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566712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185860.2
申请日:2023-09-14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氮掺杂碳双包覆磷酸钒钠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它属于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方法:一、称取钠源、钒源、磷源、氮源和还原剂;二、钠源、钒源、磷源和氮源分散到介质中然后球磨混合,得到浆料,经干燥及研磨后,得到磷酸钒钠前驱体材料;三、磷酸钒钠前驱体材料进行高温煅烧,经研磨及过筛,获得氮掺杂碳双包覆磷酸钒钠正极材料。本发明具有简单高效的优点,提供了产业化路线的可能;本发明制备所得磷酸钒钠化合物作为正极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表现出较高的比容量,优异的循环稳定和倍率性能;本发明中设备和工艺流程简单,易于控制,合成周期短,产品一致性高,适合正极材料粉体的大规模宏量制备。本发明适用于磷酸钒钠正极材料的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818674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396986.X
申请日:2022-11-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锂的方法,涉及二次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领域。本发明以废弃生物质作为还原剂,在还原焙烧过程中产生还原性气体和生物炭,对正极活性物质的分解起到促进作用,提高了锂的回收率;在高固液比条件下进行碳酸水浸能够实现碳酸锂的高效回收,不仅提高了锂的回收率与回收产品纯度,解决了传统湿法和火法回收过程中锂回收率低、回收的锂纯度不够、杂质过多等问题;并且减少了在蒸发结晶过程中能量的消耗,提高了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再利用附加值与回收效益。本发明以废弃生物质作为还原剂并采用碳酸水浸方式,锂的回收过程中不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绿色环保。
-
公开(公告)号:CN114196821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111454515.5
申请日:2021-12-01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废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高效浸出方法,涉及一种废旧磷酸铁锂的浸出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目前废旧磷酸铁锂材料回收流程长和成本高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机械化学法将废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和草酸一同球磨,对于不同种类、不同状态的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均有较好的回收效果,对废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自身状态无要求;本发明机械化学法回收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中锂元素的浸出率高达100%,而铁元素的浸出浸出率仅为12.97%,此方法减少了后期回收锂、铁元素所需的碱性溶剂的量。
-
公开(公告)号:CN113991204A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111233873.3
申请日:2021-10-22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nventor: 梁建权 , 刘铸 , 杨超月 , 蔡南 , 张健 , 张德文 , 张航 , 王悦 , 曲利民 , 谭龙 , 张朋 , 戴长松 , 贾雯博 , 宫铭辰 , 周洪毅 , 魏春明 , 陈世玉 , 赵雷雷
Abstract: 一种废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短流程回收方法,涉及一种废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短流程回收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废旧磷酸铁锂材料回收流程长和成本高昂的问题。方法:将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片材料置于25℃和90℃的去离子水中反复交替浸泡三次,得到成片废旧磷酸铁锂材料;将成片废旧磷酸铁锂材料烘干后,置于球磨机中研磨1~3h,得到废旧磷酸铁锂材料粉末;将废旧磷酸铁锂材料粉末置于N‑甲基‑2吡咯烷酮中,磁力搅拌10~14h,搅拌结束后过滤,得到黑色沉淀物,使用有机溶剂离心,清洗,烘干,得到废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本发明可获得一种废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短流程回收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4359942A
公开(公告)日:2015-02-18
申请号:CN201410718786.0
