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596648B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010523939.1
申请日:2020-06-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IPC: G05B2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加速度模式无拖曳控制的在轨实验验证方法,首先利用卫星单侧的微推力器产生主动干扰,并通过引力参考传感器测量所述主动干扰导致的第一加速度值;然后,基于所述第一加速度值以及加速度估计值,标定所述引力参考传感器的加速度零偏;将标定得到的引力参考传感器的加速度零偏上注到卫星系统后,根据所述加速度零偏对加速度进行补偿处理;最后,进行加速度无拖曳在轨实验,并测量得到第二加速度值,将所述第二加速度值与所述第一加速度值进行比较,验证加速度无拖曳在轨实验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310507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326570.X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IPC: G01R33/12 , G01R33/022 , G01R33/02 , G01R35/0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航天器及其产品磁场测量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在测试区中布置产品磁强计传感器和背景磁强计传感器,以第一背景磁场数据和第二背景磁场数据在每一方向上的同一时刻的背景测量值作为输入,通过线性回归得到每一方向上的同一时刻的背景测量值与产品测量值的拟合系数,构建每一方向的线性回归方程,根据线性回归方程计算背景磁场干扰,在产品磁场数据中剔除背景磁场干扰,得到航天器及其产品的真实磁感应强度,根据真实磁感应强度计算得到航天器及其产品的磁矩。基于上述方式,降低了环境波动对航天器磁测的影响,实现精准计算出航天器及其产品的磁矩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7416531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311545220.8
申请日:2023-11-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光学载荷的姿态控制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在光学载荷锁定恒星星点的时刻:根据卫星本体坐标系构建卫星虚拟惯性参考坐标系;计算恒星星点在光学载荷测量坐标系下的锁星时刻的方向矢量,计算恒星星点在卫星本体坐标系下的锁星时刻的方向矢量;在光学载荷锁定恒星星点之后:计算恒星星点在光学载荷测量坐标系下的锁星之后的方向矢量,计算恒星星点在卫星本体坐标系下的锁星之后的方向矢量;计算卫星本体系相对于卫星虚拟惯性参考坐标系的相对姿态四元素;计算卫星本体系相对于卫星虚拟惯性参考坐标系的相对姿态角速度;根据相对姿态四元素、相对姿态角速度计算控制力矩。本发明可以提高卫星的姿态测量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744422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505667.2
申请日:2023-11-1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IPC: G06F30/23 , G06F30/27 , G06T17/20 , G06N20/00 , G06F119/14 , G06F119/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项式回归的自引力计算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取两检验质量位移和移动光学组件(Moving Optical SubAssemblies,MOSA)夹角变化作为特征输入,两检验质量三轴加速度作为目标输出;S2、搭建航天器有限元模型,基于引力公式利用有限元建模分析法改变特征输入计算生成样本数据;S3、采用多项式回归算法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对特征输入和目标输出进行自引力函数拟合计算,对多项式对应维度的输入数据进行线性归一化、输出数据进行反归一化,在回归过程中采用交叉验证来评估模型性能;S4、利用回归后的自引力函数快速有效的计算出由于两检验质量空间位置变化而改变的自引力。有益效果是更加快速有效的计算出检验质量受到的自引力。
-
公开(公告)号:CN117570999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542282.3
申请日:2023-11-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IPC: G01C21/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个星敏感器的姿态融合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恒星星点在天球坐标系下的方向矢量;计算恒星星点在星敏感器测量坐标系下的方向矢量;根据星敏感器测量坐标系相对于卫星本体坐标系的安装矩阵计算恒星星点在卫星本体坐标系下的方向矢量;设置基准星敏感器,根据安装矩阵分别计算其余星敏感器相对于基准星敏感器的安装修正矩阵;根据安装修正矩阵分别对其余星敏感器识别的方向矢量进行校正处理,获得校正后在卫星本体系下的方向矢量;根据校正后的方向矢量构造姿态等式;根据姿态等式和预设求解方法计算卫星本体坐标系相对于天球坐标系的姿态矩阵和姿态四元素。本发明可以提高星敏感器的姿态融合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620568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616322.8
