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获取水射流刺破熔池液面临界条件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70723B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062257.0

    申请日:2022-08-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水射流刺破熔池液面临界条件的方法,分析水射流的射流和液滴冲击自由钢液面的稳态受力情况和液面变形情况,获取冲击力总和模型和支撑力总和模型;以变形液面轮廓曲线在三相接触线处的倾斜角为临界条件,构建射流冲击刺破模型和液滴冲击刺破模型以计算射流和液滴刺破熔池液面的初始速度和下落高度;针对水射流和液滴从顶部冲击熔池自由液面的物理过程,建立数理模型,确立冷却水刺破不锈钢熔池液面的临界条件,为使用和评价堆内注水来缓解金属层热聚焦效应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为计算出各种不同工况下的临界速度奠定基础,为1400MW级超大型堆芯熔融物的滞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一种用于缓冲蓄能的高密度相变储热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881320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211391916.5

    申请日:2022-1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缓冲蓄能的高密度相变储热系统及方法,包括充热端、相变储热球床和放热端,充热端、相变储热球床和放热端通过形成封闭的自然循环回路,自然循环回路内填充有热量传输流体,相变储热球床内设置有相变储热材料;所述充热端用于加热热量传输流体,并将热量传递给相变储热球床,所述放热端用于冷却热量传输流体,并吸收相变储热球床释放的热量。本发明的储热系统采用相变储热材料来实现可逆充放热过程,同时结合充热端和放热端组成封闭的自然循环回路,整个回路依靠传热流体冷热段竖直密度差产生的重力压差驱动自然循环,完成充放热过程中的热量搬运,形成依靠非能动自然力自动充放热的高密度蓄热系统,结构紧凑、安全可靠。

    一种燃料棒裂变产物释放模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37950B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011015176.6

    申请日:2020-09-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棒裂变产物释放模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的模拟装置包括加热炉、坩埚和燃料棒模拟体;其中,所述燃料棒模拟体用于模拟原型燃料元件的包壳与芯块;所述坩埚用于支撑燃料棒模拟体,同时提供气体循环流道,在燃料棒模拟体熔化时能够包容液态熔融物,防止熔融物损伤加热炉;所述加热炉用于对燃料棒模拟体加热。本发明为裂变产物释放特性实验提供了一种不带放射性同位素,并且结构与物理化学过程与真实燃料棒相近的裂变产物释放特性实验装置,可用于研究不同堆型和不同燃耗严重事故各种裂变产物释放特性。

    一种高温熔融物全自动释放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91287B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011058595.8

    申请日:2020-09-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熔融物全自动释放机构及其控制方法,本发明的释放机构包括暂存容器;所述暂存容器的上游通过上游释放管道与装载有熔炼炉的低压容器连接,且沿所述低压容器至所述暂存容器的上游释放管道上依次设置有保护闸阀和上游主密封阀;所述暂存容器的下游设置有下游释放管道,且下游释放管道上设置有熔融物释放阀和下游主密封阀,所述熔融物释放阀设置在靠近所述暂存容器的一侧,所述下游主密封阀设置在远离所述暂存容器的一侧;所述暂存容器及其下游器件均安装在底部高压容器内;所述暂存容器分别通过压力平衡管线与所述低压容器、所述底部高压容器和压力源联通。本发明突破了高温熔融物从低压环境向高压环境转移困难的难题。

    一种高温熔融物全自动释放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91287A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2011058595.8

    申请日:2020-09-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熔融物全自动释放机构及其控制方法,本发明的释放机构包括暂存容器;所述暂存容器的上游通过上游释放管道与装载有熔炼炉的低压容器连接,且沿所述低压容器至所述暂存容器的上游释放管道上依次设置有保护闸阀和上游主密封阀;所述暂存容器的下游设置有下游释放管道,且下游释放管道上设置有熔融物释放阀和下游主密封阀,所述熔融物释放阀设置在靠近所述暂存容器的一侧,所述下游主密封阀设置在远离所述暂存容器的一侧;所述暂存容器及其下游器件均安装在底部高压容器内;所述暂存容器分别通过压力平衡管线与所述低压容器、所述底部高压容器和压力源联通。本发明突破了高温熔融物从低压环境向高压环境转移困难的难题。

