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76882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523442.4
申请日:2024-10-3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熔融氯化物的电加热元件,包括:上导电盘、下导电盘、导电柱、绝缘环、电加热组件及热电偶;所述导电柱插接于所述上导电盘与所述下导电盘上,所述绝缘环设置于所述下导电盘与所述导电柱之间,所述电加热组件套设于所述导电柱外侧,所述电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上导电盘与所述下导电盘之间,若干所述热电偶穿过所述绝缘环与所述电加热组件相连接;本发明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将热电偶与电加热组件相连接,使得热电偶能够实时监测电加热组件的温度,实现对氯化盐加热融化的基础上,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稳定,设置不同螺径的第一电加热丝及第二电加热丝方式,扩展了加热面,提高了加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711495A
公开(公告)日:2023-02-24
申请号:CN202211434201.3
申请日:2022-11-1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专用于电网调峰的储能电站及系统,涉及电网调峰技术领域,基于光热子系统和谷电加热子系统作为热量输入源,基于盐储热子系统和独立封装、自动充放热的独立相变储热子系统之间的配合完成大规模、高密度、高品位的热能存储,在储热循环阶段和放热循环阶段,高效能地完成向独立相变储热子系统充热和从独立相变储热子系统取热发电的过程;同时电网未消纳的谷电部分作为第二原始热量输入源直接接入独立相变储热子系统逆向储存温,提高储能能效;储热循环和放热循环相互独立,可同时进行,便于电网调峰的储能系统随着季节、天气的影响相互调节充能比例,发挥最大的调峰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4141396B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111503161.9
申请日:2021-12-0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堆芯熔融物冷却收集装置,以钢制收集容器与堆腔之间的间隙形成冷却腔,由钢制收集容器同时对堆芯熔融物进行逐层扩展收集和冷却,再通过冷却腔中对堆芯熔融物进行进一步冷却,提升整个装置的冷却能力,而且堆芯熔融物和冷却装置为一体化结构,构成的冷却腔的结构占用空间更少,在反应堆发生严重事故时,能够快速高效收集堆芯熔融物,以非能动的方式冷却熔融物,使其固化在收集容器内,减少放射性物质释放,安全可靠效率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11540491B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010407147.8
申请日:2020-05-1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棒状燃料源项释放特性研究实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所述实验装置包括驱动机构、燃料棒和惰化室;所述惰化室内设置有电磁冷坩埚,所述电磁冷坩埚内设置有非放原型熔融物,通过加热使电磁冷坩埚内形成熔融池;所述燃料棒为可拆卸式的中空结构,所述燃料棒内装载有非放原型熔融物和源项;所述驱动机构上设置有驱动导杆,通过驱动导杆用于夹紧燃料棒将燃料棒插入熔融池内。本发明所述实验装置不带放射性,并且接近真实的释放环境,同时可控制源项反应温度和释放时间,并易于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111537545A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2010406710.X
申请日:2020-05-1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源项释放特性研究的实验燃料棒,所述实验燃料棒包括上端盖、棒体、燃料和源项;所述棒体为一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棒体与上端盖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棒体与上端盖连接后内部形成密封腔体;所述燃料和源项均匀混合装载在棒体内,所述燃料采用非放同位素颗粒,所述源项采用非放同位素元素颗粒。本发明将燃料和源项密封在棒体内,可近似模拟燃料和源项在严重事故后发生的相互反应和释放过程。本实验燃料棒不带放射性,加工方便,易于安装操作,非常适合源项释放特性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15881320B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211391916.5
申请日:2022-11-0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28 , G21C15/243 , G21C15/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缓冲蓄能的高密度相变储热系统及方法,包括充热端、相变储热球床和放热端,充热端、相变储热球床和放热端通过形成封闭的自然循环回路,自然循环回路内填充有热量传输流体,相变储热球床内设置有相变储热材料;所述充热端用于加热热量传输流体,并将热量传递给相变储热球床,所述放热端用于冷却热量传输流体,并吸收相变储热球床释放的热量。本发明的储热系统采用相变储热材料来实现可逆充放热过程,同时结合充热端和放热端组成封闭的自然循环回路,整个回路依靠传热流体冷热段竖直密度差产生的重力压差驱动自然循环,完成充放热过程中的热量搬运,形成依靠非能动自然力自动充放热的高密度蓄热系统,结构紧凑、安全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15711495B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211434201.3
申请日:2022-11-1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专用于电网调峰的储能电站及系统,涉及电网调峰技术领域,基于光热子系统和谷电加热子系统作为热量输入源,基于盐储热子系统和独立封装、自动充放热的独立相变储热子系统之间的配合完成大规模、高密度、高品位的热能存储,在储热循环阶段和放热循环阶段,高效能地完成向独立相变储热子系统充热和从独立相变储热子系统取热发电的过程;同时电网未消纳的谷电部分作为第二原始热量输入源直接接入独立相变储热子系统逆向储存温,提高储能能效;储热循环和放热循环相互独立,可同时进行,便于电网调峰的储能系统随着季节、天气的影响相互调节充能比例,发挥最大的调峰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5470723A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1062257.0
申请日:2022-08-3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8 , G06F30/2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水射流刺破熔池液面临界条件的方法,分析水射流的射流和液滴冲击自由钢液面的稳态受力情况和液面变形情况,获取冲击力总和模型和支撑力总和模型;以变形液面轮廓曲线在三相接触线处的倾斜角为临界条件,构建射流冲击刺破模型和液滴冲击刺破模型以计算射流和液滴刺破熔池液面的初始速度和下落高度;针对水射流和液滴从顶部冲击熔池自由液面的物理过程,建立数理模型,确立冷却水刺破不锈钢熔池液面的临界条件,为使用和评价堆内注水来缓解金属层热聚焦效应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为计算出各种不同工况下的临界速度奠定基础,为1400MW级超大型堆芯熔融物的滞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
公开(公告)号:CN114141396A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111503161.9
申请日:2021-12-0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堆芯熔融物冷却收集装置,以钢制收集容器与堆腔之间的间隙形成冷却腔,由钢制收集容器同时对堆芯熔融物进行逐层扩展收集和冷却,再通过冷却腔中对堆芯熔融物进行进一步冷却,提升整个装置的冷却能力,而且堆芯熔融物和冷却装置为一体化结构,构成的冷却腔的结构占用空间更少,在反应堆发生严重事故时,能够快速高效收集堆芯熔融物,以非能动的方式冷却熔融物,使其固化在收集容器内,减少放射性物质释放,安全可靠效率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14047219A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111328812.5
申请日:2021-11-1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颗粒床内热源模拟中局部单元内的体积释热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释热结构、释热单元、内热源模拟装置及方法,包括:第一加热棒,设于虚拟正方体的第一面的第一边上;第二加热棒,设于虚拟正方体的第二面的第二边上;以及第三加热棒,设于虚拟正方体的第三面的第三边上;所述第三面设于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并分别与第一面和第二面垂直;第三边的两端分别垂直第二面和第三面;第一边、第二边和第三边互不共面;第一加热棒、第二加热棒和第三加热棒均用于插入颗粒床作为内热源。本发明实施例过释热结构实现了采用加热棒对颗粒床的释热各向同性,从而使颗粒床的体积释热在宏观上展现出较高的均匀性。
-
-
-
-
-
-
-
-
-