申请日:2014-12-0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25/20
Abstract: 异种金属复合成形过程界面热阻测量方法,它涉及金属材料塑性加工中的加热技术领域。该方法解决现有的界面热阻测量方法由于材料在大载荷下发生变形导致接触式热电偶容易发生松动甚至损害,不能应用于异种金属成形时的界面热阻测量的问题。方案:第一步:异种材料复合成形温度场的建立;第二步:温度场信息的测量与采集;第三步:异种金属材料塑性变形阶段;第四步:界面热阻的求解。本发明用于测量异种金属复合成形过程界面热阻。
-
公开(公告)号:CN119786578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510003307.5
申请日:2025-01-02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钇镁离子共掺杂磷酸钒锂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涉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如何有效提高磷酸钒锂材料的倍率性能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磷酸钒锂正极材料改性方法,采用金属元素钇、镁对磷酸钒锂正极材料共掺杂。金属元素钇、镁的掺杂有效提高了电子导电性,实现了颗粒间快速的电子传导,有利于活性物质的离子/电子交换,极大地提升了正极在大倍率下的性能,循环性能,且制备简单,易于控制,合成周期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发明可获得一种钇镁离子共掺杂磷酸钒锂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9634866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904105.X
申请日:2024-12-2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ZrB2‑SiC‑C陶瓷复合材料与镍基高温合金的钎焊方法,涉及一种陶瓷复合材料与镍基高温合金的钎焊方法。为了解决钎料对ZrB2‑SiC‑C陶瓷复合材料母材的润湿困难、镍基高温合金中Ni元素向钎料中溶解致使ZrB2‑SiC‑C陶瓷复合材料侧界面生成大量脆性化合物、以及残余应力大问题。本发明采用Cu‑Ti钎料钎焊ZrB2‑SiC‑C陶瓷复合材料与镍基高温合金,Cu‑Ti钎料中Ti与ZrB2‑SiC‑C陶瓷复合材料发生反应实现钎料对陶瓷复合材料母材的润湿,通过在Cu‑Ti钎料中添加Nb箔阻挡Ni扩散、缓解接头应力。在添加Nb箔中间层的基础上继续添加ZSC网结构,有利于进一步促进ZSC陶瓷复合材料到镍基高温合金热膨胀系数的梯度过渡,起到缓解接头应力以及阻碍裂纹扩展的作用,实现ZSC陶瓷复合材料与镍基高温合金的可靠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19426739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370427.0
申请日:2024-09-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23K1/00 , B23K1/008 , B23K1/20 , B23K103/18
Abstract: 一种Y2O3‑MgO陶瓷与钛合金间接钎焊方法,涉及一种Y2O3‑MgO陶瓷与钛合金的钎焊方法。为了解决Y2O3‑MgO陶瓷与金属材料钎焊存在界面结合不良的问题。本发明首先通过在Y2O3‑MgO陶瓷表面制备Ag‑CuO熔覆层,在陶瓷侧界面处生成了Y2Cu2O5与Mg0.8Cu0.2O反应层,保证了陶瓷侧界面良好的冶金结合。而后在真空钎焊过程,钛合金中的Ti元素会在银基钎料中发生扩散,扩散至原始熔覆边界处时与熔覆层中分解出来的O原子发生结合,最终在原始熔覆边界形成了TiO2层,从而实现钎焊接头可靠的连接。所得接头抗剪强度可达到46MPa。
-
公开(公告)号:CN118766957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0755909.1
申请日:2024-06-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载药镁基微纳机器人及外源影像辅助引导微纳机器人递送系统,用于癌的治疗,属于微纳机器人领域。其方法包括:制备微米级镁粉为主体镁基载药微纳机器人,利用裸镁缺口与环境中的H+反应产生的氢气泡作为自驱动的驱动源;在动物体腹腔部位建立戳卡,用于光纤内窥镜的探入以及用于镁基阴阳型微机器人在瘤内的注射;找到肿瘤的位置后利用微机器人的自驱动特性将载药微机器人注入瘤内,以达到较高的药物递送效果。本发明提出的镁基微纳机器人具有制备方法简单、生物相容性好、可自驱动的特点,在癌症治疗领域应用前景好,提高癌症的治疗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9961854A
公开(公告)日:2019-07-02
申请号:CN201711418772.7
申请日:2017-12-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21B1/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射流冷却的核聚变第一壁内部冷却通道,属于核聚变装置技术领域。该核聚变第一壁内部冷却通道包括冷却通道管和进气通道管;进气通道管与冷却通道管的形状相同,且进气通道管尺寸小于冷却通道管的尺寸,进气通道管位于冷却通道管的内部;进气通道管内部空腔为进气通道,进气通道管的管道出口端的端口封闭,且在进气通道管朝向堆芯方向的侧壁上设置多个贯穿其管壁的出气通道;进气通道管的外壁与冷却通道管的内壁围成的空间为冷却通道,冷却通道靠近进气通道进气端的端口封闭。本发明基于射流加强对流换热的思想提出了实现第一壁高效冷却的设计思路,相比于现有第一壁内部冷却通道,该发明具有更高的冷却效率和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