实现不需要额外的装置即可实现对薄膜的偏转角度进行测量,具有薄膜厚度与折射率测量准确性高、评价结果丰富、自校准、自标定、可溯源以及测量系统稳定性高等优点。

    一种物体表面三维形貌白光干涉测量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175894A

    公开(公告)日:2021-07-27

    申请号:CN202110428788.6

    申请日:2021-04-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物体表面三维形貌白光干涉测量装置及方法,本发明装置在Linnik型干涉仪的基础上,添加了第四透镜组(6)、第一面阵相机(13)以及六维位移台(17)组成差分探测系统。借助校准样品对第一面阵相机(13)及第四透镜组(6)进行精密六维调节,实现第一面阵相机(13)与第二面阵相机(14)亚像素级别的对准,并对采集得到干涉信号进行差分运算处理,消除信号中的直流分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升白光干涉信号的信噪比。本发明利用基于白光干涉信号的面阵差分探测实现了物体表面三维形貌的高精度测量。

    偏振复用的共光路自校准薄膜厚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39943A

    公开(公告)日:2017-11-10

    申请号:CN201710537207.6

    申请日:2017-07-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偏振复用的共光路自校准薄膜厚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包含光源输出模块、膜厚测量探头模块、解调干涉仪模块、偏振分束模块以及采集与控制模块。本发明采用偏振复用技术,两探头使用正交态偏振光。测量探头能实现传输光线的透射和反射,无待测薄膜时可实现两探头绝对距离H的测量;待测薄膜安置两探头间,实现两探头与待测薄膜前后表面的绝对距离H1和H2的测量;待测薄膜厚度d可由d=H-(H1+H2)确定。本发明实现不需要标定物即可对待测薄膜厚度进行测量,共光路的设计克服了测量过程中由于系统内部机械不稳定和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具有自校准、特征白光干涉峰识别简单、动态范围大、测量结果可溯源等优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