申请日:2023-05-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小型卫星装置及其推力器,其中推力器包括壳体、阀芯以及压电陶瓷单元。壳体内部围出有腔室,阀芯具有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在第一端处由弹性元件弹性支撑于腔室中,压电陶瓷单元设置于腔室中,与阀芯可传动连接。其中,第二端的端部设置成第一锥面,出口与第一锥面相对的一侧设置成第二锥面;压电陶瓷单元未作动时,阀芯由弹性元件支撑,以使第一锥面与第二锥面贴合;当压电陶瓷单元作动时,能够驱使阀芯朝向远离出口作动,此时弹性元件被弹性压缩,第一锥面与第二锥面之间限定出允许流体通过的开口。通过本推力器能够提升推力调节的精度,以满足高精度的探测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6534294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527277.9
申请日:2023-05-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IPC: B64G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引力波半物理实验的卫星平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包括动力学仿真系统、自引力调节系统、无拖曳运动模拟平台和卫星平台,其中动力学仿真系统位于真空罐外,自引力调节系统、无拖曳运动模拟平台和卫星平台位于真空罐内。该系统能够实现高精度温度控制、磁场测量、自引力调节以及多自由度的无拖曳控制,模拟了卫星在轨运行状态,并且可以完成惯性传感器与卫星平台间的耦合、激光干涉测量系统与卫星平台间的耦合实验,对探测空间引力波提供了超净超精超稳的卫星实验平台,极大地降低了探测的风险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3589343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110814393.X
申请日:2021-07-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月球成像敏感器的月心矢量和太阳方向提取方法,其采用了月球边缘轮廓方向与月心矢量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变性特征,以及月相轮廓点方向与太阳矢量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变性特征,并联合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得到月心矢量与太阳矢量在月球敏感器坐标系下的矢量方向,最后通过太阳矢量与月球矢量之间夹角的理论计算值对其进行修正,从而同时获取得到高精度的月心矢量和太阳方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方法比较简单、精度较高,减小了月相轮廓模糊化对精度的影响,且适用范围广,适用于月球、太阳和观测者处于不同相对方位和相对位置的各种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1929719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685217.6
申请日:2020-07-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轨科学卫星全球捷联系统及方法,包括:科学卫星搭载星载短报文终端,星载短报文终端具有收发一体功能;导航卫星通过北斗短报文星间链路与星载短报文终端进行信息交互,以执行科学卫星观测事件应急信息快速下发给导航地面控制中心,和/或执行将科学卫星应急数据指令的数据上注至科学卫星;导航地面控制中心通过北斗短报文星间链路与导航卫星进行信息交互,以执行将科学卫星观测事件应急信息发送至地面科学应用及支撑系统,和/或执行将科学卫星应急数据指令的数据上注至导航卫星;地面科学应用及支撑系统根据科学卫星观测事件应急信息形成发布信息、科学产品及后随观测信息中的一项或多项,以及收集科学卫星应急数据指令。
-
公开(公告)号:CN111498146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493991.7
申请日:2020-06-0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近地轨道引力波探测验证卫星的热控系统及方法,一级热控模块包括多块舱板,将载荷包围在中心并封闭,形成载荷舱;在载荷舱的内部和/或外部布置隔热垫片和/或多层隔热组件,使载荷与其他热源隔绝;二级热控模块包括自动控温单元,检测载荷舱的温度,并将载荷舱的温度发送至热控总处理器,采用PID算法根据载荷舱的温度,控制自动控温单元进行调温,以使载荷舱在载荷工作时形成恒温笼式加热区域;三级热控模块包括固定于载荷上的补偿模块、包裹载荷及补偿模块的隔热组件、以及测温单元,测温单元检测载荷温度,并将载荷温度发送至热控总处理器,采用PID算法根据载荷的温度,控制补偿模块进行调温,以使载荷在工作时各处温度保持均匀。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