    一种高凝固温度气态组分取样装置及取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17180A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2011015193.X

    申请日:2020-09-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凝固温度气态组分取样装置及取样方法,包括取样管、套管和气体流量控制系统;套管密封套装在取样管的外部;取样管用于对实验装置中产生的高温气体进行实时取样并将其送往质谱仪进行分析;取样管的管壁上设置有不同尺寸的保护气体流道,且保护气体流道与取样管的轴向呈一定角度,用以在取样管中构建螺旋流场;套管用于构建保护气体流通通道,结合取样管中不同尺寸的保护气体流道,从而能够通过控制不同位置的保护气流流量来保证螺旋流场的稳定。本发明可用于高温气态混合物取样,实现实验装置的实时取样分析,并可防止裂变产物与壁面接触吸附,可定量获得严重事故条件下裂变产物的释放瞬态数据,有效降低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度。

    多环路耦合导热的非能动余排排出系统试验模拟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799193A

    公开(公告)日:2018-03-13

    申请号:CN201711009530.2

    申请日:2017-10-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多环路耦合导热的非能动余排排出系统试验模拟装置,包括反应堆模拟体及一回路系统、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海水系统,其中:反应堆模拟体及一回路系统:用于模拟反应堆的在停堆或者工况事故状态下的热力学状态;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用于将反应堆模拟体及一回路系统产生的热量排出,将热量通过应急冷凝器传递给海水系统;海水系统:模拟海水输入,并将应急冷凝器的热量带走并排出。本发明通过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二次侧产生的蒸汽通过自然循环管道排放到应急冷凝器进行冷却形成欠热水的过程中增加一个余热排出回路控制阀门,从而可以模拟出多种工况下的余热排出情况,可以通过余热排出回路控制阀门调节出不同的排出阻力。

    紧凑式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热工参数稳定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270270A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710599956.1

    申请日:2017-07-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紧凑式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热工参数稳定控制装置,包括储水箱,储水箱通过管道依次经过高速离心泵、立式预热器、调节管路后进入到蒸汽发生器的二次侧给水入口,蒸汽发生器的二次侧蒸汽出口通过管道经过冷凝器后回到储水箱。本发明通过在高速离心泵的输出管路上设置一个大流量调节支路和小流量调节支路的方式,实际运行中根据流量范围,控制气动开关阀进行选择,每个支路上均设置适应于多级节流孔板,其目的增大离心泵出口与紧凑式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出口蒸汽的压差,至少大于0.4MPa以上,从而避免紧凑式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出现流动不稳定性现象,实现二次侧给水流量的稳定控制。

    一种提高非能动自流动能力的堆芯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9889747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780376.9

    申请日:2024-12-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反应堆结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提高非能动自流动能力的堆芯结构,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结构,主要包括了上封头、下封头和设置于上封头与下封头之间的筒体,限位板和阻力调节板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燃料组件套筒,阻力调节板上与燃料组件套筒连接处开设有阻力调节部,阻力调节部用于调整燃料组件套筒入口的阻力,通过上述结构,可便捷调节燃料组件流量分配,其次,取消堆芯吊兰和下降环腔,消除冷却剂流动180°转向,降低冷却剂进出堆芯的流动阻力。此二者共同作用可提高反应堆的自然循环潜力从而提高反应堆自流动能力。同时大幅简化堆内结构,取消大部分堆内构件,降低堆芯制造难度和成本,减小堆芯总重量。

    一种用于缓冲蓄能的高密度相变储热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881320B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211391916.5

    申请日:2022-1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缓冲蓄能的高密度相变储热系统及方法,包括充热端、相变储热球床和放热端,充热端、相变储热球床和放热端通过形成封闭的自然循环回路,自然循环回路内填充有热量传输流体,相变储热球床内设置有相变储热材料;所述充热端用于加热热量传输流体,并将热量传递给相变储热球床,所述放热端用于冷却热量传输流体,并吸收相变储热球床释放的热量。本发明的储热系统采用相变储热材料来实现可逆充放热过程,同时结合充热端和放热端组成封闭的自然循环回路,整个回路依靠传热流体冷热段竖直密度差产生的重力压差驱动自然循环,完成充放热过程中的热量搬运,形成依靠非能动自然力自动充放热的高密度蓄热系统,结构紧凑、安全可靠。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